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有過明明到了下班時間,但是因為辦公室沒人率先離開而只好坐在原地枯等的經驗嗎?不準時下班似乎是職場潛規則,但若事情都有如期完成,真的有墨守成規的必要嗎?
不準時下班,看似是大眾職場的潛規則,「人在職場,身不由己」,每一天時鐘繞著同一個中心轉八圈,代表一天八小時的工作日,不論午休是半小時或是一個半小時,從上班打卡的那一刻,就被囚禁在這個名為「公司」的監牢。
什麼時候才能解脫,拿下這層武裝面具?而你又是什麼時候打卡下班呢?
我模仿著資深職員的作業方式,即使有多麼不自在。剛進單位報到,被安排在一進辦公室的第一排座位,適應初期尚未揹負太多艱深業務,一整天的時間顯得特別難熬,看著資深職員敲打著鍵盤、緊湊響鈴接不停的電話,幫不上忙的情況又讓自己更加慌張,現在才知道當初那該死「害怕打擾」及「不好意思麻煩別人」的心態,不僅少了主動學習的機會,也讓自己吃了不少苦頭,只能乾坐在位置上瀏覽資料夾和網路,假裝忙碌,被動的等著資深職員差遣使喚,例如:幫忙跑腿、做一些不礙事的苦力活,以及所有資深人員不想做的事。
終於,熬到下班時間,轉頭看著依舊忙碌的資深前輩們,居然一點都沒有下班時間到點的跡象,依舊在座位上,不禁心裡想:「我該下班嗎?」,每天都是假掰的跟鄰近同事說:「有需要幫忙的嗎?沒有的話我就先走囉?」
如果同事真的開口求助,我是不是必須真的要留下加班?如此違背內心的想法與行為,就這樣連續過了好幾天。
經過幾週的觀察,發現資深人員「晚下班」,可能來自於幾項原因:
職場資歷最淺的菜鳥最擔心的事,莫過於「和大家不一樣」,所以單純的認為不論以上什麼原因,坐在位置上就對了!為後來某次和主管的談話,才知道自己多慮了,之前所演的晚下班戲碼只能說是自作自受,每一間公司的「職場文化」有所不同,先搞懂你的主管想要什麼?假設主管要求的是績效,而你卻沒有做出半點成績,就算你坐在位置上三天三夜不下班,主管也不會感動流淚。
隨著待在單位的時間愈長,也愈清楚知道主管的喜好,「要創新、要數據、更要文字精煉」,工作方向及比重都隨之調整,讓自己更聚焦於設定的目標,不再苦惱於同事的眼光。
想要提升工作效率,最常聽到的工具是「清單」,看著長長一列的事項,不禁覺得心煩意亂,「待辦事項清單」雖然相當實用,能分擔我們腦袋記憶,將我們預計要做的事情整合在一起,卻也會列出「不重要」的瑣事,讓我們誤以為非做不可,少一件是一件的想法,反而會選擇較不重要的事先做,顯得本末倒置,而我從《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學習分辨這些待處理的事項,究竟是「待辦清單」或是「成功清單」?
著眼於非做不可的事,決定哪些事情更重要,讓每一天都成為第二天的墊腳石。
「可靠的人最基本的判斷標準是時間觀念,對時間的把握能充分證明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
工作時間長短不表示你的工作態度,自從開始將事項以「重要」程度來衡量行動的優先順序之後,少了胡亂瞎忙與思考現在該做什麼的放空時間,以自己「編輯電子報」工作舉例,因為是有時效性的每月一篇,所以在「成功清單」僅列上出版日期與議題蒐集,至於學習排版及用字遣詞雕琢等有關精進電子報的方法,是屬於長期學習的方向,在你有能力之餘別遺忘了這個部分。
對主管來說,他需要的是一個讓他放心且可靠的員工,與其在辦公室坐上一整天,不如按發行時間,定期產出一個品質與內容兼具的電子報,現在的自己不再糾結是否要「刻意」在辦公室多留一點時間,只要自己的工作態度對得起工作成果,時間到點,一樣可以帥氣打卡下班。
(原文標題:製作你的職場成功清單,晚下班沒有比較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