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夏天潮濕悶熱,體質敏感、排解濕熱氣能力較弱的民眾容易使濕疹、汗皰疹爆發,發炎、紅腫愈抓愈癢。中醫治療濕疹和汗皰疹是根據體質和發作症狀來決定用藥方向,中醫師分享保持環境空氣乾燥、調節飲食、改善生活作息、運動適度排汗,能有助皮膚乾爽減緩症狀與搔癢,而嚴重久未恢復則應及早就醫尋求專業治療。
文/楊芷晴 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專家預測今年聖嬰現象發威,全球高溫可能再創新高,加上台灣隸屬於海島型氣候,今年夏天濕熱特別有感,白天高溫炎熱、午後雷陣雨,雨停太陽又露臉,照射在雨後潮濕地面,導致水氣向上蒸發凝聚。這種濕熱現象不利於體質敏感、排解濕熱氣能力較弱的皮膚病患,使得濕疹、汗皰疹容易爆發。
聖元中醫診所院長鄭愛蓮說明,中醫認為皮膚疾病患者除了自身代謝不良,外在環境也是重要的誘發因素,炎熱時出汗可排解,往往濕氣不易排除,身體代謝不正常,便會從皮膚排出毒素。濕疹初期發作時會有小紅疹或小水泡,表面晶亮內有水分,通常會愈抓愈癢,嚴重還會出水。
中醫治療濕疹和汗皰疹,會根據體質和發作症狀來決定用藥方向,多採取內服外用的止癢藥方,除了常見的茯苓、白朮等藥材助健脾胃、利濕氣、補肝氣和調節腎氣,如果患部抓到發炎、紅腫,再增加清熱解毒藥方,並且依照個人體質、五臟六腑較弱的環節個別補強調理、對症下藥,也需要患者的配合。
鄭愛蓮醫師曾收治1名年約30歲的女性,有10年皮膚病史,前7年都以西醫方式治療、病情反覆,後3年斷斷續續求助中醫也不見效,來看診時全身除了臉頰部位,包括耳朵、頸部、前胸後背、腋下、下肢等皮膚抓到呈現深紫、紅色狀態、甚至還出水,晚上癢到徹夜難眠,於是向公司告假3個月,專心接受治療。
第1週服藥、每天清洗消毒患部3至4次後上藥,再搭配水煎藥加強療效,所幸爆發期出水症狀沒以往嚴重,積極配合治療1個月,夜晚已能入睡,2個月便重返工作,現在皮膚恢復9成以上,僅剩一些黑色素沉澱。
鄭愛蓮醫師指出,該名患者之所以恢復快,主要在於嚴格遵照醫囑,規律服藥、擦藥,飲食忌口辛辣刺激、海鮮、牛肉、酒類等,減少壓力、搭配作息正常的結果。如果病情沒那麼嚴重,透過內外用藥治療的成效卻不顯著,就應回頭檢視是否自身的執行力不足。
鄭愛蓮醫師提到,近來門診中有遇到正在治療的患者每天按時服藥、擦藥、飲食有忌口、也配合早睡,不料手指、腳趾又冒出小水泡,因而懷疑是否自身對中藥產生抗藥性。然而,中藥是植物成分,並無抗藥性,患者不必過於擔心。
鄭愛蓮醫師提醒,適度吹冷氣有利於皮膚排散濕氣並讓空氣乾燥、減緩搔癢症狀;若空氣中濕度偏高,建議可以打開家中除濕機去濕氣,都有助於提升皮膚舒適度、增強適應力。此外,早晚可出外運動、快步走,曬曬太陽、適度出汗並用毛巾擦乾,但要記得保持皮膚乾爽。
至於飲食方面,生冷飲食少吃、避開西瓜、芒果等,少食海鮮類如性寒的螃蟹,另外,可將等量的紅豆、綠豆加薏仁一起煮好食用,有補腎利水、健脾胃排濕氣功效,亦可用四神湯與小腸一起燉,或四神湯燉排骨,也可用雞肉取代,或四神湯加糖,燉成甜湯當點心,放涼常溫吃即可。
鄭愛蓮醫師表示,濕疹初發症狀輕微,可先從調節飲食和作息做起,晚上11點前就寢、勿熬夜,多方控制下皮膚疾病才能自行恢復;若是五臟六腑虛弱、循環代謝差,一直起紅疹和水泡,1至3週無法自行修復,或濕疹範圍變大,建議尋求中醫找出問題根本,以便對症下藥。
(原文標題:今夏濕熱有感!濕疹、汗皰疹易爆發 中醫教你改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