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談微課】遠距學習成效不如實體?3技巧必學

文:羅亦耀|麥巨卡索訓練中心 執行長

原文標題:從講師視角看微課_第七關鍵:後測要做

實體訓練發展了近五十年左右,所有的手法、技巧、觀念才慢慢成熟到目前的階段,在數位學習中該如何呈現會更好?講師在數位學習的運作中,該如何做會更好?數位學習對於學員而言,該如何更能讓他們能內化?

「就是微課」這個副品牌也成立三年多了,服務了近百家的企業、近百位的企業講師與內部講師;我們的服務一直圍繞以講師視角上來建構,這一系列的文章就來分享一下講師在「微課」的領域中需要什麼協助吧!

第七關鍵:後測要做

實體訓練發展了近五十年左右,所有的手法、技巧、觀念才慢慢成熟到目前的階段,大體而言,我們可以依企業與相關單位的專注力,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企業主、培訓主管、學員、講師都把他們的專注力放在內容上,也就是要上什麼理論、什麼內容、什麼方法,而這些內容對我們工作是不是有幫助。
接下來到了第二階段,所有人的專注力就放在講師身上,該怎麼講、該怎麼做投影片、該怎麼暖場、該怎麼能讓一個故事更加精彩。
最近十五年左右,進入了第三階段,我們把專注力放在學員身上了,該如何讓他們全程專注、該如何讓他們更有興趣、該如何讓他們更能自我啟發、該如何讓他們更能實踐內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造成我們開始討論數位學習的操作時,必須立刻回答上面三個階段發生的問題,那些在實體訓練花了五十年才回答完整的問題。
所有的知識與內容,在數位學習中該如何呈現會更好?講師在數位學習的運作中,該如何做會更好?數位學習對於學員而言,該如何更能讓他們能內化?

我們前面的數篇文章,其實都在回答前面兩個問題,現在,就讓我們回答第三個問題。

「遠距」VS「微課」哪種方式能確保學習成效

我們在一開始研究數位培訓的兩種模式:遠距與微課時,就已經在不斷爭論這兩個問題了,哪一種方式,更能確保學習成效?
第一派擁護者是支持「遠距」,他們認為在遠距執行中,講師仍可以透過討論與詢問,知道學員仍在聽講中,或者,也可以要求學員打開鏡頭,讓他們對著鏡頭露出微笑。
第二派擁護者是支持「微課」,他們認為微課的時間長度只有近十分鐘,不用像遠距一樣一堂課就是半小時以上,同時,學員可以自己挑有空的時間進行學習,更能讓大家專注學習。
我與其它訓練伙伴的上述討論,都發生在 2017 年左右;五年過去了,我相信大家都可以發現上面的兩派說法,都有其真實也有其漏洞。

真正的結論是:不論是遠距或微課,我們都不能依靠「訓練當下的場景」來做到「確認學員學習現況」的精準度,於是,我們應該把這樣的設計,放在學習後。
也就是說,在遠距與微課執行完畢後,學員必須做一些動作,來確認學習成效,來強化學員在學習時的投入度。

其實,這樣的概念也不稀奇,因為實體訓練也是這樣發展出來的。
訓練主管問我:「老師,我們都希望同仁不要只是上課聽完就算了,而是希望更有效果,那你在上課中可以怎麼做呢?」
我回答:「上課中只需要引發大家的學習認同,並且給他們需要且可執行的方法技術就可以了,你提到的部份,是下課後要設計的。」
訓練主管:「下課後?怎麼做?」
我回答:「很簡單,結束後給大家一份課後作業,讓他們去實作且練習,一個月後交一份報告,去說明他們實作的過程,以及中間的觀察。」
往往談到這樣,主管還會再補一句話:「這個好,而且要一開始就讓同仁們知道有這樣的設計,讓他們上課更專心一點。」

講師們可以做些什麼設計,讓微課學習更加深度

因此,我們也花了一點時間,去思考在微課學習結束後,講師們可以做些什麼設計,讓微課學習更加深度,大體來說,可以有四種不同的設計:
一、記憶小卡:
針對課程中的內容、重點,我們所精斂出來的口訣或流程,製作成一張可以隨行的小卡,讓同仁可以隨時拿出來複習。
二、課後試卷:
相信大家都知道它的用途,運用簡單的試卷,去測知大家對於內容的理解程度與思考性,並能進一步確認同仁是否完成這次的學習。
三、課後行動計劃:
上面對話中提到的例子,指定一些行動計劃,讓同仁們去實踐,並在一定的時間後,進行報告的繳交。
四、行為觀察評估:
講師針對課程內容,去設計不同的觀察指標,並讓「學員」週圍的工作伙伴,在一定時間後進行評估,讓我們可以得知學員的成長幅度。

當然,上面的設計方式裡面還是有一些細節的,這個部份我會在給企業的微課師訓中提到。
我自己的微課,在銷售給企業時,都會附上課後試卷,因為我深深知道「人性」,我們不能期待人人都能做到自主學習,但是,我相信可以透過更多的設計,讓微課的學習真正發揮功用,也讓微課不只是微課!(7/9)

製作「數位企業課程」,你該知道的事情 >>

要怎麼開始規劃教育訓練?歡迎報名、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