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嚴重衝擊所累,儘管百業都復興當中,數據顯示製造業近1年半依然難從重傷中復元,許多企業處於「無訂單、訂單中斷、極少訂單」的困境當中,如果現況無法躲避、為求續命,面臨的兩難選擇是「資遣裁員」或「無薪休假」,哪一個對企業造成的傷害較小呢?專家建議:應該考量企業本身的景氣預測和人力績效去取捨。
文/許朝茂
受疫情嚴重之累,生產者、消費者都欲振乏力,一向傾向外銷之製造業工業生產指數連16黑。換言之,製造業近1年半來,處於「無訂單、訂單中斷、極少訂單」的狀態,產業景氣猶如夏季乾旱!
勞動部9月1日公佈:製造業無薪休假人數占整體產業約83%(10,337人占12,388人)、家數占43%(295家中占674家)。無薪休假之實狀,與工業生產指數相呼應。製造業景氣低迷,您不信也得信!
報載北威論壇《RCEP,台灣的挑戰》8月29日舉行,劉憶如表示,台灣對RCEP 15個成員國的出口,2019年約占台灣出口總額66%, 2022年下滑到55%,業者出口到東協市場的降幅最大。
9月1日中經院助研究員陳馨蕙表示,製造業可能有第二波裁員,例如筆電及面板大廠,另外工具機、金屬模具廠商放無薪假後,是否直接裁員,也需再觀察。
惟國內就業市場失業率,仍停留在3.52%之低谷。熟悉產業者心知肚明,服務業此時扮演景氣火車頭,就連失業率都看其臉色!面對不樂觀未來景氣製造業者而言,既然現況無法逃避,那麼接下來為求續命,面臨的選擇是「資遣勞工」?還是「無薪休假」?哪一項對企業來說傷害較小呢?
延伸閱讀:景氣燈號連續藍燈,雇主施行「減班休息」(無薪假)也應兼顧勞工權益之補助
工業生產指數連16黑、《RCEP,台灣的挑戰》,皆顯示製造業未來經營外部環境,仍可能威脅製造業;「無遠慮、必有近憂」,該拒絕或選擇其中「資遣裁員」或「無薪休假」之出口:
企業經營遇見外部環境丕變,不利經營,就短期言,「無薪休假」並不是最壞的抉擇。它可保留內部「核心人力」,若景氣變動,快速回穩,人力沒有裁減,即可回復原有的生產力、不必操心。
實施「無薪休假」期間最長12個月,期間若有少數「非核心人力者」無法適應而自行離去,則無須挽留。
企業產能以機器設備設計並適配規模人力,「無薪休假」未曾裁減人力,仍保有產能適配人力,一旦接獲訂單生產彈性立刻恢復。
景氣低迷之際,技術類人力仍不讓其流失,企業透過「無薪休假」加以保留。實務上,技術類人力替換後通常其學習曲線,往往難以預測,致設備於低產能盤旋。
製造業在主管機關宣布僱用安定期間,實施「無薪休假」方案,協助製造業與協商減少工時且就業保險年資符合條件之勞工,發給薪資補貼,以減輕適用方案之勞工之薪資損失。
薪資補貼按被保險人於實施減班休息日前1個月至前3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與實施「減班休息」後實際協議薪資差額50%發給,不無小補。
延伸閱讀:關於「無薪假」,你一定要知道的13個權益與問題|無薪假常見問題
裁減人力,以工作績效水準低劣者優先,淘汰不適任者,進行盤點人力,具有警告作用。
人力盤點後,規劃新進人力招募,趁景氣低迷之際,進行職前訓練計畫,接替已遭淘汰者之技術能力。新進人力招募,不宜超學習曲線所需期間,避免人力青黃不接。
製造業於景氣低迷又符合《勞動基準法》第11條者,企業考量後進行人力裁減,除中暫停支付薪資外,另不必支付勞工保險及6%退休金提撥,裁減之後人力資本支出與裁員人數呈反比(裁減愈多人,人力資本支出變得愈少)。
但裁員副作用之一:誠如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顧問白先生指出,目前製造業多數企業主「還含著那口氣」,他們擔心人員裁掉了就回不來。
製造業以裁員手法,固然可以減少風險度過景氣低迷期間風暴;惟景氣顯露矚光徵召,再重新招募新手。
但是他們學習曲線,往往一時之間呈現績效難以與之前裁減人員績效相比,此技術差異與其間,非預先考量不可。
製造業面臨全球消費需求不振已長達1-2年,未來又不可測,假如其經營任務不變,其經營人力調整抉擇其一不論「裁員」或「無薪休假」,都有風險;因就業市場人力賣方市場。
為降低經營風險,製造業考量「裁員」或「無薪休假」抉擇,主要依據景氣預測及人力績效恢復二者期間長短(2個指標),尋覓適之決策,以因應經營困境。
(原文標題:製造業工業生產指數連16黑;但失業率低檔徘迴,其因應經營困境之選項是裁員或無薪休假?)
作者介紹:
● 岩熊仕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勞工法規事務 首席顧問
● 文化、元智、健行大學推廣中心(部)等就業服務技術士班 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