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升溫後,許多公司都採用「遠距離辦公」、「在家工作」的形式,但還是有公司因產業特殊、或例行公務的需求而無法執行,當我們在這次疫情後開始接觸WFH的實際模式後,才發現有很多的溝通差距,其實值得討論。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擴散的關係,有許多公司不是延後開工,就是發佈員工可在家工作的通知,特別是在科技業更是常見的狀況。從入社會工作以來,所任職的公司除了某專利公司因為資訊保密關係,只讓員工在公司在公司用桌機工作,主機沒有USB插槽外,大部分的公司都讓員工配備筆電,只要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工作,讓整個城市都可以是你的辦公室。
但談到遠距辦公,可不是每個公司都鼓勵員工這麼做。從1980年代開始,IBM首先開啟遠端辦公模式,一直到了2017年才中止這項政策。據媒體轉載當時的官方說法,目的是改善工作效率跟即時回應客戶的問題,以及更快讓團隊彼此同步資訊、達到共識。
我所待過的公司,其中有一家可允許一週2-3天在家工作(公司稱為行動辦公),只要預先告知團隊主管跟同事,在上班時間上線公司企業用通訊軟體、保持聯絡暢通,無論是要穿著睡衣辦公、邊戴耳機聽音樂邊辦公或去咖啡店或海邊辦公,都不會有人管你。除了緊迫的專案進度或是密集的會議會把自己拉回現實外,有些時候還頗能體會,村上春樹花了三年時間待在南歐寫作,來往希臘小島間,此種工作即生活的況味。
對於身為員工、曾享受過遠端辦公好處的我來說,遠端辦公除了免去通勤時間的壓力、可以待在自己創造的環境(無論安靜、嘈雜或有背景音樂)辦公的彈性,更多的是公司、主管給予員工的信任感跟成果導向的管理方式。當大部分人都不是在製造業或產線上工作,以工作地點或工時綁定員工,對於管理、企劃、創意、服務導向的專業人士來說,或許也沒有太大意義了。
有人說,若是放員工在家裡工作沒有主管在旁監督,員工一定會發懶,偷做自己的事當薪水小偷。事實上,改變工作環境、提高員工調配時間的自主性都是「工作塑造」(job crafting)的一部分,可讓員工在工作中找尋意義、樂趣和動機,回應人性對於控制、自尊和與他人連結的基本需求。
對我來說,遠端工作的好處是一早起來不用面對通勤的壓力,可以打造自己需要專心的工作環境,例如:寫新聞稿時用古典樂或爵士樂作為背景音樂,少了辦公室可能有的環境音、電話聲或其他同事走動的干擾,會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或是,中午可以提前或延後去吃午餐,減少排隊、等待座位的時間浪費或焦慮,甚至還可以趁自己選擇的午休時間去銀行辦事。
其實,說到底,最深刻的心理感受是──我喜歡這樣受到公司與主管的信任,被當作有自主管理能力的專業人士看待,以及擁有選擇的自由。因此,那些在家辦公的日子,多是認真趕工作進度、處理需要幾個小時專心不被打擾業務的時候。即便到了表定下班時間,還是可以選擇繼續工作,或先吃晚餐再回來工作,而沒有看著窗外夜色漸深,自己卻還沒下班的壓力。
對於遠距工作持反對態度的意見,包括無法即時同步資訊、解決客戶問題或達成共識,現行的通訊科技早已可以解決大部分,特別是在企業通訊軟體跟協作平台風行的現在,無論是用Webex、Skype for Business、Zoom、Teams或Slack,科技支援遠距工作早已不是問題,但企業或管理者是否有信心,讓員工做自己時間的主人、用成果展現專業,可能才是企業是否實施遠距辦公最終需要跨越的門檻。 那麼,你的公司呢?
(原文標題《遠距辦公可行嗎?你老闆不相信的是科技還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