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每天朝九晚五辛苦忙著同樣的事,然後呢?即便累積出相當實力,而且成為一個當責的工作者,但這些努力,如何轉換成職場身價,甚至提升薪水呢?
今天要回答一個我自己長久以來的問題,應該也是很多同輩年輕人會遇到的問題。我簡單描述一下這個問題:
「我很努力、老闆對我的表現也算蠻認可的,可是我的薪水好像漲幅也不大ㄟ,是不是讀錯系或選錯產業?難道就因為我喜歡的產業薪資水平不高,我的努力就永遠跳不出這區間了嗎?」
其實原本我就是帶著這樣的心情在工作,覺得工作其實也不真的那麼痛苦,很多時候也蠻有成就感的。可是講到薪水,就會覺得「甭提了」,常常會覺得可能媒體業(可替代成其他的產業)就是這樣,其實也不是低到活不下去,但參考工時、還有身邊其他產業的朋友的薪資,就常會這樣覺得唉,然後也束手無策,就這樣繼續下去,想說能賺多少是多少吧。另一個想法是,不如換產業,但又有問題了,我要換到什麼產業啊?就這樣無限循環,最後其實還是一直在原地。
你是否也有類似的困擾呢?大家說要找有熱忱的,也很幸運算是找到了啊,可是又發現這類工作薪水普遍都不高,難道喜歡的工作跟有錢的工作,我真的無法兼得嗎?
當然再往下思考,又會牽扯到多高的薪水才算高,或者是我可以下班做副業多賺點錢,這些大概又是另外的題目了。目前主要想釐清的問題是,我有沒有辦法靠著在工作本身的熱情和投入,讓自己獲得更高的身價或薪資?還是我想做這類工作,就得妥協於這個產業大致的薪水區間?
(在此補充一點:原本覺得這是文科生比較常有的問題,畢竟身邊文組人的薪資的確比二類組、三類組低一些,不過後來發現在文組之外的的世界其實也是有很多類別的,其中薪水也可能有不小的差異,因此稍微修改了原文。無論是何種產業,或許當你看著身邊薪資更高的朋友,都可能有類似的問題出現。)
帶著這個問題就這樣工作了這些年,突然會找到一個破口的機會,其實是因為前幾天看了我的老闆去大愛演講的影片,以下附上。
內容我就不贅述了,有興趣可以自己點進去看看~我想談到的是,從14:00左右開始,他在談的是「傳統受雇者(Job Seeker)」和「事業經營者(Career Builder)」這兩種工作思維,他們不只是做事態度不相同,在不斷積累之下也會帶來不一樣的中年狀況。
以下引用老闆針對事業經營者的說明之原文,或許會比較清楚,待他講完,再換我來分享前面提到的破口是什麼。
在25歲到35歲之間,你可能跟你的同學比、跟你的朋友比,你可能買不起房子、買不起車子,戶頭存款也可能比不上你的同學。可是只要你好好經營自己、慢慢累積你的實力,根據我大規模的調查,以及我周圍一些事業經營者的分析,大部分人能在40到45歲之後,他的曲線會反轉直上,一直到後面。所以當大部分傳統受雇者面臨中年危機的時候,事業經營者所謂的厚積而薄發,他們才正要發光發熱。
聽完這段話,被老闆一貫溫柔又言之有物的說話內容打動之餘,我這個放心裡很久的問題就浮現了。我自認還算工作認真,也以事業經營者為目標在努力,不過我開始想:蛤?真的嗎?我這樣認真工作,現在錢還這麼少,你說我繼續下去會發光發熱,我能相信嗎?還是到最後我就只是這樣工作,偶爾被老闆誇一下表現不錯,然後…沒了,就這樣,頂多只是比別人不恨工作一點,Blue Monday少一點?
於是我寄信給老闆,我也在這貼上我提的問題,畢竟跟老闆講話總是要比較嚴謹一點,大家可能也比較能具體理解我的問題。
進入到40–45歲這段時間後,我們會如何受益於這樣的工作心態?或者說,大家明白了這個工作心態的重要之後,以這樣的態度來工作、充實技能之後,有沒有可能我們就是每兩年挑戰一個工作,然後在每個工作表現不錯,可是….也就僅止於這樣,跟傳統受雇者比,頂多是熱愛自己的工作一些?
演講內容中講說,40–45歲後開始拓展能力、服務更多的客戶,正要開始發光發熱,不過對於一個上班族來說,即便是累積出了一定的實力,而且成為一個當責的工作者,但這些努力,如何轉換成職場上的身價呢?我在想這其中是不是還要搭配一些什麼東西,才能讓自己不只是熱愛工作也有能力做好,更可以被求職市場認可,講得具體一點,也可能是換得更高的收入。
今天一個工作會議結束後還有時間,老闆以及我的主管(是一位職涯發展師,好有趣,沒想過這也是有一個專業的認證的耶)針對我的問題提供一些回答,催生了這篇文章,以下就來跟各位談談,我在老闆口中得到的一些學習。
首先提供一下總結:
什麼意思?老實說在職場上,老闆找一個員工,目的應該不會是找一個欣賞的人,而是有能力幫他解決特定問題的人。就好比你跟HR說我很愛讀書喔,請錄取我,這通常是沒用的;但如果你說我很愛讀書喔,而且我學東西很快,做事很快就能上手,這成功機率大概就會提高。
像我這樣的內容製作者(記者或編輯),雖然認真工作,不過坦白說能帶來的影響是相對少的,頂多是公司或者買我做的線上課的學員,可是像是醫生、像是機師這類,他們能影響到的人是相對多的,甚至牽扯到性命。所以說薪資的高低,很多時候是跟你能解決的問題多大或影響到多少人息息相關的。
也因此,在抱怨自己薪水怎麼一直增加不了、怪罪產業環境的同時,或許你可以換個方向思考,要怎麼擴大自己可以處理的問題範圍。你不一定要轉職當醫生,可是在你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裡面,你還有哪些可能可以解決的問題嗎?能不能試著像玩敲磚塊遊戲之類的,把兩邊的磚塊逐步敲掉,讓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務範圍大一些?
