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醫院AI導入為何能成功?心臟醫推動AI應用,從「遭白眼」到改變醫療現場

Cheers快樂工作人
2025.05.27
1367次觀看

當時AI導入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數,就連與微軟合作的醫院也失敗。為何奇美能成?還是由一位「不懂資訊」的醫師主導?經歷兩次失敗,他選擇從臨床人員「最討厭」,且容易錯誤與重工的病歷切入,開發出來的系統,每月使用人次超過7萬,不僅縮短工時,也橫向整合診斷資訊,提升病人安全,讓AI真正落地,改變醫療現場的運作方式。

文/蘇欣儀 圖/盧春宇 由Cheers授權轉載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在醫療、AI與甜品店之間來回切換,奇美醫院醫師廖家德如何讓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高成就背後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人都是往高處走,只有水往低處流!你到底來這裡的目的,是什麼?」當年剛從歐洲比利時取得博士學位的廖家德,正被荷蘭的大學與瑞士企業積極延攬。然而,他婉拒了千萬年薪,選擇回到培育他的奇美醫院。面對教授氣急敗壞的質問,他只說:「我會讓奇美,成為世界級的卓越醫院。」

這句話並非空談。

40出頭的他,是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也是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他花了8年,從零打造心臟衰竭團隊,奪下美國心臟學會(AHA)特優金獎,這是台灣在該領域最高的國際殊榮;即便沒有資訊背景,他自學程式、建立資料庫,與1位資訊師搭檔,開啟奇美醫院的AI轉型計畫。2025年,更榮獲有「創新界奧斯卡」之稱的美國愛迪生獎。

他的身分不止於此:助理教授、能源公司與AI新創創辦人、甜點品牌經營者。短短6年,他完成雙碩士、雙博士學位,現在還在台大EiMBA進修創新創業。

一個人如何同時扮演這麼多角色,且每一項都做到極致?這背後其實是一個哲學性的人生思索,他想回答:「脫下白袍後,我還剩下什麼?」

推動AI的第一步:從白眼開始

2022年底,生成式AI橫空出世。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一句:「這件事你來做。」他花了兩個月跑遍論壇,越聽越心慌,他發現:「每個人都在談願景,但沒人知道怎麼做。」

他決定不再聽,直接行動。一開始,他嘗試用語音轉文字簡化會議紀錄,但因中英台語混雜與口音辨識,效果不佳。於是,他回到第一線,蹲點觀察,看著護理師穿梭病房、換藥、交班、填紀錄,試圖找出關鍵節點。

某次,他提出語音簡化交班流程,卻被護理師翻了白眼:「你是來整我嗎?」他一臉錯愕,護理師當場演給他看:「普拿疼一顆、這一床家屬情緒起伏很大⋯⋯。這種話被聽到,是等著被告嗎?」

他不死心:「那你們到底需要什麼?」護理師直截了當回應:「我要一鍵下班。你做不到,就別來找我。」

這句話讓他意識到,臨床工作與數位賦能必須分開。醫護人員要的是「無腦使用」,而不是學新技能。傳統醫療設計常常犧牲了照顧者,導致醫護人員流失。於是,他將AI應用定位為「病人為中心,但以同仁為優先」。

經歷兩次失敗,他選擇從臨床人員「最討厭」,且容易錯誤與重工的病歷切入,開發出來的系統,每月使用人次超過7萬,不僅縮短工時,也橫向整合診斷資訊,提升病人安全。

奇美醫院落實AI應用降低醫療人員倦怠

AI應用項目改善既有工作內容
A+護理師護理摘要:由2~4分鐘,變為1分鐘
轉出摘要:由10~20分鐘,變為3~5分鐘
A+醫師提升病歷書寫品質與效率,節省1/2時間
A+藥師每位藥師一天省下150分鐘
A+營養師每位營養師一天省下225分鐘
資料來源:奇美醫院 圖表製作:天下學習團隊

有次,一名病患多次CPR,護理師忙到分身乏術,只能由其他同仁輪流協助。交班時,他用AI整理護理摘要,卻跳出「須注意耳內壓,必要時耳膜穿刺」。這才發現該病患剛接受高壓氧治療,且過程有異常。若無即時AI提醒,這筆關鍵資訊極可能被遺漏。

如今,不僅醫療人員,個管師、衛教師、行政人員、客服等職位,也有專屬的AI助手。更將獨立的系統整合為一張智慧網絡,催生出如「A+藥物安全守門員」等應用工具,有效降低三成不安全用藥情形。

這套系統2023年底在記者會公開,不僅吸引台灣各大醫院觀摩,連德國、印尼、英國與澳洲的政府與醫療機構也主動遞出交流邀請。

原本僅由兩人起步的團隊,如今已擴增至16位跨職類夥伴。雖非正式編制,卻全是因理念相合、毛遂自薦加入的夥伴。

廖家德領導AI團隊開發的新系統,每月使用人次超過7萬,不僅縮短工時,也橫向整合診斷資訊,提升病人安全。(圖/由Cheers授權轉載)

醫師變成經理人的思維轉換

儘管成果亮眼,但過程卻相當煎熬。廖家德苦笑回憶,那時有種「螳臂當車」的無力感,初期幾乎每天都陷在無止境的會議中。

「我甚至對院長說:『我人生很少放棄,但我可能會放棄奇美。』」同時,他也申請了國衛院的職位,不僅順利錄取,對方還願意幫他保留一年的職位。

就在動搖之際,EiMBA的學長打來:「阿德,你有想過,你其實已經不是醫生,而是經理人了。」

這句話像是一記當頭棒喝,他才意識到,身分已悄然轉變。經理人90%的工作,都是溝通、談判、協調、說服,從各方利益中找到最大公約數。奇美的資深顧問也鼓勵:「你只是還沒找到撬動組織的棍子與石頭。一旦大組織動起來,就停不下來。」

廖家德半開玩笑地說,當時像是被「騙下來繼續做」。但如今回頭看,他承認太心急了,心臟衰竭團隊從無到有,也熬了三五年才見成果。

為什麼奇美醫院推動AI導入能成功?

