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上常有人認為,只要在不公平對待中堅持到底,就能翻盤、一帆風順。其實,影響力遠比堅持更重要。本文將破除這個常見迷思,提供建立影響力的有效策略,協助職涯中突破困境,打造更有競爭力的未來。
文/朵洛堤雅.阿席希、多蘿娣.埃希特
這個迷思要說的是:
「面對不公平的對待,我必須保護自己。即使遇到阻礙,我也要貫徹我的目標。這樣我才能成為一個強大的人,然後進入管理層。」
即便知道堅持完成任務,既不會改變他人的行為,也不會成就你的職業生涯,但這並不代表,你該從此接受所有的惡劣對待。你只是需要有效的方法,以對那些你認為不公正的局勢與人造成影響。也就是說,你該放棄堅持行事的模式,並轉換到發揮影響力模式。
影響力並非別人給你,也不是固定不變的。影響力是在每天與人交涉的過程中出現的,而且可能發生在各個層面。有人即使沒有實權,也可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比如你是意見領袖,因為你和許多來自各種領域的重要人物都有接觸,因為你足以左右這些重要人物的判斷,那麼別人就會認為你有專業知識和權威。不過,如果別人認為你有影響力,你也會有影響力。畢竟,意見主導權來自於與他人連結的緊密程度。
如果和別人的關係不密切,無論你有多優秀,就算有最好的想法也不會被聽到。類似的情況就發生在萊基身上:
萊基是一位宅男資訊科學家,開發出許多前景看好的程式,並藉由這些程式,每年為他任職的公司賺進豐厚的營業額。這位資訊科學家雖然獲得優渥薪酬,但與決策者幾乎沒有接觸。他樂在工作,而且很成功,所以別人也接受他獨行俠的角色。然而在公司陷入危機時,他的部門被原公司分割並售出給亞洲一家集團式企業。雖然萊基有一套完整的規畫,可以大幅提升他開發出的程式所帶來的營業額和利潤。無奈沒有人關心這件事;甚至得不到一次面見董事長的機會。他新的亞洲人老闆無法理解他的工作方式,還認為他的行為舉止怪異到甚至用狂妄來形容。於是,兩人的發展路線就此出現分歧。即便後來萊基自立門戶,他也很難讓人對他極具前瞻思維的構想提起興趣。 |
能力和影響力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層次。這一點曾經把許多有抱負的人逼入絕境,只因他們不知道怎樣才能有影響力。這是一個漫長又常看不見的過程。但如果你能站在老闆的角度來思考,就比較能理解這個產生影響力的過程了。
身為老闆的人總感覺自己身邊充斥著各種「好想法」和改善建議,會不斷聽到周遭的每個人提出各種各樣、各自希望實現的構想和要求。甚至,這些老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也不停強求,要他們接受親朋好友自認為非常好的想法。如果這些老闆無法杜絕訴求洪流,將無法安然度日。所以身為老闆的人,更喜歡與那些對他們無所求、只是想共度美好時光,以及能自在閒聊的人談話。他們更喜歡那些能以輕鬆心情和善意,並在期間或不經意提到一、兩個想法的人。
那麼,身為主管或老闆的人會對什麼事有反應呢?對與他們關係親近的人。在即將進行一場相互尊重的對話、無須與人劃出界線或說出「不」字時,他們感到心情愉快。他們的助理會察覺到自己上司的心情,立即為你轉接到老闆的分機。於是,你會聽到:「請稍候。我們老闆很開心接到您的來電!」—而不是讓助理想著,自己該如何盡快結束與你的通話。關係親近和有影響力,或是保持距離和無能為力,這兩方能量定義了每一次的人際互動,是自然而然、日常行動的一部分,而且幾乎是在每次溝通交流之中順帶進行的,任何群體關係都無法擺脫這一點。倘若有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夠與其他有影響力的人拉近關係,進而行使權力,就會馬上呈現出:人們樂於聽他們想說的話、認真看待他們關心的議題。
獲取影響力的策略是普世通則:往往是一些以號召追隨者為目的、日常行事中不起眼的正向行為模式。更精確地說:是自願的追隨者。
在托兒所中,有些兩歲幼兒就已經知道如何快速發揮影響力:「這些孩子會得到更多關注。在遊戲時,他們常是主導者並掌控重要資源,比如搶先玩到大家都想玩的滑板車或盪鞦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達契爾.克特納(Dacher Keltner)在他值得推廣的著作《權力的悖論》(Das Macht-Paradox)中,就提到權力如何發展與建立,以及如何加以延續。根據克特納的說法,能在自己的社交圈維繫可靠連結的人就能擁有長久的權力。
你是否希望可以不用再極力主張你的立場,決策就會往有利於你的方向發展?是否希望你就是那個天選之人?是否希望,衝突得到解決、職涯發展和薪水向上跳好幾級?那麼,你需要有影響力。
為了發展出影響力,就要結合我們在本書中提到的各種不同層面的態度與行動。而這又離不開與人親近的程度:你是否能被看到?其他人願意聽你說話嗎?別人能肯定你的存在嗎?你是否取得權限?
如果你不斷讀到和聽到,在企業運作情境中如何堅持致勝,那麼我們在本書中介紹的新觀點,一開始可能讓你覺得難以置信—甚至像是不公平的訴求。始終在相關範圍內、有策略地思考,對你來說或許是一種全新的學習體驗。但長遠來看,我們的影響力規畫—也就是「我們一起成功」(Wir-Erfolg)—可以讓你變得更有影響力。當然會有一些難相處的人,甚至你自己也可能是這一類人。即便如此,你還有這個「我們」。你希望在公司裡面一起進步、成長,而且有所成就。你越是把這種思維變成習慣,就越能意會到,難相處的主管並非你的敵人,而是你的盟友。請你保持在「我們」的層面思考:「我們希望在這裡一起有所成就。」
節錄自:商周出版《有一天你們會看到我有多麼行!破解九大職涯迷思,變身職場紅人/朵洛堤雅.阿席希、多蘿娣.埃希特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