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外生實現不了畢業留台夢─3大門檻鬆綁,人才為何照流?

Cheers快樂工作人
2024.12.12
1510次觀看

身懷抱負的僑外生渴望在台灣實現夢想,但現實卻不如想像;儘管政府積極招攬,僑外生留台比例卻始終無法突破瓶頸。本篇文章將從僑外生的視角出發,深入探討他們在求職過程中所遭遇的3大痛點,並分析這些困境背後的原因。

文/呼延朔璟、黃嘉倫 由Cheers人才永續頻道授權轉載

人才荒解藥?僑外生留台政策的理想與現實!

台灣政府擬於2030年留下19萬僑外生以填補到時的人力缺口,然而目前每年畢業留台的僑外生人數僅6,000餘人。在現實與目標之間,台灣的僑外生留台政策,還有哪些門檻需要突破?

荒謬面試揭僑外生求職困境

政大新聞系畢業的馬來西亞僑生劉苑杉,曾在應徵一間報社時,遭遇荒謬的面試經驗。

「面試一開始我就哭了,整個面試時間大概半小時,我就哭了半小時。」雇主認為她作為外國人「在台灣跑新聞本來就有限制」,指責她好高騖遠,進而羞辱她「菲傭念到大學還不是在台灣當看護」、「我要請也請台大中文系幹嘛要用妳」。

後來劉苑杉得知,該報社曾經聘雇馬來西亞僑生,對方因為工作辛苦且低薪,做了5個月就離職,因而雇主覺得自己被馬來西亞人傷害,才會特別針對她。

過去,來台就讀的僑生與外籍留學生,想要在畢業之後在台灣謀得一份工作,並不容易。但如今在台灣人力短缺嚴峻的背景下,情況開始不同。

從畢業到就業,留才結果不如預期

國發會根據未來每年經濟成長率、人力需求數與潛在人力供給數,估算至2030年,台灣將可能面臨40萬人力缺口。為此,教育部、僑委會、勞動部等部會,積極規劃設置海外基地、推動新型專班、鬆綁留台法規等,期盼能夠在6年內,留下19萬僑外生,填補近一半的人力短缺。

來台就學的僑外生人數快速成長,2022學年度已突破10萬人,畢業生人數逾13,000(圖表1)。天下學習《人才永續頻道》於去年底進行僑外生留台就業調查,在619名有效受訪者中,94%都有留台工作意願,更有高達9成希望能獲得永久居留。然而,每年能夠留在台灣就業的畢業生僅有6,000多人(圖表2),以此推算,2030年留下19萬僑外生的目標,難度極高。

自2018年以來,進5年來台就學的僑外生人數增減統計曲線圖。

(圖/由Cheers人才永續頻道授權轉載)

2020到2023年畢業僑外生首次留台就業人數統計表。

(圖/由Cheers人才永續頻道授權轉載)

留學生受台灣教育培養、多數對台灣抱有認同,且已融入本地文化,本應是最適合晉用的人才。然而每年卻有超過一半畢業生從台灣就業市場流失,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礙他們留下?


門檻一:雇主經營門檻一刀切,擋住僑外生進入夢想職業的機會

目前,僑外生畢業後申請在台工作的方式一般有兩種:

  • 一種是比照外籍專業人士在台工作標準,需符合大學畢業且具2年以上工作經驗,或具碩士以上學位,同時月平均薪資亦需達到4萬7,971元以上
  • 另一種則可透過「評點配額」制度,依據僑外生的學歷、聘雇薪資、工作經驗、語言能力等打分,達到70分則符合資格。

僑外生畢業後申請在台工作的兩種方式流程示意圖。

(圖/由Cheers人才永續頻道授權轉載)

評點制自2014年上路,申請門檻較低,是目前僑外生最普遍使用的留台方式。僑外生社群平台「迦南計畫」創辦人楊冠義也是一名馬來西亞僑生,如今已在台15年,取得永久居留,他回憶2012年大學畢業時,因無法找到月薪4萬8,000元的工作,不得不延畢兩年,終於等來評點制加入,才得以留在台灣。