以文字工作舉例,有沒有可能你現在的工作是寫稿,可是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其實擅長的或喜歡的其實是「表達力」,然後你靠這個去開拓另一種職涯可能性?比如說你發表一些關於表達的技巧好了,它能影響到的、幫助到的群眾,很可能比你單純寫稿來得更大。
當你持續做這樣的思考,認真去做你愛的事,然後從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增強專業技能的同時,也不斷尋找新的機會和突破點,或許就能跳脫待在同一個地方、感嘆薪資不漲的困境。對我來說,這大概也算是問題裡面,我問到我們是不是除了喜歡和努力,還要「搭配」一些其他東西的解答。
我自己的理解大概是這樣的,想要有一個成功(或者應該說如你所願、不是每天想到工作就不爽)的職涯,首先你得先找到天賦熱情所在,接著可能就會到這一步,我喜歡、願意做得更好,可是不知道有什麼方法可以把我的努力轉化成實際的職場價值或薪資,以上的內容就是在解決這個階段的問題。當然其中還可能牽涉到你的利害關係人應對啊等等其他層面啦,這就是另外的學問了。
簡單記錄了今天從老闆和主管身上學到的事情,希望有講得清楚。
老闆離開後主管告訴我:
第一,碰到想不通的事情的時候,不要急著問能不能、可不可以,嘗試問「如何」會是比較有建設性的做法。
第二,我問他當職涯規劃師,給別人建議的時候,會不會擔心自己的判斷不一定正確,尤其是這種高度涉及個體差異的東西。他告訴我,以前會啊,可是他後來發現因為涉及個體差異,所以其實這些東西很可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沒有什麼一定是對的,但至少要帶大家離開最消極的無動力狀態,無論你想做什麼嘗試,都可以去試試看,會比待在原地發呆還好,發現往好的地方,那很好;發現這嘗試結果是糟糕的,那也算是學到一課。
針對這點,建議大家參考主管本人的文章 :「最近剛好有幾位朋友,不約而同跟我聊到這題,雖然不滿現在的職涯生涯,眼前其實也有一兩個看似可行的選項,但是就是卡在無法100%確定這個選擇會把人生帶往更好的地方,所以遲遲沒有做出任何行動,或者無法下決定轉換。
面對這樣的處境,我自己的心得體悟是:選擇只會帶來下一個選擇,而行動才會造就結果。這兩者你只做好一件,都不完整。」
第三,延續上一點,有的事情可能短期內看不到成效,就像主管說他三年前受老闆的邀請開了一堂講座談畫畫相關的東西(他美術出身的),原本覺得沒什麼迴響就算了,但三年後,這周五他受當年一位聽眾的邀請,到外面的企業分享當年那場講座相關的內容。
第四,上一點講到他是美術出身的這件事,就延伸出另一個新議題,從美術跨進職涯規劃的領域,初期他也經過一段迷惘期。老闆建議他寫職涯相關的文章,可是他覺得至少要60分才夠格吧!他才50分怎麼有資格寫?那時候老闆告訴他,50分的人可以解決10分、20分的人的問題啊!能力絕不會派不上用場,但你一定要想清楚你能針對哪個族群給建議,然後提供這個族群他們需要的東西。為自己找到一個舞台,而不是懊惱我才50分,我沒舞台。
(是像我現在嗎?努力提供一些給跟我一樣迷惘的20多歲人參考XD)
人生真是難預料啊~雖然好想說人生真難(也確實是如此),但希望透過不斷不斷的學習,有一天也能往老闆跟主管這種對「局」有更深入了解的人邁進,用更大的格局來思考生活路上的種種習題。
除了增強自己的技能之外,也該懂得去爭取加薪或升遷的機會。這又是另一個題目了,最近在整理老闆的Podcast剛好也有提到相關內容,裡頭用戰國時代馮諼與孟嘗君之間的互動來談員工與老闆的關係,大致提到的內容是現在很多人會抱怨老闆給的錢很少,可是為什麼真的去爭取的少之又少?其實是因為大家想到要承擔更多責任就卻步了。
所以在抱怨錢少的同時,或許也該想一下,是否也願意承擔更大的責任。不過我想還是要先從增強技能開始做起吧~等到有相對多的信心去做好更多事情,也確實累積一些成績之後,再來爭取更好的薪資,成功的機率或許會大一些,也比較不會讓自己成為只會抱怨卻其實也沒什麼技能的那種工作者。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