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Netflix一夕爆紅的網路交友紀錄片電影《Tinder 大騙徒》(The Tinder Swindler) ,揭露了偽富二代Simon Leviev利用交友軟體Tinder騙取多位女性的過程。網路交友詐騙並非罕見,在充滿詐騙警覺的現代,為什麼仍有人被騙,甚至一而再、再而三被騙?Simon詐騙模型運用了多種心理學手法,這篇文章將從NLP、催眠及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探討。
文/【心理學xNLP】 彭博 由方格子授權轉載
「Tinder大騙徒」(The Tinder Swindler)是一部Netflix推出的紀錄片電影。開頭由兩位女孩子為主軸、描述她們使用Tinder如何找到真愛、追尋伴侶的故事,直到故事面紗慢慢褪盡、揭露出一個活躍在交友軟體Tinder上的騙子---Simon Leviev。
紀錄片中會完整交代這兩位女孩如何被Simon多金的形象吸引、與Simon一同周遊列國、享受短暫的榮華富貴、等到信任度足夠後,Simon便開始打造有敵人及危險環繞在四周、必須透過眼前這位女孩的金援協助、才能讓他逃出生天。
而受害的女孩子,就會處在深陷Simon謊言的前提之下、散盡自己的金錢、甚至去借貸、賣車、賣房、供那個不斷在國與國之間穿梭的男人、躲避那些看不見的敵人。
如何?從我的文字描述來看、有沒有一種什麼台灣常見的「以色列美軍軍官深陷敵陣」、「多金的西班牙皇儲遇險」相關故事的詐騙路數?
沒錯,就是這樣相同的詐騙路數,那這位騙子何德何能、能夠讓Netflix拍下紀錄片呢?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這位Simon至今仍然活躍在IG上---無法辨認到底是不是本人或是假帳號、但截止至我發文此刻,看起來最像是真實本人經營的那個帳號、他還擁有134K的追蹤者、上一篇貼文是10小時前、上一封限動看他咬著口香糖、駕著敞篷跑車單手開車好不神氣。
Tinder官方雖然已經下架了他的所有帳號、並禁止他再次申請、但Simon被抓捕後只經歷了短暫的刑期、就又被釋放出來。繼續換個平台、重複再次包裝、繼續他多金的行騙生活。
為什麼這些女孩子會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當?在充滿詐騙警覺的現代、為什麼還會有人被騙?Simon Leviev使用了什麼不同的手法?我們又該如何避免類似的詐騙、發生在我們的下一代身上?
這篇文章,我想要以NLP、催眠及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探討。
整起詐騙案中、Simon使用的詐騙方法五花八門,在不同的時間點、針對不同的女子、他會祭出不同的故事及說法來引被害人入套,但在這些方法中,有個基礎是確保他的詐騙能夠成功的。那就是在感情詐騙中相當少見的:「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一言以蔽之,就是透過挖東牆補西牆的方式、將上一個受害者的金錢做誘餌、吸引下一個受害者投入資金,藉此達到累積資本額的詐騙方式。
這種詐騙方式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老鼠會、或是以傳直銷包裝、實際上是違法的層壓式推銷。
而龐氏騙局這種在金融詐騙中常見的老面孔,一旦換桌不換菜(比換湯不換藥更狠),直接搬到感情詐騙來,那幾乎沒人能抵擋得住。因為我們大腦在思考一件事情有沒有風險時、最直覺的思維方式就是「我會損失什麼?」、第二是:「有可能如何讓我損失?」
試想,我們就是那些在網路上找尋溫暖的女孩子、遇上這樣多金的陌生人、妳的警覺心提醒你的會是什麼?我想,多半只有下列三種: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當你發現Simon Leviev約你在五星級飯店一樓的咖啡廳、你的第一層顧慮就消失了。接著,喝完咖啡後,他不約你上樓開房間,而是邀請你跟他其它的朋友坐坐飛機、打打高爾夫球,這時你的第二層顧慮也消失了。然後晚上,他當著你的面在派對上開了一支要價10萬的紅酒,你在廁所補妝的同時偷偷看著你錢包裡的5000塊,搖搖頭笑著自己的多心,你最後一層疑慮也消失了。
你覺得自己身上就只有5000塊、出入著公眾場合、避免自己有單獨跟他共處一室的機會,況且你享受到的一切服務和奢侈、老早就超越你身上所擁有的,所以你就安心了。
但,騙局根本還沒開始。讓你卸下心防的這些紙醉金迷,恰恰好都是上一個受害者的資本。於是,你就在這樣被奢侈包裝的虛假安全感下,踏上受騙的第一步。
Simon所展現的生活是你無法想像的。限動不是在派對上、跑車上、遊艇上、就是私人飛機、紅酒、名錶。當你前一天看他還在德國、第二天就在以色列、兩天後又出現在紐西蘭這樣大膽在網路上留下足跡、且毫不掩飾炫富態度的人,怎麼可能會是詐騙犯?
