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會畫畫、會創作、會設計,設計師飯碗還保得住嗎?作者認為未來的設計師職能將更全面(Generalist)、更像「海膽」。在自己的長刺(最擅長的設計核心能力)之外,在不同的領域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刺(能力),必要時,就透過AI協作將某部分的刺再生長的更尖銳、更長遠、或是直接刺穿創造價值。
2023幾乎過了一半,如果要做個快速的回顧,絕對不能避談震盪科技業,甚至說社會也不為過的科技突破-AI人工智能。
說真的,過去幾個月來,除非你過著與人類社會遠離的生活,不然真的很難避免看到AI相關的消息,而且大部分是和「AI取代人類」、「AI讓你的工作不保」相關的訊息。「這…這事情大條了!我該怎麼做,才能保持我的競爭力呢?」你是不是看到相關的新聞或是社交媒體內容時,心中都不禁浮現這個想法呢?
在這樣充滿情緒性資訊的衝擊下,每個人都難免不受影響,我也不例外!年初我回到台灣,正要享受難得出現的寶貴假期,突然看到Linkedin上的一條通知:「OpenAI的第一代開源AI ChatGPT,以最驚人速度累積用戶,即將衝擊人力市場!」剛開始我不以為意,畢竟AI的開發並不是2022年才開始,許多公司也已經將其運用在後台數據、內容推薦等場域,所以一開始我並沒有感受事情的嚴重性。
然而接下來的幾天,我發現每天我打開工作相關的社群時,產業中我追蹤、尊敬的影響力人物都開始一一跟上,不管是從應用或哲學角度討論AI,每個人都以極度情緒性的字眼在描繪這件事情!雖然我在休假,也開始感受到無形的壓力…!我想,這就是大家常常提出的「知識焦慮」吧!
因為這些資訊,在接下來的幾週,我決定也來註冊ChatGPT來使用,抱著「這只是媒體炒作的誇大的趨勢」以及「會不會是真的而我已經落伍?!」的混合、複雜心情,我第一次打開了這個神秘的工具。接下來發生的事,大家大概也可以猜到了吧?沒錯,我被AI嚇得五體投地!應該說,我的情緒五味雜陳,一方面是對這樣科技的大眾化感到興奮,一方面也感受到了威脅的恐懼,我立刻理解了網路上各式情緒性發言的理由。
接下來的幾天,不瞞各位,我就在這樣資訊焦慮中過著渾渾噩噩的日子(笑)。更準確的說,我開始大量的消費社群網路上和AI相關的所有消息,試圖在這個過程中找的一個「阿!設計師其實不會被取代的」的一絲線索。我想這也是一種動物的本能吧!當我們的生存被威脅,便容易不理性的讓恐懼帶領我們做決策。所以如果你也和當時的我一樣焦慮,我想你也可以為自己感到自豪!因為你也真切地為自己的生存努力活著呢!
感到恐懼、焦慮的活著雖然是自然不過的事,不過我想,學習對自己的狀態有自覺、並且不讓自己長久的活在焦慮中,也是很必要的!外在環境總是會不斷改變,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要學著好好的保護自己的身心靈健康!焦慮了幾週後,我停下了腳步,開始分析自己的觀察。慢慢的我的心情轉換了,漸漸地又趨於平靜。在這裡,我想分享我平靜之後的一些觀察 — 也就是關於「未來的設計師」這回事。
首先,我想先把我所謂的「未來的設計師」做一點簡單的定義。這裡我想談的未來設計師是指:
這樣可能會比較精準吧!
