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長

2020.10.07 | 3770次觀看

「個人品牌」是你闖蕩職涯的最佳利器,但你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嗎?|職涯規劃

文/東東 原文出處

這是一個「個人品牌」的時代,不過那是什麼意思?

有很多文章在說:經營自媒體、寫作很有助於建立個人品牌,建立個人品牌好處多多~

這樣的說法我都認同,這一篇我想寫寫更核心的東西。


個人品牌定義:個人的鮮明形象

就這樣,很簡單。

具體來說是兩個部分:

別人想到什麼會想到你
別人想到你會想到什麼

用我自己舉例:

人們一般是想到「空間」、「行銷」、「活動」、「很會寫」、「很會講」… 等等會想到我。

人們想到我的時候通常也會想到「有點機車」、「溫暖」、「正直」、「重視意義勝過於金錢」、「直接」… 等等。

你的呢?稍微想一下~


別人想到什麼會想到你,別人想到你會想到什麼

然後呢?這可以幹嘛?

★ 別人想到什麼會想到你

這部份決定了你的機會多不多、準不準。

例如明明你是做保險的,結果朋友總是想到股票跟基金想到你;明明你是賣房子的,朋友總是馬桶不通的時候想到你 …

因為標籤不準,找上你的就會很雜亂,你會接到一堆沒有實質意義的機會;但就算準,若知道的人不夠多,找上你的機會也會很少。

這部分重點兩個:「人數」 & 「標籤精準」

知道的人不夠多,機會就少
知道的不夠準,機會就亂

★ 別人想到你會想到什麼

這部分決定了你的機會跟你合拍不合拍。

假設知道的人夠多了,找上你的機會夠多;大家知道的也夠精準,找上你的機會都真的是你想經營累積的。但如果這邊歪掉,那這些機會儘管主題精準,內涵或成員會跟你很不對盤。

這有點類似人們說的:風格。

一樣用我自己舉例:我的標籤之一是空間運營,假設有空間的機會找上來,但我是一個溫暖直率、重視意義勝過於金錢的人,於是太商業太銅臭的案子跟我就不合拍,注重社群連結的跟我才合拍。

例如我是一個直率、重視事實和邏輯、厭惡階級的人,那太傳統權力結構的業主跟我就不合拍,也是重視直接快速講道理的就合拍。

這裡影響的關鍵是爽不爽

總是遇到合拍的人和案子就爽、總遇到要大量妥協配合的就不爽。

個人品牌的效果:機會夠多、夠精準,做起來夠爽

我認為這是核心的意義。

機會夠多夠準,現實上才能活下來+活的還不錯;做起來夠爽,才能活的自在從容充實快樂。

而要更有效率的達成這個目標,「建立個人品牌」是其中一條路徑,而且是適用於很多人的路徑。要建立個人品牌基本上沒有太多門檻限制,多數人只要願意都可以開始,只差在做的好或不好。

而在建立個人品牌這條路上,經營自媒體或寫作,是很合適又有力的方式。

具體來說要怎麼建立個人品牌

一樣是繞著這兩句話:別人想到什麼會想到你,別人想到你會想到什麼。

當然得先做一些規劃,規劃你希望連結起來的主題標籤、規劃你希望呈現的個人風格,最後才是工具選擇。

理想上,個人品牌最好就是真實的個人樣貌,因為保持真實是最容易長長久久的策略;經營你真實想要經營的職涯領域、呈現你真實的個人風格。

規劃出這些東西之後,然後你需要透過大量的接觸點,去和人們建立這些印象的連結,讓人們記得這些事;而內容可能是最低成本又高傳播的接觸點。

內容例如:部落格文章、社交媒體上的貼文、影片、音頻、實體活動 …

內容為何低成本?
因為在目前的網路環境下,好的內容可以讓人們找到你,而不是你得一直去找到人;

內容為何高傳播?
也因為在目前的網路環境下,內容是一種很方便人們記憶和傳播的形式。

這就呼應了許多文章說的:經營自媒體、寫作,是很有效的建立個人品牌的方式。


接著會有幾個指標:人數、這群人的潛在變現力、連結的強度。

人數當然很重要,但也沒有真的那麼重要~

我在 2015 年創業開店時,臉書朋友只有三百多個;開始可以接到案子、接到邀課的時候,臉書朋友+追蹤還不到一千。目前我的 medium 的追蹤者只有六百多,也依然出現一些邀課和顧問案的邀約了。

這些指標之間的關係大概是乘法:

知道你的人數x這些人的潛在變現力x你和他們之間的連結強度

人數很簡單就是單純的數量,潛在變現力指的是他們可以實際提供機會給你的可能性,這邊看的就是他們的身分,例如你想接企業內訓案那就需要很多老闆主管和管顧公司的人脈。

連結強度則是你們之間的關係,假設關係很遠那就算有機會也不會想找你,所以為何有些人要做日更?為了更高頻率的建立接觸點,就能提高連結強度。又或者是要辦辦實體活動、開直播留言互動 …


對於個人品牌,我還是個摸索前進中的初學者。寫這篇文只是作為我自己目前對這主題的心得紀錄,不是想提供標準答案~

(原文標題:「個人品牌」指的是?要怎麼打造?要打造什麼東西?)

更多 個人品牌 推薦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