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 撰寫教學】怎麼寫才能打中教授的心?五大心法 教你準備具競爭力的學檔作品

原文出處:聊摘審議EP08|教授怎麼說:學習歷程檔案準備指南大公開

面對108課綱準備帶來的考招改變,臺灣社會已經開始出現學習歷程檔案相關的「補習班」、「新課綱素養班」,教導高中生該怎麼從高一就寫好學習歷程檔案。家長的聊天群組間,也開始出現交換各種學習歷程檔案相關的「秘訣」或「武功祕笈」,包括「多探索」、「要參加營隊」、「寫一個感人的學習故事」等等,但實際上學生早就被傳統考試壓得喘不過氣,到底還有什麼時間可以寫什麼感人的故事?

本文提供五項學習歷程檔案準備建議,是由大學端171位教授所給出的建議方向綜整出來的大方向,期待能讓更多學生、家長與老師瞭解到該怎麼調整自己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的方法。


一、勇敢表達自己的主見與想法

在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中,請務必記得要優先呈現自己真實的興趣、能力與故事重點不在「答對」考官心中的答案,而在於要讓考官對你準備的資料感到印象深刻。可以是感動難忘、也可以是意外驚喜,但不論你是想要哪一種,都不應該只是模仿特定的樣板,然後選擇複製貼上。

參與審議的大學教授普遍建議,所有的高中生都應該從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個性、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出發,說出一個有溫度、有生命力、有說服力的一個學習故事:

其實你在這新課綱你最需要成為的是一個說故事的人。說什麼故事?說你這個人的故事,我們在審查資料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知道你是誰,然後你為什麼選擇我們的系所,然後你所有做這些東西你的意向是什麼,你為什麼這麼做,然後你覺得完成跟整個過程裡面,到底對你來說有什麼收穫?(南部國立大學 應用英文學系教授)

那再來就是說你參加營隊,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你從中學到什麼?你擔任班級幹部或者是社團幹部,你看到了什麼現象?你從中學到什麼?你參加社會服務之中你學到什麼?看到什麼?所以那個你要能夠提出問題,要能夠提出問題,這是在高中學習的時候就應該要有,要有疑問,你自己去找解答。那你在高中裡面,學習歷程裡面,你對於高中裡面,修課裡面你有什麼啟發,有什麼異議?(中部國立大學 法律學系教授)

和別人不一樣,並不代表學生需要「假鬼假怪」,而是應該回到自己身上,把自己的主見、反思與動機加入到學習歷程檔案中。不論是上完一堂課、參加一場營隊、聽完一場演講,還是做完一學期幹部,重點不是參與證明、也不只是照片,而是你必須要學會回答與記錄:你為什麼會去參加?你有什麼收穫?你覺得活動哪裡辦得很差?如果是你會怎麼解決?適度地記錄這種面向的想法與反思,才是能和你與其他申請者產生差異,成為讓教授對你的學習歷程檔案較有印象的關鍵。

二、塑造獨特性: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與探究

要做好學習歷程檔案,是不是一定要花錢參加營隊?是不是一定要參加學術性社團?大學教授並不否認許多營隊或社團活動,都可以讓高中生進一步認識與學習新知,並刺激同學反思和進步,但參加營隊並不是吸引審查教授目光的唯一辦法。

許多大學教授都建議高中生,應該要從自己念的學校、從自己擔任的班級幹部,從每天的日常生活去延伸和發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敏銳的觀察力,並實際探究所遭遇到的問題,這些都是學習歷程檔案可以呈現的素材。有一位教授提到他審查過這麼多備審資料,卻深刻記得一個孩子因為想要過年贏錢,就把各種撲克牌組合的機率算出來,那三頁的筆記讓他印象深刻:

他是生活上遇到一些問題,然後他想要用一些科學的方法、一些數學的方法去做一些解決。那確實也代表他有研究的精神,對於某些方向已經有一定的好奇心。這個就是我們想要看的,必須要給出就是:讓我們知道你跟其它學生是有所不同,你有你的動機。(南部國立大學 應用數學系教授)