當時,AI導入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數,就連與微軟合作的醫院也失敗。為何奇美能成?還是由一位「不懂資訊」的醫師主導?

關鍵一:找出需求,讓出功勞

資訊組組長陳佳蓉說,在資訊室20多年,多數醫師認為資訊系統是工具,出了問題就是工程師的責任,但廖家德不只傾聽與理解,還願意花時間找出醫護的真實需求。

更關鍵的是,他願意「讓出功勞」。過去有些醫師為升等寫AI主題的論文,成果大多無法落地,更讓護理人員工作加重。廖家德反其道而行,主動邀請不同職能的主管主導會議、定義需求,讓使用者成為開發者,獎項也歸屬該部門。

關鍵二:不服輸的執念與堅持

儘管曾想放棄,但他說,好的領導者相信自己看見的未來;其次是相信已被看見的未來;最差的,是看見未來卻不信。

「沒預算怎麼辦?長官會反對怎麼辦?」他總堅定回答:「當你堅信時,全世界都會來幫你。沒人會拒絕一個堅持夢想的傻子。」

擁有20多年經驗的護理主管董育珍,多次用「有溫度」形容他。她說,最幸運的是遇到一位懂你、尊重你、知道要帶你去哪的主管。

廖家德不只看得遠,更有不服輸的狠勁。他不爭論可不可行,而是先做出雛型,再與團隊討論優化。助理蘇伊君笑說:「他像瘋子,常提不可能的事,但過一陣子你會發現,他說的真的會成真。」

他始終篤定:「只要知道目標在哪,終會走到。」誘惑與批評,不過是干擾前行的雜音。他淡淡一笑:「我已站上山頂,你在山谷喊,我多回頭一秒,就少一秒往前。連我生氣,都會問自己:幹嘛浪費半小時?」

林宏榮形容他善於整合溝通、帶領團隊看見願景,笑說:「希望有更多廖家德出現。」

關鍵三:分散風險,放膽一搏

AI起步,廖家德大幅減少門診,收入剩三分之一。對多數醫師而言,這是沈重的機會成本。但他說:「不靠心臟科薪水,靠被動收入和投資,我也活得下去。」源自數年前他在歐洲看到電動車的發展速度,早早嗅出商機投資股市,在多年後嚐到甜美報酬。

廖家德還開設了一家老屋甜點「順風號」。喜歡台南街屋的他,不願老房子被拆將其買下,親自修繕以保留老宅原貌。

他對員工承諾:「給我15年,我會做到規模經濟,甚至上櫃。」為此他去攻讀台大EiMBA,以補足人脈網絡與商業知識。

廖家德:「我沒有比別人聰明,我唯一能和你比的,是我比你更堅持。」(圖/由Cheers授權轉載)

高成就背後,是不自信與缺乏安全感

「沒有人質疑過我的能力。」這份耀眼的自信,其實源自長年累積的不安全感。成長過程中,同志身份曾讓他封閉自我、半年不語,更加努力追尋自我價值。

他將學歷與研究視為「無法被奪走的資產」,但更享受學習新事物的「喜悅」與「開竅」的瞬間。他始終遵循「以終為始」的五年計畫,靈感來自一位年收破6千萬的超級業務。

第一個五年,他設定了賺多少錢、發表幾篇論文,幾乎全數達成。為慶祝,他前往比利時攻讀博士,並在此遇到人生貴人,學會與自我和家庭和解,人生也從利己走向利他。

尤其在團隊互動上,他常說:「只要有人願意跟我,我就有責任讓他安身立命。」助理蘇伊君便在他的激勵下去攻讀中山大學管理碩士。他還毫不吝嗇的說:「我很會寫論文,你們要盡量用我!」甚至為甜點品牌順風號購下公寓,提供員工住宿,打造安心的工作環境。

外界常稱他是「工作狂」,他也不否認。在他看來,工作與生活並無界限,而是本於對每件事情的熱愛,「我享受做論文、分析、看商模,這些挑戰讓我興奮。」

廖家德說:「我沒有比別人聰明,我唯一能和你比的,是我比你更堅持。」因為,堅持的難度,比放棄高一萬倍。

更多104【奇美醫院】工作機會
佳里奇美醫院呼吸治療師
台南市佳里區|月薪42,000-43,000元
佳里奇美醫院系統管理員
台南市佳里區|月薪41,000-45,000元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

(原文標題:台南心臟科名醫一手寫程式、一手賣甜點。同事形容他像瘋子,但為何院長讚不絕口?


推薦閱讀:

【快訊】2025職涯博覽會擴大舉辦!與200家企業人資面對面,免費報名>>

Y25品牌日_職涯博覽會

台灣最大工作人交流平台,協助新世代透過學習、成長,實踐熱情工作與快樂生活。是對年輕人最具正向影響力的媒體,創造企業與人才間的對話,克服學用落差,推動世代互助與典範傳承。在人生每個重要時刻,給予工作者實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