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皮膚癢痛難耐,竟是「帶狀皰疹」發作?當心併發症引發神經痛風險

優活健康網
2024.02.24
1167次觀看

冬季皮膚問題多,除天氣乾冷注意保濕外,也得提防帶狀皰疹發作,皮膚科醫師呼籲,50歲後帶狀皰疹發生機率大增,發作時的疼痛指數,甚至高於術後疼痛及分娩時疼痛;另外,併發症帶狀皰疹後神經痛也得小心,除藥物治療外,民眾也可透過低能量雷射來減緩疼痛帶來的不適,更建議民眾及早施打帶狀皰疹疫苗。

文/馮逸華 由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近日一名70多歲阿嬤,因皮膚出現紅疹、搔癢及刺痛而求診,原以為是冬季乾癢,多塗點乳液就可改善症狀,沒想到患部持續向外擴散,且搔癢感、疼痛感加劇,並長達數日之久,讓她連飯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前往皮膚科就診後,才發現是帶狀皰疹發作,所幸對症下藥後情況緩解許多,病患也也重回正常生活。

50歲後發生率每3人就1人罹患

雙和醫院皮膚科醫師翁子玉表示,帶狀皰疹俗稱「皮蛇」,是一種由水痘病毒復發引起的疾病,盛行率約為千分之五,台灣約9成的民眾小時候都有得過水痘或接種過水痘疫苗的經驗,症狀緩解後,病毒便會潛伏在人體神經節,當免疫力下降時,便有機會復發。研究顯示,年齡是帶狀皰疹發作的關鍵,50歲後發生機率明顯上升,研究也指出,帶狀皰疹的機率為32.2%,意指每3人就1人會面臨到帶狀皰疹的困擾,千萬不可輕忽。

翁子玉指出,初期帶狀皰疹的症狀多數並不明顯,主要是些許癢感或刺痛感,民眾常誤認為肌肉痠痛或落枕,待後續水泡、紅疹或淋巴結腫大出現時,疼痛感將越發明顯;但也有些人在水泡出現後才開始感到劇烈的刺痛感。

有別於一般的皮膚疾病,帶狀疱疹會沿著神經節擴散、蔓延,也因此才會有「皮蛇長滿一圈會死掉」的迷思出現,但雙側發生的情況相對少見。除疼痛不適影響生活品質,患部過度搔抓也可能造成細菌感染或傷口潰瘍等皮膚問題。

一般來說,帶狀皰疹未治療約數週可自行痊癒,但翁子玉建議,仍可前往皮膚科門診尋求專業諮詢,透過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抗病毒或止痛藥物來控制病毒擴散、減緩疼痛的蔓延,特別是發作在額頭、頭皮、眼皮及鼻子等三叉神經分布區域時,若不及時治療,恐出現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傷及眼角膜。

6大高風險族群應施打疫苗保護

翁子玉也提醒,以下高風險族群應盡早施打帶狀皰疹疫苗:

  • 50歲以上
  • 有慢性疾病
  • 作息不正常或生活壓力大
  • 免疫不全
  • 癌症患者
  • 曾得過帶狀皰疹

值得注意的是,若帶狀皰疹發作90天後仍有疼痛,醫學上便定義為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持續時間從幾個月到數年不等,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高風險族群為:

  • 女性
  • 50歲以上
  • 帶狀皰疹病灶數較多
  • 發作於頭部、薦骨部位
  • 有出血性水泡
  • 症狀前期就出現帶狀疼痛

翁子玉提醒,上述族群若能在急性發作期就給予藥物治療,就可以有效降低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發生。

灼熱、針刺感 恐帶狀皰疹後神經痛

「年紀同樣是引起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關鍵。」翁子玉指出,疼痛感常為陣發性、持續性或頻繁的疼痛,具有灼熱、針刺或電刺等特徵,可能伴隨感覺異常、觸覺敏感或蟲蟻鑽動的感覺,如生產般「痛不欲生嚴重影響生活。

目前有可透過多種藥物來減緩神經痛的嚴重度,包括口服藥物、外用藥膏或貼布,近年有部分抗癲癇或抗憂鬱藥物,經研究證實抑制神經痛的效果良好,已被食藥署核准用於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控制,雙和醫院皮膚科也有低能量雷射儀,可加強疼痛控制,但實際使用上還必須考量患者的個別狀況,民眾若有相關疑問可至皮膚科門診尋求專業協助。

(原文標題:冬季癢痛不欲生?竟是帶狀皰疹作亂!小心「年紀越大」神經痛風險增


小編推薦延伸閱讀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