也有一位化學系的教授提到他審過有一位高中生,因為自己皮膚過敏,所以特別去研究肥皂製造原理、後來還自己製作肥皂避免過敏問題。還有一位教授提到,一個學生因為想要幫忙媽媽攤位增加銷量而設計海報,也實際說明自己在設計海報遇到了什麼困難。我們認為,這些教授之所以會喜歡這些已經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探究的學生,是因為這類學生對每天發生在自己周邊的事情有更多主動的感知與反思,而不是人云亦云、缺乏想法。

營隊、補習班,當然這些活動都是合法的社會資源,但它們卻不是壟斷能夠做出好的學習歷程檔案的唯一管道。上面這一個個故事,沒有一個和營隊或補習班有關,但每個故事的共通點都是和學生自己的生命經驗有關,學生具備敏銳的觀察力,也有想要解決特定問題的動機,有時故事好笑有趣、有時認真感人,但它們都讓教授們印象深刻。

三、記錄進步的歷程與軌跡

教授們普遍建議,若想要突顯自己的獨特性,還可以從記錄進步歷程與反思開始做起。在171位大學教授中,有超過一半以上都明確提到,學習歷程檔案要呈現學生學習的「歷程」。可是到底什麼是歷程?很多學生以為的歷程,就只是記錄平常上課發生了什麼事情,結果就像是流水帳一般,太過瑣碎,並不是把每一個學習步驟、做的每一件事都放到檔案裡來,這不是大學端期待的學習「歷程」。

一位工業設計系的教授講了這樣一句話,非常清楚地點出歷程流水帳的差別:「什麼是大學要的歷程?你看英文,到底是所謂的progress(進步)還是process(步驟)?我們要的是progress(進步),我們要的是學生在那個過程裡面如何去進展。

對你來說,因為這件事情,這個學習的過程讓你覺得「我好像又跳了一階」。(……)我好像打怪的人,能力又跳了一階。很好,你要把這些事情記下來。這個會比形容詞重要很多,形容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可以拿出哪些例子來跟老師講,這很重要。(南部國立大學 傳播學系教授)

不過,歷程也不一定只能與「進步」有關失敗與挫折,都可以是學習歷程檔案可以紀錄的重要素材。例如在團體報告中,你原本是一個不會和別人合作的人,但後來慢慢克服、變成一個懂得在團隊中積極付出貢獻的成員,中間是如何克服困難的過程,對你又因此產生有什麼樣的改變與影響,這些過程和反思都值得更細緻地記錄下來。

大學端想要看到的歷程,並不一定要是光鮮亮麗的,也不一定是又要很積極地正向大喊:「我又學會了XX能力!」相反地,只要能夠交代過程中的某些事情或狀況,對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與收穫,就足以讓自己的歷程不會淪為大學端不想看到的流水帳。

四、連結一般性能力與態度

為因應新課綱改變,大學各科系目前已經在制定能力尺標,想要以客觀化的標準評估學生在紙筆測驗以外的各種「多元能力」。有些學生會擔心,自己要申請不同的科系,是否就要具備該科系所要求的每項能力?

我們無法在這幫每一個科系代言,說明每一個科系各會看重哪些能力。有的科系很在乎學生有沒有團隊溝通的能力、有的科系則很注重學生有沒有具備批判思考的能力,但不論如何,「這些一般性能力都不會只對應一種科系」。有教授表示,因為學科成績大多在學期成績與大考成績就能看出來,所以比較想在課程學習成果或多元表現中,看到學生是否具備學科知識以外的各種多元能力,例如批判思考的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等等。

若能說明清楚自己具備什麼樣的一般性能力,對於到了高三、甚至是考完學測後才改變志向的學生,屆時就算手邊只有單一學科的成果,但卻想要申請跨類組的科系,仍能透過連結一般性能力與態度來強調自己的優點。例如自然組的學生也能從自然領域探究與實作的作品中,進一步延伸出自己具備觀察與分析等跨越單一學科的一般性能力,就同樣能申請社會科學與商管等相關學系。

