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竄起的常見投資關鍵字,如「ESG」、「SDGs」,這些在商管刊物常見的關鍵字是什麼縮寫?跟為人所知的「CSR」不同嗎?經營這些項目有助於提升品牌形象嗎?《104職場力》為您整理與環境永續相關的「ESG」、企業社會責任「CSR」及與17項永續發展目標習習相關的「SDGs」,希望事業單位在理解後,也能共同實踐、為人類社會發展產生影響。
文/《104職場力》小編 整理
「ESG」其實是由三個英文單字的首個字母所組成,分別為「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
2004年6月,管理資產合計超過6兆美元的20家金融機構共同推動「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提出之《Who Cares Wins》報告(Who Cares Wins: Connecting Financial Markets to a Changing World)。
《Who Cares Wins》針對不同金融部門給予一系列建議,特別是將「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 (Social)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這三大價值納入考量,提升金融市場研究、分析與投資,而ESG即為這三大價值縮寫。
2005年8月,在蘇黎世進一步探討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因素的關鍵因素與阻礙,研究「ESG」領域新出現的問題,如何得以克服。
至此,「ESG」成為企業不可忽視的經營議題 ,鼓勵企業採取負責任的行動,也為投資者評估企業永續經營的指標之一。
環境保護議題上,關注企業於環境永續發展的推動與執行,如企業環境與氣候政策、能源耗費、廢氣與汙染、自然資源永續保護及生態保育等。透過ESG指標評估公司可能面臨的任何環境風險,企業又是是如何處理應對。
如當前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議題,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狀況、減碳標準與方式、有毒廢棄物和氣體處理、遵循環境法規的情形就是關注重點。
社會相關則關注於企業對內對外與客戶、投資者、員工、社區等關係,而需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常見指標或參考資訊如客戶滿意度、資料保護與隱私、性別與多樣性、員工參與、社區關係、人權及基本勞動權益。
今日愈來愈注重勞工基本權益保障,工作場所所規劃的措施是否能充分反映員工身心健康與安全之重視?是否定期將利潤或一定比例回饋至社區發展?又與供應商之關係,是否要求該廠商遵守訂定的ESG標準?
公司治理很直接的關注於經營公司各面向和標準。如基本的組織、董事會、審計委員會的組成、違法貪污或腐敗的狀況與監管、商業倫理及經營管理等。
簡言之公司在內部治理上是否能做出有效決策、遵守法律規範並公開透明的保障股東權益,與此同時滿足利害關係人利益。
名稱 | 營運項目 |
「E」:環境保護 | 空氣汙染 能源管理 自然資源永續保護 生態保育 廢氣處理 產品包裝 溫室氣體排放 汙水與廢水管理 |
「S」:社會責任 | 客戶滿意度 資料保護與隱私 性別與多樣性 人權及基本勞動權益 勞工關係 社區關係 薪酬與福利 勞工健康安全 |
「G」:公司治理 | 遵守法律規範 公開透明 保障股東權益 商業倫理與公平競爭 供應鏈管理 系統化風險 工作安全防護 資訊安全管理 |
除了今日投資者評估企業永續經營的指標之一,消費者或客戶對相關價值重視程度愈來愈高,產品選擇上也可能愈看重「ESG」落實情形。
「ESG」不僅關乎於企業經營及發展,更影響著每個人生活。每個生活上所做決定、採用方式、購買產品或選用服務,著實在三大目標產生作用。科技發展、資訊傳播快速,企業舉動和行為易被放大檢視,戮力實現「ESG」不但能降低爭議與風險,亦能提升聲譽、價值。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指企業除了經營追求利益、對股東負責,更需重視自身對整體社會的影響,兼顧其他關係。
透過實踐「企業社會責任」,了解企業所處環境、社會、社區、家庭與員工間的連結,這樣如此自我調節的商業模式改善各個層面,同時提升企業品牌形象。而對內也能激勵員工、提升士氣,加深加廣工作場域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企業社會責任(CSR)大抵可分為四大類:「環境影響與永續」、「道德責任」、「社會參與及慈善」及「金融財務責任」。對比ESG,CSR概念較為廣泛,更簡潔即為「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
環境責任指涉企業組織盡可能秉持著「環境友善」的信念採取行動,這也是最為常見之企業社會責任。而有些公司會以「環境管理」(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來代表這一系列的措施作為。
普遍企業實踐環境責任的方式,有減少環境汙染、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漸少一次性塑膠使用、節約水資源及減低浪費。
道德責任面向關注企業措施和行為是否合乎道德標準,以公平公理的方式維持組織運作,平等對待所有利益相關者、廠商、客戶、領導階層與員工。
如薪資訂定上更符合員工期待、滿足生活所需,尊重專業以更高薪資水平聘請員工;公司採購產品、原物料時,注重商品生產的過程合乎道德與法律規範,避免選購惡劣、不友善環境所出產的材料。
「讓整體社會變得更好」即為慈善責任的核心宗旨。除了上述追求環境友善與道德常規的履行,實踐慈善責任的企業可能將部分營利用於社會,捐款給非營利組織、成立慈善基金會及參與社區活動等方式回饋社會。
如企業成立慈善基金會、教育基金會等,開辦課輔教育或設立獎助學金以鼓勵莘莘學子;捐款弱勢團體提供生活補助與急難救助;捐助物資及必要設備予警消、醫護單位。
為了達到環境、道德與慈善責任的目標,沒有公司財務運用也難以達成。因此經濟責任便是支持著以上社會責任實踐時的金融財務,讓人類、社會與環境更好。
也如ESG,企業一定要實踐企業社會責任嗎?事實上,企業社會責任為了環境永續、更友善、共好的人類社會同時,也能成為一強大的經營行銷工具,提升雇主品牌使公司在消費者、投資者和監管機構眼中留下正面評價。
一系列計畫也著實影響企業營運,提升員工滿意度、激勵並產生向心力,當然也於人才招募上產生助力,吸引具相同信念的人才。在此循環下,企業能更加審視一切行為與措施,不斷改善產生創新,對企業營運有所助益。
延伸閱讀:ESG、CSR 是什麼?中小企業這樣做也能跟上 ESG 潮流!
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呼籲全世界共同採取行動,消除貧困、保護地球、改善所有人的生活和未來。
根據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17項目標於2015年由聯合國所有會員國一致通過,作為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組成部分。該議程為世界各國在15年內實現17項目標指明了方向。而2020-2030十年的核心是採取行動,消除日益嚴重的不平等現象,增強婦女和女童權能,應對氣候緊急情況。
1. 零貧窮 | 10. 減少不平等 |
2. 零飢餓 | 11. 永續城市和社區 |
3. 良好健康與福祉 | 12. 負責任消費與生產 |
4. 優質教育 | 13. 氣候行動 |
5. 性別平等 | 14. 海洋生態保育 |
6. 潔淨飲水與衛生設備 | 15. 陸地生態保育 |
7. 經濟適用的潔淨能源 | 16. 和平正義與有力機構 |
8. 尊嚴工作與經濟增長 | 17. 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 |
9. 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 |
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看似可能需要不同層級組織共同合作,國際組織、國家政府、大型機構投入,而認為一般人難以產生影響。但是每個人都有著相同信念時,從日常生活中小地方做起,眾志成城產生的影響不可小覷。
聯合國提供「懶人救世指南」(中文頁面)(英文頁面)分成四個等級,無論是在沙發上、在家、在戶外及工作上都能做到的事情。
不論你我,民間社會、媒體、公司企業、聯盟及學術界等,都為各項具體目標做出行動產生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