況且你昨晚才一起跟他遊車河、參加了派對、享用了晚餐,還喝了要價數十萬元的紅酒、跑車坐墊的柔軟最讓你印象深刻。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會是詐騙?你才親身經歷過呢!
Simon行騙的素材和舞台是他所熟悉的領域,但受害者不是。
當身處在陌生的領域、當你想要不失禮儀的使用餐桌上的刀叉都覺得困難的時候、就表示你已經身處在對方營造的催眠環境之中。
當他告訴你,左手邊的叉子先不要碰、眼前的水杯的水不是喝的、是拿來洗手用的時,妳為了適當融入這個環境,就只能接受他的引導。
從水杯、刀叉、訂定機票、五星級的飯店、奢侈遊艇、私人飛機、一切一切都對你是陌生的時候、「吊橋效應」會輕易的讓你對給予你明燈及方向的人充滿好感及信任度。
Simon一邊享受了上一個受害者的血汗錢、妳也享受到了。同時,他用這些血肉做素材,也把你拉進了他的詐騙回饋圈中,順利的完成催眠中最關鍵的「呼應+引導」--Pacing & Leading。
一般化(Generalization)在NLP及心理學中,指的是將一個片段訊息、歸類進另外一種集合訊息的過程。例如看到一台有著5個輪子、上面有一個大籃子的奇怪推車,大腦就會將其一般化為類似三輪車、或是工地獨輪車的人力輸送工具。我們大腦的習慣,就是不斷把外界接收到的資訊做上述的歸類動作。
而在NLP及催眠的研究中發現,在大腦進行一般化的歸類過程時,只要將其「中斷」,那個體就會進入無法一般化、無法將訊息歸類的狀態。
這樣的感受對個體會相當不舒服、並且尋找任何能夠解除這種不舒服的方法。而精妙的催眠師、就會把握這短短的時間給予暗示、重新引導個案進入催眠狀態。
回過頭來看。
當Simon與被害女子熟識到一定程度後,便會挑選在某天半夜傳一封自己保鑣遭受攻擊的照片。照片中的保鑣頭破血流、而Simon自己衣服也被血濺到,並且Simon會告訴被害人,他們正在被敵人搜索、攻擊中。然後,Simon會挑選沒有任何解釋的狀態下,暫時斷絕與被害人的聯絡。
當前面的回饋圈、Pacing&Leading都已經完成時、Simon與被害女子會建立起一種堅固的信任、及友好關係。當友好關係確立之後,再拋出這樣的無法一般化,便會讓當事人無所適從。
並且,因為Simon的主動斷聯,此刻的你大腦想的都會是:
「他還好嗎?他安全嗎?」
「他會有什麼敵人?他的事業是不安全的嗎?」
「他人在哪邊?我該如何才能更了解整個狀況?」
以及
「我能做些什麼?」
被害人在接受到以上資訊的轟炸、以及腦內不斷的自我對話、尋求解答的過程,恰恰就是完整陷入無法一般化的陷阱。而Simon在此刻卻不會主動與你聯繫。他會靜靜地等,就讓你處在這樣的不安狀態中持續一個晚上。而你,早就準備好接受他的下一個指令。
雙重束縛(double Bind)是由NLP核心四大導師之一,Gregory Bateson所提出。
簡單來說,雙重束縛就是製造一個情境,讓當事人在這個情境中「無論做出什麼決定」都會有所損失」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雙重」指的是邏輯類型上的存在、並不是意味著在這情境中提供的方案數量。
舉個例子,一個媽媽帶著厭煩的表情對孩子說:「我愛你、為了明天有體力早起,所以你必須現在睡覺」那在不同溝通層面上,就呈現了不同的意義,這些意義存在對當事人形成了束縛。
如果孩子只理解母親的表情的話,那孩子汲取到的資訊就是母親厭煩、母親希望我遠離他。而只理解語言內容,卻又是母親愛我的、他希望我早點休息。如果把兩個訊息結合,那孩子就必須面對母親既厭煩他、卻又愛他這種詭異的情況。
在這情境下,小孩能做的唯一解釋是什麼?唯一解釋就是「我是因為真的沒有體力了、所以才必須去睡覺。」孩子不但只能接受這個解讀外、並且還會強迫自己持續性的接受這樣的影響、引發更深層的認知失調。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Simon如何用雙重束縛來影響受害者女子。
