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總是不支持我想做的事……」升上大學自認已經「長大」、可以為自己負責,而父母卻遲遲無法放手,大學生人際系列推出第二彈,談談大學生與家長的關係,邀請號稱從不吵架的模範母子靜姿與人億,聊聊彼此日常相處與溝通。聽聽靜姿與人億的分享,試著找出家人間最合適的相處方式。
文/青春通識課
以下,精選本集「部分精華節錄」。想知道更多,快去收聽完整版的 EP19「青春通識課」Podcast 吧!
第一次踏入大學校園,呼吸著新鮮空氣,感受前所未見的自由,體驗各式各樣新奇事物,無奈人億無心於系上課業,成績一落千丈,最終遭校方退學,輾轉一間又一間學校,嘗試文理組,目前就讀世新大學法律系。
面對兒子如此曲折的求學過程,做媽媽的靜姿看在眼裡,她認為大學生應該好好探索、找到感興趣的事,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然而,看似「放任」的教育方式,家中長輩頗有微詞,但她仍堅定信念,與其用嚴厲、強迫的態度,不如陪伴、相信孩子,一同走過求學路上的迷茫、尋覓人生志向。
「每一個人都會期待自己更好,沒有人天生要往爛的地方走。」擁有家庭教育與哲學專業的靜姿,給予孩子無限包容與同理,不是一味設下高標準、高壓控制,在失敗與挫折時不責備,她相信每個人都會追求自我實現。多多溝通、交流、分享彼此想法,看見孩子優點與長處。
靜姿認為生活中的幸福快樂的重點不在於課業多好、學歷多亮眼,而是他知道怎麼選擇自己要的人生,身為父母無權干涉,給孩子多一點時間,等待他找到心之所向,伴隨他活出真正想要的人生。
爸媽是第一次當爸媽,也在學習如何為人父母,可能有意無意複製上一輩的教育方式,沒有認知到正在以錯誤的方式對待孩子。然而,隨著時代風氣的轉變,兩代人都要學習相互尊重、溝通,靜姿談到家庭溝通是孩子願意跟家長說心裡的不舒服,家長應展現樂於傾聽的態度。
生為孩子的我們,也要多給父母學習溝通的機會,教導他們看見不一樣的相處模式,在面對父母不當對待時,可以試著理性敘述自身感受,來取代激動地頂撞、反駁,以溫和的話語適當傳達情緒,化解親子衝突。
人億總是喜歡向媽媽分享生活大小事從日常瑣碎、人生大事、藏在心裡的軟弱都與媽媽傾訴,而靜姿是如何做到的呢?她分享,不要對孩子「下指導棋」,孩子願意分享就多聽,不須給出過於明確、獨斷的建議,孩子需要的並非解決方法,而是同理與情感支持。
「有代溝還是要努力找橋梁!」人億認為世代差異不是放棄溝通的藉口,可以從平常關注的議題、時事開始分享,傳一些「年輕人」笑點的梗圖、迷因、Youtube影片試試水溫,也可以找一些有關父母的興趣,卻是他們不曾接收資訊的管道,由此建立共同語言,開啟彼此話題。
此外,也可一同討論社會議題,如性別、人權、勞資、法律等,爸媽認識孩子的價值觀,孩子也能讓父母更知道自己的想法,進而排除彼此在思考上的障礙。如果未來遇上類似事件,有了先前討論,孩子也更能知道如何處理、面對問題。
「有對象了嗎?」「什麼時候要結婚、生小孩?」子女感情世界總是受到父母諸多關注,不時追問交往細節,甚至介入、插手孩子感情事,挑三揀四對方的條件、干預孩子在感情中的決策結果。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亦然。」靜姿秉持一貫態度,交不交女朋友、擇偶條件是孩子的事,並不會特意詢問感情中的相處,拿捏好家長的責任與界限,她舉例說明,在結婚之前不會將孩子的伴侶視為家人,因此若女朋友要來家裡,需經過其他家人同意,且要控制個人行為舉止。
家庭關係中的千絲萬縷是人們一生的羈絆,與家人的相處更是一輩子課題,在靜姿與人億的分享中,讓人想起了自身家庭的相處片段,或歡喜或難過,回頭看看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與位置,學習同理彼此的處境、更有效地表達情緒與感受,搭起溝通的橋樑。
別走開,更多精彩內容,都在完整版的 EP19「青春通識課」Podcast!
青春不留白,推薦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