勞動部長許銘春在接受《人才永續頻道》專訪時解釋,勞動部審核工作許可申請時,仍以希望僑外生從事中高階以上工作為原則,要達到評點制規定的70分很容易。事實上,若僑外生的學歷、中文能力都好,滿足70分確實不算難,但最大的阻礙反而在於評點制對企業設置的門檻

在「資本額500萬元以上企業求職」榮登最困難條件

台大碩士班畢業的羅翔鈞來自一個英美混血的家庭,卻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他曾應徵到一份完全適合自己的工作,符合專長、又需要英文能力,卻在申請工作許可時發現不符資格。原來,評點制要求雇主需達資本額500萬元或營業額1,000萬元以上,而這間企業並未達到。

「當時我上一份工作已經辭職了,剩下兩個禮拜才知道,我下一份工作就沒了,所以那個時候蠻崩潰的。」羅翔鈞說,「但是我不會怪對方,我只怪台灣的規則寫得不好。」

羅翔鈞的經歷不是孤例,如時尚設計、音樂、體育等許多科系畢業生,普遍遭遇這樣的問題。根據《全國營業(稅籍)登記資料集》資本額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占比僅18%,在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且新創公司蓬勃發展的環境下,此現象將會更凸顯。在僑外生就業調查中,43.1%的受訪者有此挑戰,是找工作遇到排名第一的困難

國發會人力發展處解釋,此規定是為防止虛設人頭公司以聘雇外國人的情形發生,且目前大部分製造業已涵蓋在內,無法符合者亦可透過個案會商認定。然而,個案會商流程相當繁瑣,並非任何雇主都願意為了聘雇一個留學生而大費周章。

綜觀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工作簽證申請政策,多數國家會要求雇主提供經營資料,從企業規模、雇用員工多元性等方面審查,但並不會強制規定營業額門檻。在因應產業變遷的壓力下,政府應該要交出更為細膩、反應更敏捷的政策成績單。

各國針對「留學生就業的企業資格規範」比較表。

(圖/由Cheers人才永續頻道授權轉載)


門檻二:求職期間打工違法,畢業即失去收入來源

僑外生在校期間,每週可依法打工20個小時,但是一畢業,則不能從事任何形式的工作,除非依前述兩種方式取得工作許可

這意味著,當一名僑外生沒能在畢業之前確定工作,就只能在無收入的狀態下尋職。聯合大學國際及兩岸事務組國際學位生業務人員黃宛俞說,這對家庭條件不好的同學是個挑戰,也可能導致他們無法順利留台。

調查結果顯示,39.6%的受訪者都遇到此一問題,尤其是馬來西亞籍更高達近半。劉苑杉表示,馬來西亞留學生多是被台灣低廉的學費吸引,因此家境不好的學生比例較高,他們往往依賴獎學金和工讀負擔生活開支,在不能賺錢的求職期間壓力非常大。

此規定也可能降低雇主聘用意願,因為辦理工作許可至少需要7個工作日,若雇主不熟悉辦理流程會耗時更久。有時,雇主也有可能在不了解法規下,要求僑外生先上班,同步辦理工作許可,進而觸法。

小艾(化名)來自越南,他的夢想是在台灣開一家從農場到餐桌的餐廳。他原本已經找到願意幫他申請工作證的雇主,卻因在畢業後曾被前實習單位找回去幫忙,造成黑工紀錄。2023年6月,他因為無法拿到工作證而離開台灣,也失去未來3年來台灣工作的機會,而前實習單位只是被罰了15萬元。

「我真的覺得不公平,我那個時候真的不知道會有這樣的狀況,」小艾忿忿不平。「台灣給外籍生一年的時間找工作,這段期間不能打工,那你要吃什麼?」

實習法規限制多,企業用才困難重重

其實教育部早在10年前即有法律規定僑外生畢業後在台實習事宜,但此法規對申請實習的學生和實習機構均有嚴格的資格限制,且申請需要準備的資料也十分複雜繁瑣,因此少有僑外生申請,此一政策也鮮為人知。曾經申請過實習的劉苑杉回憶,因為流程太過複雜,實習公司的人資甚至向主管詢問「是不是一定要用這個人?」

