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職場上享有成就,又能與家人朋友享受生活,只能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幻想嗎?想要達到「工作與生活平衡」,本文作者列舉5項思考,是任何人都能雙贏的最佳策略。
文/麥可.海亞特、梅根.海亞特.米勒
我們發展專業職涯、換工作、接受升遷,出發點都是好的。沒有人做這些事的時候會想說:「我今天做的決定會讓伴侶遠離我、小孩恨死我」「我現在開啟的生活模式,以後會害我筋疲力盡,產生工作倦怠」或「是時候來用肝換錢了」。
我們想的是,這些有意義的工作可以為我們帶來經濟、情緒、社會上的價值,讓我們的人生選擇變多、未來一片光明。
但職場壓力不斷升高,因此我們便陷入了「忙碌謬誤」(Hustle Fallacy)中。我們覺得只要再努力一點,就可以撐過所有壓力。工作的要求不斷累積,而我們則努力跑得更快。我們覺得只要工作方法更精明、工作效率衝高,就可以趕上進度,甚至超前進度。但不管我們怎麼做,工作責任總是跑得比我們的努力還快。
我們加長工時、縮短睡眠;在辦公室解決問題,在家製造更多問題;在職場開更多會,錯過朋友聚餐、遊樂、聚會的夜晚;在工作上啟動精彩計畫,生活卻越來越限縮。我們預想自己最終會得到自由,可以決定何時停下腳步放鬆,關注健康與人際關係。但不久之後,「最終」變成「不可能」的另一種說法。我們的生活變成學者安.伯奈特(Ann Burnett)所說的「天天馬拉松」(everydayathon)。
由於這樣的光景實在不太迷人,所以有些人選擇另一種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們拒絕虧待自己的健康或人際關係,並有意扼殺自己的職涯發展。他們選擇不要忙碌,踩下了「野心煞車」(Ambition Brake),但這樣的選擇也是有代價的。踩下野心煞車或許可以保全健康與家庭,但最後卻會浪費我們的潛能、賺不到什麼錢,以及造成其他損失。壓力和超長工時不再壓垮我們的健康和個人生活,但未能完成的職涯夢想和野心一樣會擊潰我們的靈魂。
面臨困難的抉擇時,尋求第三種解決方法是明智之舉。我們必須找到解答,於是我開始問自己:「有沒有其他方法?不會讓我犧牲工作或家庭的方法?不會讓我只剩下無可挽回的局面、欠佳的健康、慘兮兮的戶頭數字、虧欠家人的悔恨?」最重要的是,「我能不能同時成為職場贏家和生活勝利組?」我花了好幾年研究、實驗、自我探索,終於找到了那難以捉摸的第三種選項,我們稱之為「雙贏策略」(Double Win)。我的公司現在就是專門在教導這個,本書的主題也是這個。
我們不是用加快或放慢奔跑的速度,來調整我們的路線。就像安迪.史丹利(Andy Stanley,譯注:美國知名靈性領袖,全美十大教會之一的北角社區教會主任牧師)說的:「能引領你到達目的地的不是志向,而是方向。」我們要想像的是一個全然不同的目的地,我們要改變自己的方向,才能抵達這個目的地。
雙贏策略將工作和生活視為夥伴而非敵人,兩者互補並滋養彼此。成為職場贏家能給予我們信心、快樂、經濟來源,這些都是達成個人目標不可或缺的養分;而成為生活勝利組讓我們有清明的心智、創意、充飽電的身體,使我們可以專心處理最重要的事情。
這並不是什麼抽象的渴望,而是扎扎實實的日常生活。我們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我們的員工和我們諮詢的客戶也是。這對你來說也是一個貨真價實的機會,當然,或許會有一些困難。
人生除了工作,還有很多面向,但家人、朋友、社群、身心健康等,常在我們追求職涯發展時被邊緣化了。過勞崇拜掩蓋了這樣一個事實:只有生活大多數面向都能發展得好,成功才有可能長久。但要做到這些可不容易。
科技讓工作從辦公室延伸至夜晚和週末的時間,破壞其他能提高生活品質的活動,侵蝕我們的個人生活與專業能力。鼓勵員工不斷加班的文化,等於毀掉一開始讓員工表現良好背後的支持結構。
剛出社會時,沒有人教我們要珍惜有限制的力量,但我們的時間、金錢、精神、心力、創造力其實都是有限的。既然不可能什麼事都做,生活的限制就會逼我們做出選擇。我們必須決定要把我們的時間、金錢等用在哪裡,以及如何運用。
有了限制,我們反而收穫更多。我們精進的不只是生產力,還有理清思緒的能力。我們也能自由投入生活所有面向,而不是限於被電腦或手機綁住的領域。諷刺的是,這時候我們卻不願意承認,生活的限制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但如果願意擁抱限制,就可以讓它們成為幫助我們成功的助力。
很多人覺得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是一種天方夜譚的迷思,因為他們預設的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就是要努力達到禪一般的平衡境界,比例或排列都得臻至完美。唯有達到這樣的境界,一切才能大功告成,因此既然我們難以達成這樣的境界,達到平衡也就成為無稽之談。但這並不屬實,這種境界也不是我們想達到的目標。
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並非靜止不動,而是不斷在改變。就跟體操選手走平衡木或雜技演員走繩索一樣,隨時都要調整自己。要達到平衡,我們就要能預測和處理各種變化,也要用心衡量生活不同面向,讓每一面向都得到應得的照顧。這不是說要完美分配我們的心力與興趣、時間與潛能等,而是不要因為我們眼睛沒看到、忘記留意,就落掉應該要掌握在手中的重要事物。
成功人士聽到可能會覺得很刺耳,但生活中很多充電活動本身就是目的,如嗜好、藝術、育兒、交友、音樂、品酒、手工藝、遊戲等。
成功人士很難接受這個說法,因為成功人士什麼都要數據。這件事如果不能測量,就代表不重要。我們太習慣要求投資就一定要有報酬,覺得這超重要。但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得有目標,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計算投資報酬率,至少短期內無法。還有一個更頭痛的心態,是相信有成就就是好事,沒有辦法達到成就,這件事就一點都不重要。我們將會發現,一事無成其實對我們大有幫助。
過勞崇拜輕視休息,認為睡眠沒有商業價值。事實上,有些人還會把睡眠視為敵人。如果不好好留意,我們可能會把休息當作必要之惡,因為是生理需求所以不得不勉強配合,才能繼續工作、消耗能量。
更不用說已經有多到不行的證據證實,睡眠可以修復我們的身體與心靈、讓我們思緒清晰、表現更好。睡眠不僅是提高生產力的祕密武器,更是生產力的基石。
如果我們輕視睡眠,就無法理解當我們和團隊都受到睡眠剝奪(sleep deprivation)時,會產生什麼負面的後果。我們會發現,睡眠其實是一種主動技能(active skill),我們會對刻意休息有全新的認識,視它為啟發與維持工作與生活創造力的好工具。
節錄自:樂金文化《贏回自主人生,終結過勞崇拜:擺脫有毒工作思維,重啟生活與事業高峰的改變之書/麥可.海亞特, 梅根.海亞特.米勒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