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假民主、真專制」的辦公室文化,我們該如何自處呢?

很多白領階級在辦公室打滾多年後,似乎因為面臨「假民主、真專制」文化的處境,最後選擇採用「安靜」、「不發言」、「被動」等消極作法來因應,視為台灣職場另類的「明哲保身求生術」,面對這種不太健康的職場文化,究竟該如何自處並維持在職場上的口碑評價呢?

文/陳昭文 (葛捷思品牌經營學)

「針對下個月的銷售方案請大家各提出一點想法。」

「請各位同仁規劃一下手上的客戶名單,擬定銷售的推廣方法。」

「請各位同事用自身專業看一下這個專案怎麼樣?或是哪裡可以調整。」

誰的職場生涯上沒聽過這些台詞超過數百次,再想想,後來這些討論的結果後續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沒錯,就是你想的那樣,把大家召集起來開會討論,結果通常就是按照原方案進行,看似民主的會議過程,其實只是一個一個說服在座所有人的真專制行為,這也是很多白領階級最後選擇安靜做事的主要原因。

「安靜」可以明哲保身、可以找到生存空間,雖然沒有太過突出的貢獻,但起碼可以持續的穩定工作內容,不會被貼上意見過多的標籤。

一旦時間久了,很有可能會被認定沒有向心力、沒有團隊組織觀念,對於公司事務沒有積極參與,不具備狼性的特質,然後開始被約談、被關注,此時不論你說甚麼,基本上都無法改變任何結果。這就是台灣職場特有的文化產物,假民主、真專制,最後再把鍋甩到你身上。

對於這樣普遍的職場文化,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去改變其他人對你的觀點?

對於上層的專案內容,可以選擇以輔佐的角色進行。執行的過程中,把重點放在細節的掌控跟專案的流暢度,減少因疏忽導致的錯誤產生,也避免專案的時程因人為因素而卡關。

上層交辦的事務,大多數對於細節都沒有概念,該注意的眉角或行政流程不會有明確指示,如果只是照辦,通常會錯誤百出,狀況會多到讓你厭世,想辦法把案子跑順了,你的人生會比較快樂,職場環境也會自然變的友善,而且也會因此更受到公司的重視與期待。

但我們總是會有很想提出建言的時候,想貢獻自身專業來讓團隊更好,在這之前需要仔細判斷在哪些場合適合說出真話。

職場上有些專案內容或需要調整的策略,並不是只有表面上看到的單一因素,每一個決策不時都會參雜有關人事、預算、跨部門合作、外部廠商協同配合等等因素,有時候太過冒然的評斷一件事情或是主觀認定,不見得是好事,反而會落得太過衝動、不穩重、沒有全面性思考等等的誤會。

對於非說不可的肺腑之言,可以嘗試在非正式場合去提醒主事者,像是茶水間、搭乘電梯、中午用餐的機會,更或者可以在送簽呈的時候,提及相關專案的內容,或是詢問是否方便提供建議,如果還是不敢開口,可以使用EMAIL聯繫,將你的說法、觀點逐步的一一陳述,而且文字可以慢慢修改,不怕口誤,看起來也更有條理,最後記得附上你提及的內容相關依據,不論是數字統計、論點來源等等,都是支持你的言論基礎依據。

注意這些步驟,可以讓你的表達不會具有攻擊性,也能讓主事者更能採納你的建言,調整專案走向。畢竟每個人的玻璃心程度不同,隨時都有可能不小心打破了那片糖心玻璃,不但事情沒做成,還惹來一身麻煩。

某些時候上層或是專案負責人不是不能接受建言,就是礙於面子問題,沒辦法採納,好像接受了建議,就顯得自己不夠專業、績效未達預期,總是沒有人喜歡輸的感覺,所以將錯就錯,錯了也不會改過,找個理所當然的藉口就過去了。

或許有些人不太認同這樣的做法,覺得有甚麼講甚麼,雖說直白、坦率並不是甚麼壞事,但對於有心人來說,可以把你的善良、純真當作一種攻擊你的武器,就算你沒有那個心,只要經過其他人有那個意的嘴,就足夠讓你吃不消。

在職場做事,不就是為了生活,為了更好的成就與結果,雖然有些時候必須要多繞點路,但起碼路還是順的。走直線並沒有錯,一旦當你碰上石頭,不僅消耗你更多的時間與精神,更會讓你的熱情被澆熄。在這個需要智慧去生存的職場環境,的確有點累人。

(原文標題:台灣職場特有的文化:假民主、真專制。為了生存,我們可以怎麼做?

本文為作者投稿,獲授權同意於《職場力》刊載 >> 歡迎投稿

追蹤【104職場力】粉絲專頁、職場更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