當Simon告知「我被敵人攻擊了」、「敵人正在搜尋我和我的保鑣」、「為了妳的安全,你先不要聯繫我」的同時,其實就已經安排好雙重束縛的一側。我們可以先稱之為A側。
A側的訊息重點是:「你可以遠離我、為了你的安全」、「我很危險」、「別靠近我」但被害人女子絕對不會就這樣放手,而是會繼續處在不斷無法一般化狀態下、希望得到Simon的資訊。
好,當過了一天、兩天。Simon終於跟這個女子聯繫的時候,會簡短的報告一下他的狀況,當然,又會再扯出更多的謊來製造新一波的無法一般化。
接著,他要求女孩子能夠借他一點金錢,來幫助他度過這個難關。他會說他被敵人以公部門的力量封鎖了信用卡、所以他現在沒有現金可用,希望你能幫他這個小忙。而他提出的這個金錢的數量會明顯地低於前面你所享受的大餐、美酒、派對。前面已經提過訊息的A側、現在Simon拋出了訊息的B側。
B側的重點訊息會是:「你不借?那你還把我當朋友嗎?」
「你昨天那麼積極想知道我是否安好、難道是假的嗎?」
「你享用過了我這麼多的大餐美酒、難道我現在希望你借我個幾萬塊、會是要詐騙你嗎?」
如果不借、你無法解釋前幾個晚上你這麼熱切聽到Simon訊息的原因是什麼?而反過來說,你要是借了這筆錢,是不是有可能被眼前這男人詐騙?兩種念頭讓你坐立難安、恭喜,這時候已經正式進入雙重束縛的陷阱之中。
你接下來的大腦策略,會是回想那些大餐、美酒、派對、私人飛機、並以這些你經歷過的事物,來「說服自己」不可能受騙、因為你經歷的比Simon開口的金額大太多太多了。
於是,你接受了請求、借出第一筆資金。
Simon Leviev的詐騙模型便正式完整。
「登門檻效應」就是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心理技巧了。先提出一個小的要求、被答應之後再慢慢要求大的、軟土深鋤。
當前面對Simon已經借出第一筆資金,Simon會告訴你這筆資金幫他解決了什麼困境、讓他離回國跟你碰面更近了一步、感謝你的幫忙。他這輩子沒遇過像你這麼好的女人、如果能夠平安度過這個劫難之後,他希望可以跟你共組家庭、共同享受美好人生。因為你的幫忙,他已經順利地逃過敵人的追蹤了,現在只需要你再幫他訂一張飛往XX國的機票,在那邊他可以尋求有利的政治庇護等等的。
你前面已經借了第一筆資金後,面對這樣的說詞,你會不會借出第二筆?
我不知道你,但如果是我的話,前面第一筆錢一旦出去了,後面這筆錢我是一定會借給他的。因為我的大腦就是會順著這樣的脈絡走、而且,這樣的行為也還是蘊含著認知失調及雙重束縛----你如果不幫他的話?那當初幹嘛要借他第一筆資金呢?
這就跟吸毒、喝酒、抽菸一樣。一旦開始了,底線就會層層後退。
紀錄片中,兩名主軸的被害女子清楚地描述了事件的過程,從Simon Leviev跟他們如何相識、如何享受榮華富貴、到Simon如何布局、女子們如何去借錢滿足他的需求。
直到受害者們發現自己已經耗盡所有信用能力、完全借不出任何一毛錢時,雙重束縛製造的束縛能力才真正被破除(因為就是借不到錢了、所以受害者的大腦對現況有了新的一般化,反而看到更多可能),受害者們聯繫起來,聯絡報社、電視台、甚至Netflix,將這個故事公諸於世。
雖然正義看似獲得聲張,但Simon依舊活躍在社交平台上。除去Simon不說,像這樣的詐騙依舊不斷出現在你我身邊。
這些女孩們並不帶有貪念、也不是在找尋投資獲利的心理、只是單純找尋一份真愛,卻依舊被利用、吞噬殆盡。
這樣的故事若只是當作故事,那就真的太過可惜了。我強力推薦帶著你的兒女、朋友,再次地觀看這部片,並好好地觀看、感受:
「若你是當事人、在這個當下,你的內在經歷了什麼?」
「你能夠看到真相、不受催眠的影響、找到其它的可能嗎?」
(原文標題:從NLP心理學拆解Netflix紀錄片「Tinder大騙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