在分享我的觀察前,我也想和大部分網路上的內容創作者一樣給觀眾一點警語:這篇文章可能在發布過後一天就過期、或是被打臉,所以千萬不要盡信!AI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可沒有自信說我當下的想法永遠成立(笑)還有…這完全是我的主觀看法。
Generalist vs. Specialist 一直是設計產業的爭議議題。簡單來說,通常Individual contributor最理想的情況是擁有T-shaped或是V-shaped型的技能(下方延伸閱讀),也就是同時有深度的產品、設計思考能力,以及跨領域的基礎理解和溝通軟實力。然而因為AI的強大,設計師橫向的能力將大幅擴張,尤其是對已經有跨領域基礎認識的設計師,更能利用AI在跨領域中向下延伸,做到過去達不到的深度。
比如,過去設計師要做出好的產品計畫、研究成果、文案腳本、前端工程、行銷計畫、法律文件…等,因為沒有深度的領域專業知識,這些都需要和其他團隊合作完成。因為這樣既有的合作關係,只專注在設計的specialist型設計師就算不了解跨領域的工作項目、或不擅長溝通,也可以透過已架構好的工作流程完成合作,並且只專注在創造專門價值。這樣,specialist設計師暫時不會與全面型的設計師的價值有太大幅的落差。
時間到了現在,有了AI的助力後,全面型的設計師因為能用AI做出一些初始工作藍圖(產品PRD草稿、行銷漏斗草稿、法律文件草稿…),他們將能更準確的與其他部門溝通,甚至利用這些藍圖領導、影響其他部門,變成更強大的領導人。同時,設計師也能更輕易地跨足其它領域,展現彈性身段為公司創造多元價值。
如果用一張圖來簡述,比起T-shaped或是V-shaped型技能,我想未來的設計師應該會更傾向變成「海膽」型的吧!大家都知道海膽嗎?沒吃過也一定看過!海膽的刺有長有短,因為類型、生長環境有所不同。未來的設計師將會在自己的長刺(最擅長的設計核心能力)以外,在不同的領域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刺(能力),當需要時,就透過AI將自己某部分的刺再生長的更尖銳、更長遠!
如果你現在就是全面型的設計師,你的身上本來就有許多短的、靜待成長的刺(跨領域的基礎認識),未來需要時,你就利用AI伸長你的尖刺更接近其他夥伴、或是直接刺穿創造價值!
當然,你可能會問:「如果設計師甚至能取代其他人的工作,同理可證,設計師難道不會被取代嗎?」這是個好問題,接下來下個觀察可能可以幫助你思考這個問題。
我相信有觀察AI產業的人,一定對「因為AI新興的工作」不陌生吧?許多新興的工作都圍繞著如何做出更精準、更有有效的prompt(提示詞),好讓AI創造更有品質的成果。但這裡要說的,其實不是這樣的prompter(提示者),我想談的是促使者,也可以稱之為facilitator。
回到上一節留下的問題:「如果設計師能利用AI取代其他人的工作,同理可證,其他人難道不會利用AI取代設計師嗎?」沒錯,某些設計活動的項目很有可能被AI取代,例如初期的競品分析(ChatGPT)、UI設計中的基礎模板(Galileo AI)、設計中使用的插圖(Midjourney)…等。但也正因爲如此,設計師可以將自己的時間運用在更模糊、更錯綜復雜、更和「人」相關的事。也就是「連結人和人、領域和領域之間的點,串成有使用者價值的產品線」這件事。這樣的事是設計師非常有能力去處理的!
說的是不是太抽象了(笑),讓我回到地面解釋看看!簡單來說,當老闆給我們一個設計的專案,常見的過程是試著分析問題、了解使用者行為與痛點,接下來進行發想和測試。設計師非常擅長處理這個「模糊的過程」,因為我們具有多種設計思考和視覺化的工具。
在這個過程中,透過和團隊的產品經理、行銷人員、研究員、數據分析師、客戶經理…等合作,我們能了解各個領域對使用者和產品開發、商業模型的見解,協同他們一起進行發想,製作出對每個部門與消費者都有價值的產品。這樣的過程需要許多人和人之間的訪談、思考激盪,反覆挖掘可能的問題與創意解決方式,真的是一個非常模糊、「人」味十足,且錯綜復雜的事!
