根據董氏基金會的調查報告,台灣50歲以上的民眾,有近八成受訪者意識到自己已屆退休年齡,但有近四成的民眾尚未開始規劃退休生活。人生上半場社會似乎有個冥冥的指引,告訴我們走著求學求職、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的單行道,到了人生下半場,脫離了這個軌道,展開寬闊的自學人生,卻讓很多人摸不著頭緒,不知該如何前進,日子就在無聊、寂寞中度過,甚至憂鬱症上身。
退休生活是否快樂和興趣愛好有極大的關連性,培養出特定興趣的話,往往生活比較有重心和活力。而通常投入一個興趣得花上五到十年才能樂在其中,有些人很早就意識這件事而提前規劃,像是「退休練習曲」一書的作者前嘉裕西服總經理江育誠,退休後第一天就開心地背著畫架與繪畫同好去戶外寫生,工作到退休能無縫接軌的原因就在於,他不是退休後才開始想日子該怎麼過,而是從退休的前15年就開始學習與練習繪畫,當時已是高階經理人的他,下了班就去學畫,推掉許多應酬,即使到海外出差也是一下飛機就直奔畫畫教室,不願缺席一堂課,就這樣累積了一萬小時,為退休做準備。
若您沒有像江育誠那樣有意識的早做規劃也無妨,現在開始也來得及。想想小時候或年輕至今最想學、最想做、最常做、最愛做的事,先尋回興趣或樂趣,江育誠分享他探索興趣的過程,「不要怕自己的興趣太小、太枯燥,任何興趣都像股票有衍生性的商品,一定有衍生的嗜好讓你不斷去探索、擴展。」只要開始,興趣可以成為點燃人生下半場燦爛花火的引信。
興趣不僅讓退休後的生活有樂趣,還可進一步發展成志趣,開創事業第二春。像48年次的李璐,就把從小到大一直在做的「料理」一事延伸到人生下半場,並且發光發熱。
李璐從小在眷村長大,10歲就得下廚張羅一家子的三餐。父親是教她做菜的啟蒙老師,而十分講究吃食的母親則練就李璐對挑選食材的嚴謹態度;住在眷村裡,還有來自大江南北的眷村媽媽們手把手教她做菜,就這樣李璐練就了一手各路獨門的眷村菜色,也越做越有興趣。
先是下廚餵飽家人,結婚生子後,李璐也用精湛的廚藝照顧先生的胃、養兒育女。當孩子逐漸長大,她的被需要性逐漸弱化,就像是從家中退休一般,掌廚資歷五十年的李璐,從最熟悉的烹飪轉進人生下半場。
為了證明自己的廚藝不輸專家,她先是以素人身份參加三屆台北市牛肉麵節比賽,都獲得獎項肯定,爾後又報考中餐烹調丙級和乙級證照。有了獎項和專業證照加持,她自薦到救國團當老師,教婆婆媽媽做月子餐,又開烹飪教室,教做眷村菜,「這些婆婆媽媽各有自己的一套功夫,不時指正我的教法,或會對教學內容提出問題,我沒法當下回答的就回家翻書找資料,」李璐說,學員的回饋是讓我進步的動力,人不怕慢只怕站在原地不動。
家庭主婦憑著刀叉鍋鏟也能闖出一片天,李璐還自我期許,「只要我還能教,就要一直教下去,讓更多人在菜盤裡擺上愛和開心的滋味。」
從興趣出發累積專業能力,再轉為事業或收入的還有軍人退伍的魏三峰。
軍旅生活22年,魏三峰說他退伍前也不知自己要做什麼,只想著解甲歸田回嘉義陪父母。日子總不能無所事事,他先到弟弟的飲料公司當業務,後又接手父母的農事,週末休息時,就背著心愛的相機到全台各地幫新人拍婚紗照,「退伍後才知道,原來攝影也可以當吃飯工具。」魏三峰說。
國中時,魏三峰第一次接觸相機,鍾情底片裡的人事物讓他從此愛上攝影;高中時加入校刊社,開始在攝影世界揮灑青春;高中畢業後進入政戰學校大眾傳播科就讀,研究所則選擇文大新聞研究所,這求學之路,都讓他有機會學習如何在按下快門時,紀錄下瞬間的精彩。
現今除了婚紗攝影,魏三峰還利用空閒延伸他的興趣,在嘉義梅山和民雄開設「人文攝影班」,他發願要帶著學生以十年的時間,拍攝嘉義500個聚落,「聚落在老化,老人逐漸凋零,我們應該付出關懷;拍照技術不難,我帶學員不是一直拍照,而是聽老人講故事,你有所感才能拍出他的故事,」魏三峰說,有很多聚落他們都是第一次去,事前不勘景、不做安排,不期而遇就是最好的安排,能看見最真實的場景。
魏三峰還有個願望是成立一座攝影圖書館,規劃展出不同的攝影作品,還有國內外的攝影書籍供借閱,期許它是個教學與交流的場域。
人生上半場多數人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到了人生下半場,朝興趣精進把生活過得有目標、有價值,就如江育誠所說,「退休之前,我們靠『職業』維生,退休之後,必須靠『興趣』維生。」雖然靠興趣維生已不全然是指金錢收入,不過根據另一位退休達人的田臨斌(老黑)的說法,「做有興趣的事經常會有收入。」這可以把它解讀成是興趣帶來的附加價值。
熟齡朋友趕快盤點一下自己的興趣愛好,千萬別小看任何興趣,只要投入,最起碼退休的日子不會無趣,有句話說「時間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興趣的發揮能為你開展出什麼新舞台,值得期待!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