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400萬人不幹了!美國迎來大離職潮,創20年新高

Cheers快樂工作人
2021.08.17
8147次觀看

美國最新統計顯示,400萬名員工遞出辭呈,創下20年來的新高。背後原因:一是,遠距工作讓員工體會到,所有事情不是非得在辦公室裡才能完成;二是,更多人嚮往YOLO思維,也就是You only live once(人只能活一次)。大離職潮帶動機器與AI(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日常繁瑣的例行工作,由它們完成的比例會愈來愈高。

文/胡立宗 由Cheers授權轉載

經過一整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與遠距在家上班後,美國勞工部最新統計顯示,400萬名員工遞出辭呈,創下20年來的新高。

商業雜誌《Fast Company》引用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學者安東尼.克洛茲(Anthony Klotz)的話說,就業市場已經迎來「大離職潮」(Great Resignation)。

什麼是大離職潮?離職的是哪些人?

大離職潮有何特別之處?餐飲、商旅等服務業的離職率達到5%以上,凸顯出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疫後工作〉(The Future of Work after COVID-19)報告的結論,即第一線人力已經疲乏到了臨界點。

再者,時事評論雜誌《大西洋》(The Atlantic)進一步分析,離職者中有70萬名是屬於專業與經營的白領員工,同樣創下史上新高,顯示出光只是談薪水、談休假已經不能再留住員工的心了。

此外,不論何種產業,都有40%以上的人說,正在考慮離職。《Fast Company》指出,光是微軟的內部評估就顯示,全球41%的員工應該會在一年內離職。

究竟美國的工作人為何不滿現在的工作?綜合各家媒體分析,可以得出兩大原因:

原因1:並非所有工作都得在辦公室裡,才能完成

《Fast Company》指出,強制員工回辦公室的企業,往往會面臨許多人寧可辭職也不回去上班的現象。

疫情讓大家發現,原來不是每件與「­工作」相關的事,都必須人在辦公室才能完成,那麼每天花那麼多時間通勤的意義到底何在?為何不拿來陪伴家人或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而企業再堅持要員工二選一的下場,往往會收到反效果。因為經過疫情洗禮的員工不做選擇,工作與生活兩個都要,不再願意為了工作犧牲生活。

因此《大西洋》等媒體才會指出,大離職潮在40歲以下的年輕工作人之間,以及身有所長的專業人才之間特別明顯。

簡單說,自由工作者媒合平台Stoke的執行長沙哈爾・艾瑞茲(Shahar Erez)指出,疫情讓工作人深刻體會到,所謂的鐵飯碗(job security)並不存在。

「忠於」單一雇主並非正確選擇,因此艾瑞茲說,每個工作人都應該有「自由工作者心態」(being a freelancer),練就一身功夫,能夠接到案子、馬上上手。

原因2:更多人嚮往YOLO思維(You only live once,人只能活一次)

《紐約時報》談YOLO現象的專欄,以33歲的布雷特・威廉斯(Brett Williams)為例。

威廉斯是佛州奧蘭多的律師。2021年2月,在Zoom會議前調整鏡頭時,他突然發現一切毫無意義。

威廉斯說,他發現自己每天都要在工作台前坐上10個小時,感覺很痛苦。他會想,「我還有什麼可失去的呢?明天我們可能都會死。」

於是威廉斯辭職了,拋下好不容易得來的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地位,與大公司的優厚薪水,在隔壁鄰居經營的小公司找了一份工作,花更多時間陪妻子和狗。

威廉斯說,「我還是個律師,但我已經很久沒有像現在如此開心地去上班了。」

北卡羅萊納州夏洛特市職場教練拉蒂莎・伯德(Latesha Byrd)認為,過去的一年讓人們確認公司是否真的珍惜員工。因此,「備受煎熬」如果是2021年的主流情緒,那麼YOLO可能是本年度決定性的勞動力趨勢。

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學者克里斯蒂娜・華萊士(Christina Wallace)說,工作人有一年的時間好好想想,現在的生活究竟是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華萊士說,特別是那些被告知要努力工作、還清貸款,然後才會享受生活的年輕人,很多人都在質疑這個邏輯,如果他們現在就要快樂呢?

未來新工作模式會是如何?

《大西洋》指出,工作「人」的思維在改變,工作「機」的方式也在改變。

疫前的思維集中在「機器與AI何時取代人類」,但新冠肺炎的大流行,讓企業開始思考,人類與機械如何分工合作,創造最優工作環境,還能兼顧產能。

以餐飲業為例,疫情讓消費者提早習慣數位點餐、送餐到府,以後的一般點餐也許就直接掃QR code了,而不必專門請個人「說」菜單。

經濟專欄作家諾亞・史密斯(Noah Smith)就認為,以往把「人」與「機」二元對立的思維已經過時,許多原本由人做的繁瑣工作,現在可以由機器代勞。

而人力可以用在更需要「人味」才能完成的工作。

麥肯錫的〈疫後工作〉報告也提出類似觀點,根據全球調查,超過800家企業的主管,都表示已經在增加或計畫增加對機器與AI的投資。

大離職潮只是一個訊號,宣示的是疫後新職場生態的出現。對企業與個人來說,最好就從現在開始準備,提前因應。

(原文標題:WFH後遺症?美國掀起大離職潮


加入粉專,每天收看職場力最新文章

台灣最大工作人交流平台,協助新世代透過學習、成長,實踐熱情工作與快樂生活。是對年輕人最具正向影響力的媒體,創造企業與人才間的對話,克服學用落差,推動世代互助與典範傳承。在人生每個重要時刻,給予工作者實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