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缺工危機,成田機場更是重災區,疫情後人力短缺達7000人,有了外籍移工支援機場地面整理、行李搬運等工作,成田機場運作更加順利,近兩年機場評比都拿下好成績。為了填補人力缺口,日本政府持續放寬移工政策,未來移工在日本久居更加容易,日本社會也正面臨新一波移民轉型的挑戰。
文/林綺薇、王一芝 圖/謝佩穎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作為日本國門的成田機場,疫後深陷缺工窘境。為了填補人力黑洞,日本政府持續放寬移工限制。從缺工危機到社會結構轉型,日本正在面對新移民挑戰。
「從沒想過日本有一天會變這樣,十年前外籍移工約200萬人,現在將近380萬,」成田國際機場戰略企劃室室長片山敏宏感嘆。
片山敏宏的心情,反映許多日本人心聲。外籍移工愈找愈多,日本卻還是嚴重缺工,連作為門面的成田機場也不例外。
各國已從5年前新冠疫情中復甦,但疫情留給成田機場的後遺症,卻持續至今。
作為全球最繁忙機場之一,成田機場年客流量2000萬人,疫後深受缺工之苦。「疫情讓機場流失16%的員工,」片山敏宏回想,當時至少走了7000人。
對日本社會而言,在成田機場任職曾是代表國家的驕傲工作。沒想到,疫情改變人們就職取向,父母希望孩子不要去危險、有高度傳染病風險的機場就職,年輕人也偏好找能遠端的工作,像機場需要長時間站現場,通常都做不久。
加上疫後全球報復旅遊潮,觀光客如雪片般飛來,成田機場一週高達上千次飛機起降架次。
但因為缺工,飛機地面整理時間拖長、行李搬運速度慢,或服務台找不到服務員的漏洞百出,國際旅客不管出入境,可能都得排1、2個小時。
「最難招募的,是飛機保養維護與地面引導的人,」片山敏宏強調,這些工作在戶外日曬雨淋,特別難找到新血加入。
幾家航空公司迫不得已,只好找外籍移工上線支援。片山敏宏舉例,日本航空錄取近百位特定技能簽證的緬甸、斐濟移工,日本機場服務公司也找來菲律賓移工,負責在成田機場搬運行李、進行飛機地面整理。
「這麼刻板的日本人,被逼到絕境,竟然比台灣人更有彈性,」當時派駐日本的前美國運通旅遊暨生活休閒服務部副總裁吳伯良很驚訝,航空公司把當地員工安排在需要直接面對旅客的機場大廈,其他後勤工作包括從飛機下行李、把行李運進機場到行李上轉盤,不需講日文,就交給外籍移工,各自發揮所長。
有趣的是,疫情前成田機場沒雇用外籍移工,最高只拿下知名航空評鑑機構Skytrax機場的四星,沒進過前十名;而雇用移工後,2023、24年都拿下五星,分別是世界前十大機場第9和第5名,「我也不知原因,」片山敏宏不好意思說。
為了達成日本政府宣示2030年訪日外國遊客數達6000萬人次,接下來成田機場準備投入近7000萬日圓,延伸現有跑道,並新建第三跑道。
「現在的確又陷入缺人狀態,」片山敏宏表示,起降架次要從30萬提升到4年後的50萬,員工也得從4萬增至7萬人。
為了留下外籍移工,去年成田機場因應航空公司需求,與機場周邊企業合作,成立「成田機場外國人才定居促進聯絡會」,包辦外國人才找房、銀行開戶、生活諮詢等,只求讓移工的生活更順利、願意久居日本。
「不只機場沒有,其他行業也沒人這麼做,」片山敏宏說,也因為這個促進聯絡會是日本首創,連政府機關都沒有,受到不少媒體關注,也因此促進聯絡會直接隸屬社長管轄,非常重視。
不只是成田機場要找外籍移工,日本服務業、營建業也大缺工。因此,近年陸續修法,降低國內外籍移工的居留門檻。
「要在日本工作、住下來,愈來愈簡單,」長年鑽研日本移工政策的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說。
他不諱言,過去,日本對外國移民包容度較低。但在缺工浪潮下,日本也不得不開放移工與移民。
前首相安倍晉三時代,通過「出入國管理法」修正案,特別在護理、建築、農業領域擴大外籍移工就業資格。如今缺工問題加劇,去年6月,日本參議院再通過「育成就勞」制度,趕在2027年前上路。
旗下擁有20個事業的日本樂清代表取締役社長執行役員(總經理)大久保裕行,先前就因為日本政府對外籍移工簽證的核發分類複雜又難懂,特別加入相關公協會組織,和其他企業領導人一起向政府爭取放寬外籍移工政策,「希望政策能更和緩一點,不要那麼嚴格。」
事實上,「育成就勞」進一步放寬外籍學生轉為正式移工門檻,提供3年特定技能培訓,獲得高階技能認證後,能無限期居留日本,甚至允許其家眷依親。
即便企業千方百計留下移工,日本民情卻不一定歡迎。
早在1966年成田機場興建之初,就面臨當地居民劇烈抗爭。而現在,大量的移工需求,讓成田機場再次迎來與地方居民溝通的挑戰。
片山敏宏坦言,不少千葉縣居民向成田機場反映,擔心外籍移工的文化、生活習慣與當地人不同,影響生活品質。
因為缺工而快速往移民社會轉型的日本,正在重塑企業徵才與社會文化的樣貌,怎麼在衝突間找到平衡,考驗著日本社會。
(原文標題:成田機場缺工7000人 日本靠外籍移工撐起國門,未來留日更容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