五、不要只是「有興趣」,要想辦法「說服人」

最後,教授們也很怕學生最後申請學系時,一直說自己對申請的科系「有興趣」,但卻說不出能夠說服人的理由。有位教授就表示,自己曾遇到不少學生跟他說他們對地理系「有興趣」,但每當面試的教授回問:「為什麼?」坐在他對面的學生卻回答不出來。其實教授們普遍還是希望看到一個獨特且連貫的求學故事:

第一個是資料面的東西,用一個故事串起來,英文是這樣講,connecting the dots,不然有時候會看不出來你為什麼這樣做,但是把他連在一起後就會出現一個方向,學習的路徑就會出來,心得的部分剛好就是寫故事啦,把你所做的所有一切,你修的課,互相的關聯性講清楚,表現出你的特色,學習路徑出來,這樣就會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歷程檔案。(北部國立大學 地理學系教授)

最重要的是你在拉這些資料出來之後你要給它一個主題,也就是我剛剛講的:它是什麼樣的一個樹?它是一個蘋果樹?還是一個梨子樹?它比較是灌木叢,還是是一棵更大的,譬如說跨領域的。你需要給學習歷程檔案一個主題,要把它串聯起來,不要讓它是很零散的。(東部國立大學 公共管理領域教授)

因此,高三時才要撰寫的學習歷程自述和綜整心得將會非常重要學生需要把自己學習歷程檔案的一些作品,實際串聯出一個能夠說服教授的求學軌跡。有教授表示,他們科系期待看到的是一個願意長期深入鑽研學習的學生,不會變來變去、缺乏定性。也有教授表示,他們曾審過一個田徑選手,雖然這和他申請的科系沒有直接關係,但他卻完整說明自己如何在三年內努力練習田徑,這個「專注做好一件事」的經歷,最後同樣讓教授肯定這個學生有積極的學習態度。

還有生命科學系的教授提到,有一位學生在高一時喜歡水鳥、然後高二開始願意實地去觀察,記錄棲地的鳥類數量與濕地生態,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這個學生會自己去慢慢地往深鑽研,不會永遠只停留在說「我有興趣」,這樣的學生就非常優秀。

教授期待的學習,不一定是要有很明顯的線性前進,而是期待可以有一個學習的大致主軸,然後如螺旋狀地慢慢往下深入、往前邁進。一位第三類組的教授表示,持續學習的學生有一定的優勢,他舉個例子,多數申請學生可能因為今年疫情而說自己對公衛有興趣,教授翻好幾份都是同樣的故事,但如果是持續深入學習的學生,他就會有它不同的觀察,甚至是給出不同的申請理由,這就會讓教授印象深刻。

學習歷程檔案就是要設法說服教授,自己具備能力和熱忱想要申請校系。所以等到高三才和申請的教授說「我有興趣」,這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必須提前去思考,自己交出什麼樣的作品,或是嘗試去學習什麼,可以有相對具體的佐證或事例,才能說服大學教授你的特別之處。然而,這也不代表從高一開始就要選定志向,從此不得改變。對教授們來說,何時決定志向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學生最後如何確定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對自己有相當清楚的認識,並且最終能否給出一個相對清楚的學習軌跡與申請動機,來說服教授

而對於如何說服教授,本文總共給了五項建議給還在迷惘的學生、家長與教師參考,這些準備方向並不是我們原創的,而是由大學端171位教授所給出的建議方向,以及再納入高中端教師給的其他實質建議,所綜整出來的一種學習方法。我們希望能給還在迷惘的學生,提供一個能夠參考的學習歷程檔案準備方向:

  1. 勇敢表達自己的主見與想法
  2. 塑造獨特性: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與探究
  3. 記錄進步的歷程與軌跡
  4. 連結一般性能力與態度
  5. 不要只是「有興趣」,要想辦法「說服人」

使用104學習歷程,陪你製作學習歷程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