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國際志工看看外面的世界?還是深入台灣鄉鎮帶營隊?本集邀請曾參與國內偏鄉服務營隊的Young Giver,以及曾擔任海外志工的大學生來賓,聊聊參加服務營隊的動機與體驗,以及經歷文化衝擊後的反思與收穫。
(下滑看文章懶人包!)
文/青春通識課
【本集來賓】
以下,精選本集「部分精華節錄」。想知道更多,快去收聽完整版的 EP57「青春通識課」Podcast 吧!
琦如在去年暑假參與偏鄉服務隊,至台東紅葉村陪伴孩童,在過程中經歷許多意料之外的感動與成長,想透過本集節目分享個人經驗,期望讓聽眾更認識服務營隊。
琦如過去的課外參與多為表演性社團,她想嘗試新事物,體驗不同領域的活動,然而遭逢疫情以致無法出國,因此選擇國內的志工服務隊,服務對象為台東縣延平鄉布農族的小朋友,此地正是以紅葉少棒隊聞名的紅葉村。
忠翰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前往尼泊爾擔任國際志工,有別於身邊同儕報名暑輔或補習班、投入升學考試的準備,他想要抓住即將結束的高中時光,在最後一個暑假留下最有意義的回憶──開拓視野跨出舒適圈,發揮自身能力幫助他人。
選擇志工旅行目的地時,忠翰在柬埔寨和尼泊爾之中選擇,他考量尼泊爾並非台人旅遊的熱門景點,未來自由行機會較少,因此選擇此國家。本次營隊服務對象為6-14歲孩童,團隊成員必須以英語教授衛生教育、英語會話、自然科學等課程。
忠翰分享由於當交通不便、路況不佳,領隊要求不能帶行李箱,團員揹著大型登山包,他形容一行人好似要去爬喜瑪拉雅山,背包內裝著個人用品與課程所需教具,走在充滿泥濘的路上,不過幸運的是,他們不需長時間背負,到達營隊場地後就不會帶著行李移動。
營隊從5月開始籌備,素未謀面的團隊成員們第一次見面,在這次招集中,領隊向成員們仔細地介紹營隊內容、未來準備階段的規畫,並進行課程內容的分組以及其餘工作分配,忠翰與其他4位夥伴負責「青少年衛生教育」,出發前須經過4次課程內容的驗收,撰寫教案以及每一次驗收時,領隊會給予回饋與建議。
忠翰分享,每一天參加營隊的小孩不太相同,有些人積極參與、熱情回應,有些人卻板著一張臉,冷漠不理人,因此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根據當下情況調整課程內容,再加上須以英語講授,格外具有挑戰性。然而,孩子認真聽講、以圖畫和文字詳細地做筆記,讓他十分感動,更有動力面對這些困難。
琦如營隊的服務對象年齡分布3至12歲,由於當地工作機會較少,孩子父母多在外地工作,由阿公阿嬤照顧小小朋友,此外,營隊的學校對口人員與部落長輩們關係熱絡,卯足全力地宣傳活動,導致營隊人數大幅超出原定計畫。
原先規劃每位大學生負責1至2位小朋友,且年齡設定在中高年級,然而實際下營時,中高年級小朋友帶著家中低年級和幼兒園的弟弟妹妹,一起參加營隊,夥伴一同腦力激盪,討論解決方法,中高年級的課程照舊,低年級與小小孩則在教室後面進行較簡單的活動。
以桌遊認識各國家的歷史文化與古蹟名勝,是琦如所設計的教案,在課程前半部分以投影片講述內容時,小朋友顯得興致缺缺,而到後半部開始玩桌遊時,課堂氣氛變得十分活潑,經過此情況,琦如反思服務對象所喜歡的課程內容與形式,可能不是籌辦方認為重要的學科知識。
在短短的3天2夜的營期中,能夠給予學生的學科知識相對淺薄,她認為應該更聚焦於教導學生適當人際互動的觀念,發生言語與肢體衝突、相處時未注意對方界線,最忌諱置之不理,必須與小朋友溝通適當的相處模式。此外,當小朋友不配合課程進行時,傾聽其想法與感受,而非斥責怒罵。
「你待在一起特別穩!」這次經驗讓琦如學習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發現自己有耐心的一面,也學習如何保持理性與條理面對突發狀況。忠翰經歷尼泊爾基礎設施不足,讓他學會知足,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豐富資源,文化差異帶來的震撼,讓他開始關注社會議題、非營利組織。
更多精彩內容,都在完整版的 EP57「青春通識課」Podcast !
追蹤我們的IG @104youth 跟青春通識課一起全台錄音走透透!
【大學生聊聊】學生在幹嘛:
【百校系列】全台大學走透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