雖然AI能幫助我們收集發想需要的背景資料、提供多樣靈感、甚至製作成品,但它並不能帶領團隊充滿信心的走過這個模糊的過程,並肯定創造出能解決問題的方案。(至少現在的AI還不行!)雖然網路上有許多AI創造商業奇蹟的案例,但仔細看就會發現,在成功前的某些關鍵決策點,能帶領商業突破模糊處境的往往還是有經驗的專職人才,並不是AI獨立完成。
回到設計的主題,同時擁有研究和發想能力的設計師,在AI的幫助下,能將過往資訊收集、知識整理和完成品製作等技術型或重複型工作減少,增加生產力,騰出更多的時間專注在連結、促使和激發團隊創造解決方法上。而懂得如何跨領域合作,甚至對於其他領域有基礎涉獵,了解各部門目標策略的設計師,將能更佳無縫的承接促使者這樣的角色。
說到這裡,你可能也會好奇,這樣看來,是不是擔任產品經理會更有潛力、不被取代呢?喬治上面提到活動類型,不就是許多產品經理核心工作嗎?恩…這個問題,我就真的沒有答案了!現在網路上也有許多人在爭辯科技業裡,到底哪一種工作才是最不容易被AI取代的。
許多人認為,相較於工程師和設計師可能因為技術專注而被AI替代,似乎產品經理相對安全的。老實說,我認為當AI科技真的成熟到可以徹底取代技術的哪一刻,所有的工作都會改變了吧!設計師、產品經理、工程師,都有可能會轉型成為混合的「產品開發人才」。這樣說起來,上一段提到的「海膽型人才」,可能就是一種很好的解釋了吧!
最後,我想聊聊「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成長心態這個概念之受歡迎,已經可以說是一種老掉牙的老生常談了。大家都知道要保持好的競爭力和彈性,應該盡可能用「成長心態」來看待職涯中的挑戰、不斷向前學習。然而,我認為過去我們談成長心態時,常常以「如果你能做到這樣就太好了」的方式在談,並不是以「這是產業的低標」的方式理解的。
AI崛起的時代,我認為成長心態已經不是有的話很好(good-to-have),而是必要的(must-have)。AI的成長快速,產業中如果有任何公司願意投資AI深化到某一個領域,那個領域的核心技能都有可能被AI處理。如果你剛好在那個領域工作,你就必須調整你的工作性能,才能保持對公司的價值。這不僅僅是設計師的挑戰,許多職業都會面臨到類似的狀況,比如文字工作者、資料輸入/彙整人員、音樂創作人、剪輯人員…。
補充
Growth mindset:Growth mindset describes a way of viewing challenges and setbacks . People who have a growth mindset believe that even if they struggle with certain skills, their abilities aren’t set in stone. They think that with work, their skills can improve over time.
既然我們真的進到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自身價值自然會不斷地被挑戰。如果我們只想保持既有的技能,維持同樣的工作角色標籤,我們將直接面臨被社會的進步淘汰的危機。這樣看來,「成長心態」將會慢慢成為科技業淘汰的自然法則中最關鍵的技能!因為有「成長心態」的員工,將保持無限的潛力,不管公司將面對什麼新科技挑戰,他都能主動學習適應,帶領團隊走在趨勢的最前頭,幫助企業維持競爭力。
但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現在這個階段,每天都有許多新的AI發展消息,很容易造成我們的知識焦慮。因為對自己「成長心態」的期許,相比於好奇學習的樂趣,更多的是必須要學習的壓力。我覺得,其實只要有時間的時候適時追蹤一下消息,玩一玩新的工具,同時也偶而試著在工作上使用這些新工具,這樣就非常足夠。
正是因為每天都有AI新發展的消息,不管我們多努力的追,肯定會錯失某些新消息的吧!既然這樣,不如我們就用適合自己的,可以保持學習而不感到疲憊、痛苦的步調吸收新知吧,這樣,也算是盡了自己的努力在實踐「成長心態」了吧!
說了這麼多,我還是覺得,未來對設計師來說是很值得期待的!只要我們不拘泥於「設計師」這個頭銜,累積「海膽型」的技能,用開放態度接受新科技可以幫我們處理的事,將自己的專注放在為使用者、企業創造價值的核心,前頭的風景還是非常可看的。
(原文標題:AI覆水難收,「未來的設計師」可以是什麼樣貌?你焦慮了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