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經濟日報記者彭慧明報導 由聯合新聞網授權轉載
公平會通過合併案的理由往往是,合併後整體經濟利益大於限制競爭的不利益。但Uber Eats合併foodpanda台灣業務案沒有過關的原因也正基於此:結合後外商平台利益過大,卻明顯不符合台灣社會商家、消費者、外送員的整體利益,即使兩家業者的海外母公司你情我願,此案也不會過關。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
據了解,公平會先前指出,UberEats併購foodpanda將顯著改變市場結構,公布四大審查重點將是「市場集中度」、「結合後併購方訂價能力」、「合併案協同效果(聯合行為)」、「市場效益」等面向。
從今年初合併案正式宣布開始,台灣商家、用戶與外送員的反彈沒停過,關鍵是弊大於利。就市場環境來看,兩家業者在台灣的市占率總計超過八成以上,大自連鎖超市、連鎖商店,小自個人餐廳與商家,幾乎都委託兩家業者外送。雖然台灣也有第三、第四家本土外送平台,但老實說連消費者都叫不出名字,更不要說商家會去參與平台,多花系統費。在整個市場只有一家市占率八成的企業後,大者恆大,以後外送費、系統費、訂價權,可說都是一家講了算。
就業者在市場的表現來看,過去幾年,兩家業者都有因為限制餐廳定價、或是以承攬為理由規避對外送員的相關保護措施被處罰,調整外送費用則直接衝擊消費者的成本,外送員、消費者與商家更明顯不具備與兩家大型業者抗衡的力量。兩家業者還在市場競爭時,勉強還可以有所差異讓台灣使用者選擇,二合一之後只此一家,「不喜歡就不要用」,餐廳、消費者或外送員權益可說毫無保障。
從國際案例來看,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外送平台合併案目前過關率也不高,新加坡早已否決了Grab合併foodpanda當地業務的計畫,主要是Grab太大,再加上foodpanda的市占,看不出除業者外的好處。在台灣,公平會對市占率過高的合併案過去的過關率偏低,例如統一要合併維力已經連三度失敗;錢櫃與好樂迪的合併案被駁回四次,理由是雙方為競爭者、利益關係人反對、消費者面臨漲價風險,這些理由也正好能解釋,為何Uber Eats合併foodpanda,在台灣一片不看好。
也因為外送員先前的不斷抗議,暴露了許多問題,包括兩大外商在台灣賺錢,掌握台灣人大量生活習慣數據和個資,法規卻從未規定相關的用戶數據到底是否應該存在本地;其次外送雖然為人民服務,但牽扯的部會很廣,兩大平台市占率在台灣近九成,各種規定也是自己說了算,要向主管機關報備,但至今不知道歸屬的主管機關;以及直到現在平台與外送員的關係是雇傭或承攬,外送費用分配的方式,也涉及對外送員權益的保障。
當外送服務已經形成快經濟,是一個台灣不可或缺的生活服務時,攔阻不可能,政府應該正視這個三不管的產業了。
「下雨天到底該不該叫外送?」近年由於外送平台興起,許多人養成叫外送的習慣,但當碰上下雨天,甚至豪大雨、雷雨、颱風天時,有網友詢問此時叫外送是否「不道德」?意外引發網友論戰。此外,國內兩大外送平台Uber Eats及Foodpanda近期相繼宣布酌收服務費或平台費,而我國平台外送員人數超過14萬人,我們為您整理相關討論,以及外送員專屬的「勞動權益與保障」。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日前統計,全國外送員人數從2019年的4.5萬人、增加到2022年的14.5萬人,三年內大增三倍。104人力銀行分析8,402位曾在或正在五大外送平台擔任外送員的求職者資料,從數據端提供六大客觀發現。包括:薪資居全產業後段、流動率高、陽剛型產業、大學生兼差多元斜槓、第一次擔任外送員的初始年齡高於餐飲業、同溫層轉職居多。
薪水誠可貴,自由價更高?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曾經統計,全國外送員人數從2019年的4.5萬人、增加到2022年的14.5萬人!跑外送,薪水好嗎?自由嗎?辛苦嗎?主觀體會、因人而異!104人力銀行分析8,402位曾在或正在五大外送平台擔任外送員的求職者資料,從數據端提供六大客觀發現供求職者參考,包括:薪資居全產業後段、流動率高、陽剛型產業、大學生兼差多元斜槓、第一次擔任外送員的初始年齡高於餐飲業、同溫層轉職居多。這五大外送平台包括:UBER EATS/優食台灣、熊貓/FOODPANDA/富胖達、LALAMOVE/啦啦快送、FOODOMO、有無快送。
通膨吃掉薪水,許多人乾脆利用假日跑外送兼差,但是怎麼跑能讓薪水最大化?根據3年資歷,跑過6千多趟的外送達人認為,每天就像在和時間賽跑,若要精打細算賺最大,三公里是最合理的外送距離。
這兩年愈來愈多人投入外送員行列,外送數高達6千多次的外送員坦言,最困擾無非是送達時找不到客人,因為客人留的地址千奇百怪,例如「在第○○根電線桿等」或是找不到「門牌」,結果門牌竟藏身在大門裡面,找客人變成像找隱藏關卡破關……
【產業新訊】若您願意提供更多的產業趨勢、業界人才動態、工作機會等資訊至《職場力》 >> 歡迎來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