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助人就可以當社工嗎?社工低薪、風險高?社工是助人工作者,需具備高度專業,走進社會陰暗角落,協助弱勢家庭,陪伴個案回到正軌。然而在幫助他人之餘,也要懂得照顧自己。本集邀請擁有15年社工經驗的家扶基金會高級專員林于庭,開箱社會工作者的真實面貌!
(下滑看文章懶人包!)
文/青春通識課
以下,精選本集「部分精華節錄」。想知道更多,快去收聽完整版的 EP44「青春通識課」Podcast 吧!
林于庭畢業於社工系,在大三大四透過方案執行、實習與志工服務,漸漸了解社會工作的樣貌,這些嘗試幫助他更了解這個職業。他認為一份工作要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在這段職涯中,看見一個個家庭的改變與成長,讓他獲得滿滿成就感、相信這份工作帶來的美好價值。
「社會工作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到改變。」林于庭表示,社工師需耐心陪伴家庭,此時所付出的努力,可能要好幾年後才能開花結果。即使改變緩慢,但社工的影響力是綿延不斷的,就像Be A Giver「善的循環」理念,接受社工幫助的孩子,長大後許多人願意用自身力量幫助更多人。
林于庭坦言,社工師的工作環境風險高且待遇不太好,然而,他認為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無法以金錢衡量,只要個案展現出一些些願意改變的動機,家長願意嘗試不一樣教育孩子的方式,孩子更有信心、自信面對世界,這些都讓他看見社會工作的價值。
社工師是維護社會安全網的關鍵第一線人員,在家庭訪視時,總會近距離目擊社會底層家庭的生活,沒有經過他人潤飾、沒有和諧的濾鏡,只有無數的震撼與難過。林于庭分享曾負責的個案,他看見一位孩子被電線綁住,也看過衛生狀況極差的家庭,桌上擺著一鍋剛煮好的飯,卻佈滿蒼蠅。
面對如此龐大的詫異與震驚,林于庭認為身為社工師必須接受個案家庭的現狀,並思考如何運用自身專業能力幫助個案,針對孩子受到不當管教與對待,需一同與家長摸索其他辦法,化解他的擔心與困難,找到更適當的教養方式,提升整體家庭生活品質。
社會工作的領域廣泛,林于庭建議欲從事社會工作的求職者,需仔細思考自己喜歡、適合的領域,像是兒童、青少年、老人、身心障礙、婦女、醫務及心理衛生等,每個領域的工作模式與型態有些差異,所需具備的專業能力與特質也不同。
林于庭指出,想成為社工師必須有耐心、同理心,由於社會工作的特性,不適合個性急躁、想要馬上看到效果的人,否則挫折將多過成就感;同理心在與個案家庭工作時格外重要,能夠站在對方立場思考,就能貼近他們做出如此選擇、決定的原因,進而找到改善的方法。
此外,社工需學習與他人建立關係、取得信任,信任是一切方案的基礎,社工與個案家庭一開始互不認識,林于庭強調,切勿操之過急,否則無法達成原先目的。他建議可先從關心生活情況、觀察環境開始,初步了解家長的工作、小孩的就學情況。
個案家人過世就像自己親人過世一般,深深陷入負面情緒的泥淖,林于庭分享,社工容易出現「替代性創傷」,太過於同理個案的處境,無法正常發揮自己的工作能力。此時,「自我覺察」的能力就很重要,與督導或同事聊聊、討論應對方法,將焦點回歸自身,找回自我價值,回到社工應該扮演的角色。
林于庭分享印象深刻的個案,該個案中爸爸會對孩子精神虐待,起初爸爸的態度很冷漠,他認為此時社工的態度就非常重要,他提醒自己不要帶著「我今天是要來糾正、指責你」的預設立場去家訪,而是要陪伴個案一起找到努力的方向,當家長不再對社工充滿敵意,就能融化雙方之間的冰冷距離。
在某次訪視結束後,這位爸爸從冰箱拿出一條魚,是他親手釣的,那一刻林于庭感到心滿意足,這不僅僅是一條魚,更是個案對社工的信任與認同,個案願意分享、敞開心房與社工相談,這些對社工來說,是言語無法形容的感動。
「信任」是個案改變的起點,社工不僅僅要解決眼前的棘手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個案家庭不再脆弱,產生改變的動機,長出面對困境的能力。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完整版的 EP44「青春通識課」Podcast !
更多精選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