2024年起,內政部修正法規,將僑外生畢業後在台灣居留的時間,從一年延長至兩年。政府給予僑外生更長的時間留台求職,然而若不鬆綁打工相關規定,仍無法解決僑外生經濟壓力問題,並無助於其最終留台。

事實上,許多國家都允許留學生在畢業後的居留期間從事兼職工作,並在找到正職工作後轉換居留身分。日本、法國都規定留學生畢業後可以繼續在有限時數內工作,而英國、加拿大、德國更允許畢業生留在當地自由工作,不僅可以直接充實就業市場,更增加留學生續留意願,為人才長遠發展注入活力。

各國留學生畢業後居留當地的政策內容比較表。

(圖/由Cheers人才永續頻道授權轉載)


門檻三:政策之外,學校與企業能否傳好接力棒?

學校是僑外生融入台灣的第一站,是否讓僑外生產生認同和歸屬感、有效協助其就業,學校的作用不可忽視,但有33.8%的受訪者認為學校沒有為自己留台就業提供任何幫助

近年配合新南向政策,各大學積極開設產學專班,但語言能力是僑外生培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關鍵因素。目前台灣企業仍以中文為主要溝通語言,楊冠義提醒,近年越南、印尼留學生人數大幅增長,超過馬來西亞,但若這些外籍學生中文能力不足,則無法銜接後續進入台灣企業工作。

羅翔鈞在台大擔任英文授課的助教時,發現不少外系學生選擇這門課,並非對課程本身有興趣,而只是因為這是學校裡少數可以聽得懂的課。「他們自己系上的必修課表面上是英文的,其實老師都在講中文,他上課其實聽不懂,幾乎是靠自學。」

2024年起,教育部和經濟部推動「促進國際生來台暨留台實施計畫」,擴大在歐美及新南向國家設立海外基地,盼可為學生打好中文語言基礎的前提下,延攬更多國際人才。

此外,在向學生介紹留台政策方面,學校也有更多進步的空間,仍有17.5%的僑外生不知道評點制,且有20.4%反映找工作時不理解留台法規

企業不了解評點制,是另一個重要問題。

楊冠義分享,曾經有企業問他,「我聽說聘請外國人,老闆需要去勞動部面試」或是「聘請外國人是不是要花很多錢?」企業對政策的不了解,讓他們高估申請僑外生工作證的難度,一些企業甚至看見僑外生的履歷就直接刷掉。來自香港的Gary,畢業8年後重新回到台灣找工作,靠著之前的積蓄撐了一年,投出100多封履歷,僅得到一次面試機會。

更有部分企業將辦理工作許可視為對僑外生的特殊照顧,趁機壓低聘雇薪資。不只一位受訪者在調查中反映,面試公司開出的薪水比職缺中公布的少2、3000元;或是職位、年資都相等的條件下,僑外生的薪資待遇卻比較少。

許銘春提到,工商團體曾反應評點制很難用,主要原因是「企業主對政策的理解還停留在以前」。可見,政府應該在此方面加強宣導與溝通,盡力弭除企業對聘雇僑外生的刻板印象。

各國留學生申請就業工作簽證比較表。

(圖/由Cheers人才永續頻道授權轉載)

在台灣亟需補足人力缺口之際,國際人才的流入等待的是更細膩的政策與更多元包容的環境。如何從僑外生需求出發,建立更完善的制度,包含降低企業聘雇僑外生的門檻、讓僑外生畢業求職期間擁有打工的權利、加強與學校和企業的溝通,值得政府積極思考與行動。

(原文標題:「面試一開始我就哭了」台灣企業如何一步步摧毀僑生的留台夢?


推薦閱讀:

台灣最大工作人交流平台,協助新世代透過學習、成長,實踐熱情工作與快樂生活。是對年輕人最具正向影響力的媒體,創造企業與人才間的對話,克服學用落差,推動世代互助與典範傳承。在人生每個重要時刻,給予工作者實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