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年級的你,對於「家」應該要知道的事:40歲準備後半輩子的家,50歲打造剛剛好!

Photo by Outsite Co on Unsplash

居住的「家」一直是每個人最佳的歸宿,有個穩固的住所,人生感到更安心與安穩。人一生的住所,隨著年齡增長,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需求。台灣平均餘命不斷增加,進入高齡化社會後,對於居住的需求自然與年輕時有所不同。老後居住的規劃從中年就可以開始規劃與思考,老後居家規劃達人林黛羚就在她寫的《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這本書裡採訪許多案例以及如何改造與翻修老後的家。

文/林黛羚

整理編輯/104高年級

如果問我,這本書想寫給的對象是誰呢?對象其實再明確不過了!是鎖定在38~55歲、以「預計透過搬家或第二次翻修,創造住到老的家」的屋主。若要再更進一步聚焦,還包括「預計接長輩來住或住附近」、「僅與伴侶同住或獨居」及「想過簡單安全的老後生活」的人。

以台灣而言,屋主與房子之間的關係,通常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通常是小家庭形式,地點選定在學區或工作範圍附近、住上15到20年。屋主約在40歲~60歲之間,隨著家庭成員增減或需求變化,通常會在居住上有所變動,有的選擇搬家、有的則是進行第二次翻修。

高齡化國家如日本,人們有40歲就開始規劃中老年生活的共識。而台灣人天性較樂觀,我常聽到的是「到時候再說!」、「現在還很健康、不要想些有的沒的!」 這是因國人常把老年跟失能劃上等號,提到老後的家,直接聯想到的就是做扶手、做斜坡、無障礙,這是大錯特錯的既定概念。

從中年轉到老年,可分為初老、中老及老老三階段。而佔比最長的初老(通常落在65~80歲左右,且有增長的趨勢),如果好好的規劃,可能將會是人生最活躍最精華的一個片段。這個時期的住家,是實現夢想的墊腳石,也是塑型出老後生活的模具。

圖片來源:原點出版

●第一步先思考,住哪裡?跟誰住?

後半輩子的居所,在購屋或裝修之前,首先要確定的是:自己住、還是跟別人住?這問題最好即早決定,以便在空間上儘早規劃、及早適應。

比我們早20年邁向高齡化的日本、大阪門真市醫師會,曾對一千名在地60歲患者做問卷,發現獨居者的生活滿意度為73.5分、超過與人同居者的68.3分,部分獨居者甚至有慢性病或退化症狀。獨居者的滿意度較高,主要原因是「不必配合家人要求、也不會讓家人感到困擾」。

一旦家人之間溝通出現問題,冷戰、鬧彆扭,凝滯的氣氛就會降低生活滿意度。能夠把自己照顧的好好的,不必看人臉色、聽家人碎唸,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因此,在人人注重自主及自由的社會共識之下,一個人住、或者與伴侶或同齡親友同住,這種一到二人的居住型式,很可能會是將來的趨勢。

以下整理出後半輩子的家,居住人數與坪數的適當配置:

◎兩人同住:

主要分為伴侶、同齡親友或兒女。伴侶選擇兩房一廳,可作為偶爾分房睡的彈性調配。同齡親友或兒女,在隱私上或空間領域上僅公共空間重疊,則建議選擇2+1房,在空間上能更自由運用。

◎三人以上同住:

只要牽涉到世代關係,例如有媳婦或女婿,則空間規劃盡量朝向兩個家庭的思考模式去想。例如,三房兩廳的家,最好規劃出一大一小的廚房,最大的房間中甚至可規劃小客廳。或者一棟三層樓透天,一樓有老人家的客廳,讓大小家庭都有喘息的空間、二樓也要有兒女自己家庭的客廳,讓直系姻親有自己的小空間。除非感情好到不得了、也很有默契,否則,二世代或三世代的家庭,若一定要住得近,還是建議分層、分戶為佳,寧可住隔壁或附近,也不要住一起。

圖片來源:原點出版

成員及空間需求確認後,再規畫後半輩子的家,如此一來,這樣的家,不但能守護,也能夠激發與促進居住者對生活的熱情,同時更提供了身心上的舒適感。而這就是我在這本書想探討強調的……如果能夠把老後的家設計到位,那麼,越老越幸福、越老越獨立自主,不會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節錄自:原點出版《後半輩子最想住的家:先做先贏!40歲開始規畫、50歲開心打造,好房子讓你笑著住到老,作者/林黛羚》

推薦閱讀:

已經四十多歲了,還來得及嗎?決定「下半生該做的」三件事

【突圍人生下半場】38歲就辭去人人稱羨的竹科工作,當起了小丑的她,中年轉職活出意想不到的第二人生!

結束北一女教職,退休再出發成為健身教練、講師,她的人生越來越有力!|高年級不打烊 EP135

追蹤【高年級】粉絲專頁,開啟精彩人生下半場!

104高年級】 讓價值再發光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已成為必然的趨勢,面臨退休或已經退休的工作者,104 人力銀行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104高年級》就是以「發揮健康長者的價值」為使命,孕育誕生的服務。
我們打造一個園地,讓高年級們以自身的興趣、生活經驗、工作專業,轉化為課程、活動與一對一諮詢服務。讓中高齡的朋友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的同時,也可以獲取一份收入。

★ 你也想在退休後,發揮長才增加收入嗎?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