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與人互動」、「喜歡接觸人群」、「擅長與人交流」,這些特質是許多新鮮人應徵HR的開場白,然而,人資的工作內容遠比想像中的複雜,不只是看履歷、面試,應具備的專業技能與特質也不局限在人際關係。本集邀請人資顧問,同時也是Podcast節目「不只是人資」的主持人Miriam,聊聊人資工作的不同面向,分享「不只是人資」的跨域思維。
文/青春通識課
以下,精選本集「部分精華節錄」。想知道更多,快去收聽完整版的 EP35「青春通識課」Podcast 吧!
在踏入人資領域前,Miriam在金融業待了5年,從事財務、會計及業務等工作,當時的她認為公司的人資不應該只是算薪水、投保,還有很多其他可改進的面向,因此決定投身人力資源管理,希望改善現狀。
甄選、任用、教育訓練、留才是HR最為人所知的工作內容,員工在一間公司的生涯歷程與人資息息相關。在招募階段時,人資需要分析該職缺所需工作條件,以工作敘述作為素材,撰寫徵才文案,並將職缺上架至徵才網站。
收到應徵者的履歷後,依照履歷條件以及主管指示,篩選出適合人選,並發出面試邀約,有時擔任初試的面試官,並與用人主管討論面試者的去留。決定任用後,分派新人至適合的部門,Miriam分享,有些公司進行MA儲備幹部計劃,在培訓期後,才會根據新人的特質、工作態度與能力分配部門。
無論新人、在職員工、基層主管,公司成員都需要教育訓練,教育訓練可增進員工工作績效,並提升團隊向心力,規劃教育訓練正是HR的職責之一,安排講師及上課空間、課前通知及課後滿意度,甚至是整個課程架構的構思與設計,以及公司內部講師的培力課程,這些都靠人資一手包辦。
「留」代表留才,人資需運用公司所制定的績效評估、人力考核等相關制度來決定員工的去留或晉升。人資也負責薪資與獎金的管理,良好獎金制度規劃,可有效提升員工績效、提振團隊士氣。
員工關係是人力資源管理的一環,更是公司追求成就的根基,人資需協助主管營造和諧的團隊氣氛,讓組織成員更有歸屬感與認同感,HR就是員工與公司的溝通橋樑,傳遞公司經營方向與理念、傾聽員工對公司的想法、關懷員工的工作與生活狀況,並適時提供幫助資源,這些都能員工與公司共同成長,達成雙贏局面。
「你都沒有遇過很複雜的人際關係嗎?」每當Miriam聽到想要應徵人資工作的人說「喜歡與人互動」,都會不禁替他捏把冷汗,職場上充斥明爭暗鬥、各方角力與派系的勾心鬥角,人資有時需要介入處理,然而,處理人的事情就是「對人不對事」,很難拿捏處理方式,也沒有標準答案。
誰也不願意遇到謠言、八卦、職場霸凌,一旦事情發生後,人資須關心受霸凌者,並提供其救濟管道,也須了解加害人的心態與想法,Miriam坦言最後大多兩敗俱傷,其中一方或雙方皆離開公司。此外,公司內部的資源分配並非總是盡善盡美,人資總會接收許多負面情緒及批評,這些都是人資須需要面對的人際難題。
每間公司人資的分工有所不同,Miriam說明,權責決定工作的雜度與廣度,可能是水平或垂直分工,每位HR所負責的工作內容可能限定在單一環節中,像是薪酬管理、招募或培訓。某些HR可能不熟悉財會或業務,導致公司無法賦予人資更高位階的權利與責任。
最初Miriam選擇投入人資工作,就是希望不只是做行政庶務,而是參與規劃策略、設計制度,制定年終與獎金的發放規則就讓她很有成就感,錢是勞資雙方交易的媒介,妥善規劃錢的事務,讓員工更願意為公司效力、提升公司整體競爭力。
Miriam能有如此思維與行動,正是源自於過往經歷,曾任職於財務及業務相關領域,深知「發獎金就是花錢」,須評估公司財務狀況是否可負荷、是否有合適的資金來源,擁有財會知識與實務經驗,讓她更能深入了解公司的營運與經營狀況;具備業務經驗,讓她知道如何「開源」,使公司達到業務目標、提高業績、開發新客戶與新市場。
人資需具備的許多專業技能,包括人力相關行政事務,像是勞動相關法規、勞健保與團保;在招募工作上,須掌握識別人才及職位分析的方法與工具;擁有成人學習理論相關知識,規劃訓練課程更完善;在績效管理上,可多參考國內外企業的制度設計,以及設計時的步驟與流程。
台灣的人資百百種,Miriam認為人資應具備特質,依據該公司對HR的定位不同而有所差異,針對HR服務的「客戶」,也就是公司底下員工的類型,例如資訊工程師,人資就需要伶牙俐齒、有邏輯的口語表達能力,而行銷公司,則傾向活潑、外向特質的人資人員。因此,在應徵人資時,可多了解內部員工的樣貌、企業氛圍。
別走開,更多精彩內容,都在完整版的 EP35「青春通識課」Podcast!
青春不留白,推薦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