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改組或裁員,留下來的幸運兒卻迸發了「職場倖存者症候群」。本文將透過Lily的故事,探討這種心理狀態如何影響員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表現,並提供有效的應對策略,幫助倖存者重建職場信心,找回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這天Lily一如往常到公司上班,沒想到10點從公司系統寄出的一封裁員信直接讓內部大地震,有3成左右的同仁無預警被解雇,甚至當場封鎖帳號、回收電腦,被要求今日內收拾東西離開。有些同事開始哭泣、有些還掛著不可置信的表情,Lily還沒從震驚中回復,就看見左右側兩位好戰友也因收到資遣通知,默默站起來整理個人用品……
Lily是部門內唯一留下的成員,下班時看著空蕩蕩的辦公區域,只覺得陌生和痛苦……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在躲過某些天災人禍的時刻或許適用,但歷經職場大裁員的倖存者卻未必有這種「死裡逃生」的慶幸感,甚至可能還要在同一個憂鬱緊繃的環境中反覆受創,患上所謂的「職場倖存者症候群」。
職場倖存者症候群(Workplace Survivor Syndrome)是一種心理狀態,通常發生在「歷經企業重大裁員、重組或大規模離職」後的留任員工身上。這些員工可能會因為目睹同事被裁、感受到工作的不確定性,以及負擔突然增加的工作壓力而引發一連串的負面情緒,最終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和行為。
這種情緒反應包括但不限於焦慮、愧疚感、沮喪和動力的喪失,這些都可能對員工的身心及工作效率造成巨大影響。
接下來幾天,Lily常常看著隔壁空蕩蕩的辦公桌,心裡冒出「為什麼是他而不是我?明明Elly比我更需要這份工作、John為專案付出得比我多,但卻只有我被留下,是不是因為他們都幫我善後、替我當了箭靶?這不太公平……」等種種糾結,於是這樣的「幸運」讓她幾乎被內疚淹沒。
而到了固定週會時間,Lily失落地坐在位置上,回想他們團隊共同討論的歡笑聲,上週明明大家還超有幹勁,七嘴八舌規劃下一季藍圖,突然間連個吃午餐、互道早安掰掰的同伴都沒了……明明是留下來的人,卻反而有種強烈的孤獨感,連其他部門的同事也陷入低潮,整個辦公室變得異常安靜且壓抑,讓Lily既痛苦又難過。
除了難過,這幾週Lily也每天處在焦慮中,她總是再三猜測自己留下來的原因「是因為能力受到肯定」還是「因為薪水最低可以幫老闆省預算」、「老闆認為自己沒本事離開」,並且頻頻回憶自己工作中的表現,而這種不確定感在公司傳出第二波裁員風聲時達到巔峰,變成強烈的懷疑與恐懼。
「我會不會是下一個?這次打算讓我們多難看?我也會被叫進去會議室羞辱嗎?突然沒工作我的貸款該怎麼辦?別人會不會覺得是我能力太差?」這類懷疑、猜忌、焦慮與恐懼如湧泉般噴出,Lily甚至不敢跟同事討論這個話題,怕被聽到/看見會被出賣,也擔心公司會監看電腦,就這樣終日惴惴不安卻無處發洩。
由於人力大幅減少又沒交接,Lily不僅要接手原本同事的所有專案,還要花雙倍時間摸索,甚至還要面對客戶不解的質問,大量的工作和突發狀況讓她感到力不從心,不但沒人支援,她也不敢表現出自己的壓力,深怕被公司貼上無能或不敬業的標籤,只好天天加班、過勞。
但高壓、高工時和鬱悶情緒,讓Lily吃不下也睡不好,導致身體出現警訊,最後在某天夜裡把這段時間所累積的沮喪全部轉成了憤怒!
在大量的內耗之後,負面情緒會直接影響倖存者們對工作的態度與表現......
因為工作量激增,Lily本就無暇顧及其他,後來又悲觀地想:「反正認真工作也不一定會被看見,公司要裁員也不會管你的表現。」因此開始只完成基本工作,不再思考可以怎麼擴大績效、提升客戶滿意度,也不願多投入創造專案價值。
延伸閱讀:「安靜離職」是什麼?團隊出現這種心態時該如何應對?|職場熱議
當公司需要人手支援活動的時候,Lily不再主動舉手加入,甚至開始找藉口避免出差和假日出勤,只想要好好待在辦公室把代辦事項清空;就連往日最感興趣的主題專案,現在也避之唯恐不及,想方設法躲避上頭的指派;晚上除了應付突發狀況不得不久待之外,都以要照顧家人為由婉拒社交活動,甚至加班也寧願把電腦帶回家處理公務,也不在辦公室多留1分鐘。
基於對公司的不信任,Lily和部分同仁已經做好隨時被資遣的準備,不僅動手收拾辦公桌、只留下必要之物,也開始計算目前還剩多少特休和補休,甚至不約而同地打開104找工作。秉持著「不休白不休、被動不如馬上行動」的想法,內部陸陸續續有同仁安排休假,騎驢找馬的同時也藉機逃離壓抑的環境。
不久後Lily發現,第二波裁員都還沒公告,辦公室的人卻還是越來越少,後來才發現是內部興起一波小小的離職潮,大家都像她一樣不安,這也讓Lily下定決心積極找工作,一有機會就離開。
延伸閱讀:離職預告期怎麼算?離職免預告、例假日試算等勞基法QA大解析!
