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世代」又稱為「後千禧世代」,指1990至2010年代中期出生的20幾歲年輕世代,有著多元想法、擁抱不同價值,追求獨特的身分認同。現代職場重視人際關係與溝通,如果不能使用過去的權威式管理,不同世代間到底該如何減少溝通成本、理解彼此呢?「Z世代」是否真如網路上所描述的「難以馴化」嗎?
文/RUBY 大叔
上次朋友 A 子在社群動態上分享《 Z 世代經濟:未來最有影響力的新世代》這本書裡提到的案例:「美國一位 19 歲年輕快餐店經理不知如何解決顧客打來的客服問題,緊張到把電話掛掉。」結果有位 Z 世代同學看到立刻在下方留言反駁:「我才不會這麼笨。」關於 Z 世代,真的有人問過他們「怎麼想」嗎?
最近 RUBY 大叔邀請(抓)公司 Z 世代同學,詢問他們對於網路上形容的 Z 世代行為有何看法,發現並不全然是想像中的答案(還是我們公司的 Z 世代孩紙太乖?),這篇以 QA 方式輕鬆跟大家分享。
* 我們公司的孩紙是Z世代前段班( 23-25y ),這只是一份質化調查,不代表所有Z世代都是這樣,以下有些回覆觀點雷同的答案,只列出 1-2 位代表。
(報導來源:愛當面溝通與合作 美學者:Z世代不是你想那樣)
要看什麼狀況,不過相較於訊息往來,重要的事還是喜歡「面對面」更清楚、更好,避免造成一些誤解,除非有些事當面講尷尬才會用訊息。
巧巧,23y女
比較喜歡當面交流,在工作除非是急事,否則還是多以打字為主,有時候走過去直接問,感覺會打擾到對方呢(非常為人著想的孩子)。
Dave,24y男
(報導來源:愛當面溝通與合作 美學者:Z世代不是你想那樣)
(報導來源:台灣“Z世代”愛上大陸社交軟件)
(報導來源:美國老闆不再愛用名校畢業生?Z世代年輕人的兩極評價)
眾人一致認為,自己沒報導寫的那麼雪花,聖凱表示過去被罵會檢討問題所在,想辦法做好;Dave 認為自己被批判的當下有點「玻璃心」,但通常過沒多久就會釋懷。
眾人一致認為,只要是假的就立刻能拆穿,像是「不用動就可以月入十萬」這種資訊說再多也不會信,另外購物詐騙風行的現在,大家的防備值也拉到最高,一定會先去查看品牌網站、FB 官方帳號等多方查證才會入手。
(報導來源:Z世代の新入社員「仕事よりも私生活」8割超、コロナで対面講義少なく「人間関係」に不安)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很能代表我的觀點,那篇文章提到工作、人際關係、薪資三個條件,只要有兩個不符合心裡所想,就不 OK,但比起一切,我更在意我的能力是否能上軌。
巧巧,23y女
我會優先選錢多的工作,但如果有一個工作品牌、理念、文化、工作氛圍都是我認同的,我能夠妥協,選擇我自己喜歡的品牌,苦一點還能承受。
Dave,24y男
調查四人一整天的工作與生活,發現大家普遍下班後能休閒的時間(種類)不多,有 1-2 人住離市區遠,通勤回家再加上用餐時間、家事,沒有餘力去做培養自己的事,(能追劇就是小確幸)。
(報導來源:首度跨世代職場大調查!Z世代最在意什麼?)
覺得學校只起到 20-30% 的作用,若說對職場最大的幫助應該是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資訊科技基礎、網路相關知識等,通識課幫助最少。
巧巧,23y女
感覺幫助很少,比較印象深刻的是學校曾教學生「實際創業」,雖然說出來沒什麼,但我(害羞的說)當過三個月的創辦人,有統編、可以開發票的那種,還蠻有趣的。
Dave,24y男
雖然這篇訪問不能代表台灣所有 Z 世代,但也讓 RUBY 大叔看到很多台灣獨有的現象,Z 世代對網路資訊真偽的辨識度比我們這一代還要高,而且對社群的敏感度及應對方式也比我們還要成熟。
剛看到這篇美國老闆不再愛用名校畢業生?Z 世代年輕人的兩極評價,RUBY 大叔也很有感,當面試官這麼多年,會發現名校畢業生對自己的人生規劃很有想法,但實際進入職場真的與學歷無直接關聯,以前也曾碰過「天才型」人物,但工作上反而無法 Team work,團隊工作不是自己有自信就可以,必須讓大家一起有信心才行。
(原文標題:與台灣 Z 世代對談:聽別人說不如他們自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