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行李」常見10大錯誤,別壞了出國旅行出差好心情

天下雜誌
2023.10.02
1660次觀看

打包行李不僅是大工程,更擔心犯下錯誤,萬一到了機場或國外才發現忘東忘西、準備不充分,可能會毀了出國旅行或出差的心情。隨身行李液體限多少容量?行李空間怎麼有效利用?10個打包行李常見錯誤,避免犯錯讓旅行變的不開心。

編譯/黃維德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打包行李有如一門藝術,而精通任何技能,也都需要大量的練習和嘗試,更別提還得犯下許多錯誤了。小心幾個常見的錯誤,可能會讓你的旅行不開心。

接下來就是打包行李常見的錯誤,以及該如何修正它們:

忘記隨身行李液體規範

到達檢查點之後,才發現你裝了一整罐容量超過限制的香水,實在非常讓人喪氣。從安檢點被丟棄的那些髮膠、香水和洗面乳來看,這種事確實很常發生。在前往機場之前,記得再次檢查,確定你隨身攜帶的液體總計少於100毫升,而且可以裝得進規定大小的塑膠袋;或是將它們放進托運行李。

忘記隨身行李液體規範

沒有好好包裝液體容器

飛機起降之時,高度和氣壓會快速變化。壓力變動會讓瓶罐裡的空氣擴張和收縮,也可能會把行李搞得一團糟。別讓外漏的洗髮精搞砸你的假期;預先做好準備,確定隨身和托運行李中的液體容器,全都有放進密封袋、用塑膠袋包好,或是與衣物分開打包。

打包太多東西

做足準備當然是好事,但不代表你得在露營時帶件長禮服。你沒有必要為所有的情況做準備;想避免打包太多東西,可以預先計畫好穿搭,並嚴守基本配色,讓所有的衣物都可以相互搭配。

儘可能依循3件上衣配1件下身服裝這樣的原則;在一次旅行中多穿幾次基本款(牛仔褲、毛衣、短褲等),也不會有人注意到的。還有,思考一下哪些衣物可以層次穿搭,例如背心、長袖襯衫等,讓你更能適應天氣變化。

打包的行李太大或太重

如果你打算只帶隨身行李,記得注意航空公司的隨身行李大小限制。行李放不進座位上方的行李櫃,對你和空服人員來說都很麻煩,亦有可能拖慢登機隊伍。

有些航空公司會容許太大的行李,有些則會在登機門要求你托運。

同樣地,因為超重,得在托運櫃台打開行李箱、忙亂地搬移你的東西,讓人非常不自在。前往機場之前,記得先確定行李沒有超重,替自己省掉麻煩。

打包的行李太大或太重

沒有查天氣

10度以下,你卻只能穿背心,必定會毀了假期。雖然我們全都做過這類事情,例如在需要長褲時帶了短褲、需要T恤卻帶了毛衣等,但解決此事其實不難,

只要在打包時記得查一下天氣即可。不管你去哪裡,大多數的天氣應用程式,都可以讓你輕鬆查到天氣預報。

話雖如此,多帶一件毛衣或薄外套(就算你是要去海灘),或是多帶一件背心裙或短褲(就算你是要去比較冷的地方),也絕非壞事。不想在渡假時把預算花在購物中心買急用的短褲,記得先查天氣。

沒有有效利用行李箱空間

衣服捲起來,是種有效利用行李箱空間的好方法。

從長的那個方向捲起衣服,像捲睡袋一樣,愈緊愈好。將牛仔褲、毛衣等比較重的衣服放在下方靠輪子的地方,增加行李的平衡度。

如果是商務旅行或是要參加婚禮,不想捲比較高級的衣服,也可以在衣服之間放上洗衣店給的塑膠袋(或薄紙巾),以免衣物出現皺摺。

還有,你可以考慮將高級的衣服連衣架一起打包,一到達目的地就把它們掛起來。如果不喜歡打包,可以考慮買幾個真空壓縮袋;它讓你可以抽出多餘的空氣,以節省空間。但別忘記,壓縮袋雖然可以節省空間,但不會減輕行李重量。

沒有有效利用行李箱空間

打包鞋子的方法不正確

保護衣物不被鞋子弄髒的最好方法,就是使用鞋袋。如果手邊沒有鞋袋,你也可以讓鞋底背朝衣物。由於鞋子算是比較重的物品,記得將它們放在靠輪子的位置。

還有,鞋子比較重,所以別帶太多雙鞋。選擇適合多種場合的鞋子;球鞋、休閒鞋和一雙正式的鞋子,應該就能應付大多數的旅行。

忘記帶泳裝

旅行時帶套泳裝永遠不是壞事。你很有可能會意外發現泳池、按摩浴缸、溫泉,或是突然決定要去海灘;如果你沒有泳裝,就只能放棄。在行李箱裡裝件泳裝,通常不會太難。

沒帶小包包

購物袋又小又輕,可以輕鬆放進行李箱的口袋,而且用途非常多。你可以在逛景點時用它裝水瓶、防曬油和紀念品,把它當成臨時沙灘包,或是用來裝上飛機之後想吃的零食。旅行結束之時,也可以用裝髒衣服,到家之後立刻就能把髒衣服丟進洗衣機。

出國旅遊忘記帶小包包

等到最後一刻才打包

避免犯下打包錯誤,需要一點點預先計畫;正因為如此,最後一刻才打包,常會讓你明明塞滿了行李箱,卻又好像沒帶什麼。

提早至少一天開始打包,給自己一點時間,思考你會從事那些活動、需要哪些衣服和鞋子。這讓你有時間重新思考服裝或查天氣,也不必擔心得在趕往機場前、急忙地再塞一樣東西進行李。

(原文標題:別讓出國不開心,打包行李10大錯誤


推薦閱讀:

加入粉專,每天收看職場力最新文章

精選財經、國際、管理、教育、經濟學人、評論、時尚;互動圖表、影音等多媒體報導,深入解讀世界脈動,掌握前瞻觀念。以溫和、理性的態度,積極、正向的角度,為台灣及全球華人社會,提出一束客觀、冷靜、可信賴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