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特輯

2019.12.12 | 2568次觀看

大氣科學家的一天

文/ 陳昱銓 原文出處:104職涯社群
2011年,在一個因緣巧合下,我加入了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的大氣化學實驗室,老師當時也剛回國三至四年左右,實驗室逐漸地成形中。在台大的大氣領域,主要都是進行電腦模擬,而老師就是屬於少之又少的實驗派。
大氣領域在台灣說熱門是真的沒很熱門,說不熱門但其實研究成果與涉獵的領域也都是與國際相符,畢竟相對於物理、化學或者其他更應用科學而而言,大氣科學在台灣業界,並不像其他應用科學這麼的廣泛概括,當然這也許是我個人的錯誤認知。
拉回來當時,我待在這個學術領域超過兩年,實驗室與老師開放的研究精神,讓我在完成實驗室的研究外,亦有足夠的時候可以完成自己的研究與學習,也很開心可以替實驗室增加了加值性的幫助,例如增進實驗流程標準化、半自動化的分析流程以及客制化的儀器採樣程序等等。
大氣化學是大氣科學中的一支,也注重於跨領域的應用,既然是大氣化學,當然就是研究大氣科學中有關化學的科學,例如一部分的研究是空氣中的氣膠分子化學組成與降雨機率/雨滴粒徑等。而我們的研究方式不外乎A)野外採樣,B)實驗室模擬。
野外採樣:除了到山區外,視計劃而定也會在市區進行,例如之前台中大甲廟會燒香活動、金門/廈門聯合觀測大陸沿海地區、新店山區觀測大台北地區與高雄南部工業區觀測等等。野外觀測在某個程度上是非常操勞,雖然目前設備大多精良,不過在一些地區不是平地、無電梯/樓梯等,幾十公斤或將近百公斤的儀器,都是要靠人力搬運。架設好儀器後,就是要進行實際量測/採樣了,野外觀測日程都是以星期起跳,少則三四星期,多則十來星期或更多。畢竟觀察就是即時性的數據,所以在事前的校正、驗證、測試都必須到位,並備有一些B Plan或者緊急應變的方式,否則一旦發生意外,這種現實的數據就不可能再次得到了。
實驗室模擬:與野外觀測不同的是,實驗室模擬則是應用一些儀器來製造出可能的環境狀態,例如產生具有臭氧/化學分子、不同溫度條件以及溼度的環境,來模擬氣膠分子的形成,進一步地去研究物理化學反應。優點是可進行可重復性、限定條件下的研究。
以上大略的敘述當時兩年多所經歷與學習到的,當然大氣科學/大氣化學的實際內容比我敘述的更是多彩多姿也可以學習到更多不同的領域所需的知識。現今大氣汙染以及環境議題越來越被各國政府重視,也期待這領域可以發展更完善以及其研究結果可以協助理解環境變遷相關謎題。
be6607e41b5447e5a4f767af58d732d801.jpg(有時候會直接在實驗室外平台架設採樣區,圖中鐵門/木板附近) e64289319315403487e4e4c139d3944b01.jpg(這是之前去台中逢甲大學參與聯合採樣計畫,圖中的小房子就是好事多在賣的野營屋,經由簡易改裝,可以在裡面放置非常多的儀器與空調設備)
beaa445f2c2840a8ae872c9c2f7ce64201.jpg觀測期最怕遇到颱風、豪雨以及一些無法預期的天氣變化,但採樣期間,不管是在市區或在野外,可以無止境欣賞天邊海角,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