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職場|後疫情時代的新創公司們

文/ Alvin/林渙恩 - 數位職場觀察者  由方格子授權轉載
隨著眾多獨角獸跌落神壇,投資人出手將更謹慎
轉眼間,2020 年竟然已經過了一半!
回想去年底的出國旅遊,彷彿像是上個月才發生而已,會有這樣的體感,應該是今年全世界遭遇到太多事情,而每件事情都還歷歷在目,才造成我對時間的流逝產生了錯覺。
其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在 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 的肆虐下,全球新創公司基本都遭遇到意料之外的毀滅性打擊,以下我列舉了幾間知名公司在疫情發生後的現狀 →
客觀來看,全世界的新創公司(包含投資人),都普遍有藉由裁員,來達到降低成本的共識,而這種方式對於企業內的成本控管,肯定可以達到立竿見影的成效沒錯,但往往新創在大幅裁員之後,影響到的,不僅僅是一般民眾對企業決策的觀感,更重要的是,使得潛在投資人對企業的信心,打上了一個大問號。
在後疫情時代,新創公司根本沒有喘息的空間。
讓我們回到台灣這塊市場,相較於其他國家,疫情的狀況雖然更趨於穩定,但受全球貨源供應鍊不穩定、觀光產業重挫、民眾消費不如預期等影響,導致 Q1 民間消費呈現負成長,民眾消費意願不高,自然會直接影響到所有做 B2C 服務的企業,造成許多公司在行銷活動或人事預算的花費上,變得更加謹慎與保守,同時也間接影響到從事 B2B 服務的廠商們。
因此近期許多 B2B 企業,在業務拓展上,也都變得更加保守,在推廣上遇到瓶頸,反而將運營重心轉移,以優先服務好企業內部的 Key Account 客戶為主,滿足既有客戶,並提供加值機會,爭取更多時間,撐過市場的不景氣。
但對新創來說,業務拓展的難度提升已成事實, 新創該做的,不應該是放慢腳步,而是加速拓展。
因為新創在業務拓展的腳步只要一停,資金缺口就會越滾越大;加上融資市場已不如以往熱鬧,許多新創公司勢必得依靠自己內部的力量來填補資金上的缺口,融不到資金的時間可能會比原本預期還要多一年、甚至兩年,這些都是可預見的現況,甚至可以算出來,公司只剩多少時間來避開倒閉危機。
不過大家不需要太絕望,新創遇到倒閉危機是很常見的。
重點不是如何避免遇到危機,因為有許多外在因素不是你我可以控制或預知的;重點在於面對逆境時,你做了什麼。
馬丁路德曾經說過: 「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一帆風順的時候做什麼,而是看他在艱苦和困難的時刻,是否懂得用坦然的遼闊心態去面對。」
衡量人是如此,衡量企業也是如此。 我相信,所有的創業者在一開始創業的當下,都認為自己提供的服務,肯定能解決客戶遇到的痛點,而這就是一間新創公司創業的中心,是不能輕易撼動的初衷。
在這個後疫情時代,新創們更是不能過於悲觀,反而應該坦然面對逆境,進而站穩腳步,用力在市場上放大自己的初衷;因為痛點不會因為疫情的發生,就跟著消失了,痛點依然存在客戶的經營過程中,只是被重視的順位,因為現實考量而排到比較後面的地方去了;不代表客戶不需要你的服務,只是會造成一個狀況,就是客戶合作的猶豫期會被拉得更長,這也是為什麼,在放大初衷的同時,業務推廣絕對不能停下來。 因為當客戶的猶豫期拉長, 你會需要更多機會客戶來佈局營收。
你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客戶,自然就需要在拓展上有更多的業務來幫忙,不過跟以前相比,你會變得更沒有時間來培養新業務的技能,與其開新職缺面試,也許直接從同業或是合作廠商中,找出符合期待的人選會是一個更好的選項;與此同時,新鮮人在新創公司的求職上,也許會變得更加不容易了。
隨著疫情更加常態的存在於人們生活之中,遠距工作也變成許多大廠優先考慮的選項之一,甚至 FB、Twitter、Shopify 已經逐漸開放員工遠端工作 ,因為對於大廠而言,遠距工作也將節省掉相當龐大的人事與福利成本(辦公室、食物、local hire 薪資),因此接下來,台灣本土新創也將面臨要和全世界的知名大廠搶共同人才的挑戰。 在後疫情時代,新創公司的挑戰將接踵而來,此時,我們更應該回歸企業的本質,活下來,比什麼事情都重要。
【關於方格子】以多元模式創造價值,期望讓每位專注的創作者自在分享、交流。在104發表的文章,都是由方格子創作者各別創作,透過「方格子直送」計畫授權轉載。方格子網站  方格子臉書粉絲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