最後的結局,是Lily的戰友應徵上另一間公司,並且聽到組織擴編的消息後邀請她加入,歷經了幾道面試關卡終於收到錄取信件,在離職休了兩週後,Lily已收拾好情緒,以健康的心態準備面對新挑戰。
Lily的狀況姑且當個案來參考,畢竟不是所有企業的裁員幅度都這麼大,也並非所有的人力改組都與資金短缺或經營不善有關,最重要的是,Lily的結局其實相對幸運。
那麼其他留下的倖存者,如果評估後認為現在職位跟情況仍有發揮的價值空間,或是因個人因素無法說走就走,該怎麼調適心態甚至扭轉局面呢?
有疑慮直接問清楚
公司歷經大變動,一定是謠言滿天飛,建議這時不要把問題放心中,包含為什麼留下我?我的價值是什麼?公司的裁員理由和標準等,無論得到的回答是真誠還是官腔,都比自己臆測、內耗還要好。
與上司釐清目標方向
裁員初期必定迷惘,但公司的人力增減必定都有經過考量評估,如果不清楚組織的政策和未來走向,不妨主動跟主管討論,釐清「公司到底要什麼、我的組別/職位扮演什麼角色」,不僅能更快接軌,或許也會成為職涯的轉機。
即時反映問題並找解法
有狀況要適時反應給主管,其實碰上裁員,管理階層也會歷經一段陣痛期,甚至主管自己也是倖存者,在重新調配工作時,如果能即時反映問題點、說明難處,比如工作爆棚、應付不來,客戶期程打在一起,能否有暫時的替代方案等,共同商討可行的解法,讓主管能帶著問題與解法一同請示上級,幫助組織更快進入狀態的過程也是在幫自己解套,同時也可以根據公司給出的回應評估繼續留任的必要性。
調整心態,重新找到工作價值跟收穫
山不轉路轉,當接到新任務(或同事手上專案),雖然短期內會很辛苦,但不妨轉念想,自己又多學了一項技能,或者終於有機會一窺專案流程全貌、認識了別部門的合作夥伴、客戶有機會看到我的努力了,心態改變,不安就會減少一半。
找到抒發管道
當心情焦慮、難受的時候,絕對不要悶著,跟朋友家人抒發,或下班後看個電影轉移注意,甚至到處逛逛、感受一下市區熱鬧的氛圍都好,嘗試從負面情緒中跳脫出來,讓自己鬆口氣。這段時間請密集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態,如果感覺到反常,可以妥善運用政府提供的資源,例如免費心理諮商,幫助自己度過難熬的時期。
延伸閱讀:勞工每年有6次「免費心理諮商」,適用對象、申請資格常見QA一次解答
職場倖存者症候群可能釀成員工嚴重的身心問題,其實對企業的運作也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只有雙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走出裁員陰霾,重建信任與合作關係。
延伸閱讀:
大學畢業後,我通過會計師考試,進入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擔任審計員。隨後赴美攻讀碩士,畢業後加入美國財富500上市企業擔任內部稽核,足跡遍及全美各州。返台後,我投身科技重鎮竹科,歷任上市櫃及外商公司財務主管。現為會計師,並兼任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新創顧問及勞動力發展署創業輔導顧問。
老鳥同事「推王」,專案擦邊卻蹭熱搶功?!靈智廣告首席創意執行官Fish建議,不和老鳥直球對決,但也不默默委曲,適度把實情反應給主管「向上管理」。主管應該反過來,公開表揚菜鳥付出、安撫情緒,私下找老鳥喝咖啡、賦能傳承。「很多話雖然難聽,但必須當面講。工作已經很辛苦了,不要再把委曲帶回家!」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運動指導員的需求日益增加,但你了解這個產業嗎?本文將深入探討運動指導員的4大類別,包含其主要職責、薪資範圍以及有助於轉職和學習的資源,幫助有意從事這個職業的大家全面了解這個行業的特點與發展機會。
教育部體育署為打造健康活力職場,推出「企業聘用運動指導員」專案,114年度現已開放申請,截止日至9月14日,本文整理專案的申請資格、流程、細節及相關QA,歡迎企業把握時間踴躍提出申請。
想要專注工作卻總被訊息、會議或突發狀況打斷,深度工作的時間彷彿成了奢侈品?不如試試看適合現代職場的「雙峰工作法」,在忙碌中也能有效安排深度思考時段,重新找回工作的節奏與專注力。本文節錄自《你不是沒時間,而是沒精力!提高人生績效的精力管理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