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搭有形,幸福無限:揭密UNIQLO的人才培育之道|精選職缺

職場力整合行銷
2025.03.11
2670次觀看

在台紮根15年的日系服飾品牌UNIQLO,不只提供優質商品,更採「讓人們生活更美好」的貼心服務贏得消費者信賴,而UNIQLO也將銷售的企業願景落實於內部人才的培訓上,不只培養專業、更讓員工能在日常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為世界帶來正向改變。這次,《104職場力》要為您帶來UNIQLO「以人為本」的人才培育之道。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點擊可快速前往指定段落閱讀)

在當前就業市場中,求職者在選擇工作時最關注的焦點往往不脫下列這幾項:薪資待遇是否具競爭力職涯發展空間有多大是否有專業培訓及升遷機會,以及工作是否有意義等,尤其是最後一項,有時甚至決定了對工作本質的喜愛程度。

而在長期觀察零售服務業的經驗中,UNIQLO無疑是最能滿足這些需求的企業之一。這家紮根台灣15年的日系服飾品牌,不只以優質商品與貼心服務贏得消費者信賴,更以其獨特的人才培育理念,成為年輕人嚮往的夢想企業。

作為迅銷集團旗下的核心品牌,UNIQLO打造了一套獨特的企業文化與經營理念。透過「改變服裝改變常識改變世界」三大核心價值,UNIQLO不僅在產品開發上追求創新,在人才培育方面更展現了前瞻性的思維。

值得關注的是,「讓人們生活更美好」這樣的企業願景,在UNIQLO並非只是口號,而是具體落實在每位員工的日常工作中。

獨特企業文化・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

深入觀察UNIQLO的企業文化,最引人注目的是員工如何以具體行動,彰顯「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在與多位門市人員的訪談中,不分資歷、每個人都能分享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服務故事。

以任職九年、現任ATT4 Fun信義店副店長的陳怡均為例,她分享了一個特別的服務經驗:「有一天店裡來了一位顧客,拿著手機,眼神飄忽,看似需要協助,然而,幾位同事上前詢問都無果。我想了想,嘗試用手機打字溝通,才得知她不方便說話,但想替臥病在床的母親挑選內衣和發熱衣,不知道什麼尺寸才合適。於是我們以文字對話,並透過取得她母親的照片、身高體重等資訊,最終幫她找到合適的商品。離開時,她向我們鞠躬致謝。那一刻,我差點落淚,我感受到自己是真的能為他人的生活帶來便利與溫暖,我們的工作確實可以幫助他人,深具價值與意義。」

獨特企業文化・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

這樣的服務精神不僅展現在資深員工身上,新進人員同樣也擁有一致的服務熱忱。

2023年才加入的李沁樺分享:「有位年長的顧客想找一件商品,但店裡剛好缺貨。確認鄰近門市還有存貨後,考慮到顧客年紀較大,我用Google Map幫他規劃交通路線。沒想到顧客買到所需商品後,竟然還特地坐公車回來向我道謝。這些真摯的互動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不只是在銷售服裝,更是在幫助顧客解決生活中的難題。」

從這些服務的小故事中不難看出,UNIQLO確實做到了讓每位員工都能在工作中體現價值、找到意義。

系統化人才培育・全方位職能開發

在人才培育方面,UNIQLO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培訓體系,從新人訓練到進階課程一應俱全。

人力資源部門資深經理林尚賢表示:「無論正職或兼職,我們期待每位加入的夥伴都具備利他精神、對服裝穿搭有熱忱,並且願意以顧客為優先。再者,要能與團隊建立信賴關係,進而一同實現更高的顧客滿足。更重要的是,要有上進心和好奇心,願意當一個店鋪經營者,而不只是銷售人員。因為我們相信,唯有培養每位員工具備獨立思考判斷能力,才能真正實現『透過服裝改變世界』的願景,這也是UNIQLO對於販賣員的定義。」

這套培育系統的特色在於其全面性與系統性。新進員工李沁樺指出:「公司的培訓非常新手友善,除了有詳細的工作規範外,更安排一對一的培訓員指導。在視覺陳列、顧客服務、店鋪管理等各個面向,都提供了清晰的學習路徑。」

人力資源部門經理趙妤甄補充:「我們的日常運作,包括每日早會、每週團隊會議等,都被設計成培養共同價值與學習的場域。透過持續的溝通討論與顧客回饋分享,幫助團隊成員更深入理解企業理念,朝共同目標邁進。尤其在面對意見分歧時,我們始終鼓勵員工秉持『顧客優先』的原則,用同理心化解彼此的歧見。」

加入【UNIQLO台灣】,最新職缺看這裡

2025 UNIQLO UMC 全球儲備菁英(MA 儲備幹部)
【正職】高雄楠梓區新店_顧客服務專員 Customer Advisor
☆UNIQLO全新店鋪☆【正職】LaLaport南港店_顧客服務專員Customer Advisor
【正職】台北全球旗艦店_顧客服務專員 Customer Advisor
【正職】遠東百貨竹北店_顧客服務專員 Customer Advisor
【正職】西門店_顧客服務專員 Customer Advisor
【正職】SOGO百貨天母店_顧客服務專員 Customer Advisor
【正職】ATT 4 FUN信義店_顧客服務專員 Customer Advisor
☆UNIQLO桃園區全新店鋪熱情招募中【正職】顧客服務專員Customer Advisor

透明公平的晉升制度・重視實力展現

UNIQLO的升遷制度以實力導向著稱,這一點從陳怡均的職涯軌跡可見一斑。肯學能做,加上善於獨立思考,她從基層夥伴做起,歷經各個工作崗位,逐步成長為內著部門的經營者,從中學會掌握熱賣商品、色號及陳列位置等全方位經營訣竅。

「公司的升遷完全採用實力主義,」陳怡均分享道:「2019年我從標準店調往ATT新店時,經歷了全台公開徵選和總店長面試的過程。協助新店開幕的經驗,不只讓我接觸更多國際顧客,也加深了我對國際化經營的理解,也更能貼近顧客需求。」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UNIQLO全台灣的店長皆由內部培育晉升,這個事實有力地證明了其在人才培育上的決心與成效。這種鼓勵內部晉升的文化,為員工提供了明確的職涯發展願景。

具市場競爭力的薪酬制度・重視員工發展

UNIQLO推出的薪酬變革,更具體展現對人才的重視。今年三月起,以北區門市人員的薪資為例,起薪從新台幣34,000元調升至40,000元,漲幅高達17%,希望藉此吸引符合UNIQLO「販賣員」定義的優秀人才加入。

人力資源部門強調,我們在意同事在工作中的學習與成就感,透過薪酬調整傳達我們對同事服裝專業及用心服務的肯定。UNIQLO不看年資,但重視大家的工作熱情與表現,支持每位員工找到自己的價值,並獲得相對應更具競爭力的薪酬。

除了提供具競爭力的薪資之外,UNIQLO更注重員工的長期發展。透過個人發展計畫(IDP)與曼陀羅九宮格,協助員工每半年檢視個人在生活、財務、工作等面向的全方位成長。

這種重視員工整體發展的做法,使UNIQLO在人才留任方面也展現出優異成效。

多元化職涯・國際化視野

在職涯發展方面,UNIQLO提供了多元且具體的發展路徑。從訪談中發現,員工可以根據個人興趣和專長,選擇不同的職涯發展方向。

陳怡均分享了她的規劃:「五年內,我的目標是成為顧客心聲數據戰略分析部門的主管。因為透過數據分析顧客需求,才能開發出更好的商品。在UNIQLO,無論是選擇在地深耕、海外發展,還是到總公司任職,都有發展空間。」

另一位新進同仁李沁樺則展現了不同的職涯藍圖:「初期,我想奠基於全球規範之下,展現每家店舖獨特的風格。三年內,希望能晉升為副店長,學習承擔更多管理責任。最終,期待有機會到海外工作,體驗不同市場的經營模式。UNIQLO提供了很多學習資源,讓我們能為未來的國際化發展做好準備。」

不同員工的職涯選擇顯示,UNIQLO確實為每位員工都提供了清晰的職涯發展路徑和豐富的選擇機會。

多元化職涯・國際化視野

重視員工個人價值・創造工作意義

UNIQLO的員工價值主張(EVP)特別強調每個人的獨特性與影響力,也增添了個人工作的意義。

人力資源部門經理趙妤甄舉例說明:「我們有位原為滑雪教練的門市夥伴,在疫情後善用自身專業知識,為想去日本滑雪的顧客提供穿搭建議,充分展現了個人特色。另有一名夥伴細心協助喪親顧客在一開店就及時找到合適衣物,陪伴親友的人生旅程,幾天後還收到顧客特別來電致謝。簡言之,我們賣的是服飾,但卻可能對他人生活有深刻影響。」

這種重視員工獨特價值的企業文化,使UNIQLO的工作不只是單純的服飾銷售,而是能讓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為他人解決問題。正如人力資源部門主管所言:「我們相信每個人的工作都能為世界帶來正向改變。」

特別的是,UNIQLO不只重視員工個人價值,在人才招募上也看重不同群體、展現了高度包容性。UNIQLO歡迎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才加入,包括應屆畢業生、具備不同產業經驗者,甚至中高齡就業者,都能找到適合的發展舞台。同時,UNIQLO也積極與學校合作推動實習計畫,協助學生及早了解職場環境,為未來職涯做好準備。

創造雙贏未來・實踐品牌願景

綜觀UNIQLO TAIWAN這15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這家企業不只在商業上取得成功,更打造出一個重視人才、提供發展機會的優質職場環境。透過完善的培訓制度、透明的升遷管道與具競爭力的薪資待遇,UNIQLO展現了對人才的重視與承諾。從顧客的正面回饋到員工的成長故事,都證明企業經營不應只著重於營收成長,更要創造員工與顧客的共贏。

這種始終如一的經營理念,使UNIQLO成為台灣零售服務業的標竿企業。

展望未來,隨著更多優秀人才的加入,UNIQLO必將持續為顧客帶來更多暖心體驗,同時為員工開創更寬廣的職涯發展空間。對有志投入零售服務業的求職者而言,UNIQLO無疑是一個值得深入了解的理想選擇。


104職場力【精選職缺】,熱烈招募人才中!

《104職場力》為您整合最新行銷觀點,帶您掌握招募實例、徵才觀點、最新產業趨勢,時下最熱門的話題,一起關心產經議題,創造更多的客戶價值,打造「內容行銷」的共榮圈。若您有任何整合行銷需求,歡迎來信:blog@104.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