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科技加速技能斷層!3種「非正規」的影子學習術,反而讓你超前進化

商周出版
2025.05.24
2189次觀看

專家指出,科技風暴正在打亂我們「習慣」的學習管道,尤其是讓專家與新人的連結越來越薄弱,這種情況下會更難精進技能發展嗎?作者從住院醫師的實際案例觀察發現,有3種「影子學習術」作法,可以在不利技能發展的環境下,偷偷磨練技能,並學得又快又好。本文節錄自《技能密碼》。

文/麥特.比恩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非正規的3種「影子學習術」

1. 提早專精

第一種做法我稱為提早專精(premature specialization),這是什麼意思?像貝絲這類住院醫師,比「正常進度」更早專攻某個領域,甚至犧牲自己的基礎訓練。他們還沒當住院醫師時,就已經在醫學生時期磨練技能,有人會蹺掉有機化學課,跑去機器人實驗室;有人會「犧牲」各科輪調的機會,跟隨機器人外科手術醫師,實際參與相關研究項目。他們無所不用其極,總是能逮到機會巴著機器人手術專家不放。在醫學院教授和管理人員看來,這樣做有點過度專精,畢竟醫學院的宗旨是為了培養全方位的醫師,應付各種醫療情境。但是說來諷刺,當我問起這件事時,每個人都坦承擔任住院醫師後,如果有提早專精,表現會特別好,根本沒有人會多說什麼。這些人特別擅長處理複雜的工作,沒有人會怪他們走偏門。

舉例來說,有位住院醫師已經進入第2年,早在醫學院時期就幫忙成立機器人外科研究實驗室,主治醫師談起她時表示:「我看得出來她非常優秀,超越大多數總醫師(也就是待到第6年的住院醫師),但是她確實花很多時間,大概1到2年左右,待在(某醫院)機器人實驗室做研究,說穿了,就是有點『作弊』,你懂的。」但是如果技術夠好,沒人會多說什麼。

2. 數位排練

第2種做法我稱為數位排練(digital rehearsal),簡單來說就是這兩句話的對比:「看過電影,不代表你能當演員。」「那段影片只有1小時,我卻反覆看了200遍。」第一句是美國某家頂尖教學醫院泌尿科主任說的,第二句則是同一家醫院的住院醫師說的。主任的話代表著傳統觀念:每個人都知道,學習手術一定要動手操作,所謂的「看一遍,做一遍,教一遍。」

研究論文也強調「停留時間」(待在手術室的分鐘數),認為這就是磨練外科技術的關鍵。

親手握著手術刀,直接在病人身上動手術,才算是正統訓練。唯有在手術室,才能接受資深外科醫師的指導,學會怎麼做抉擇、怎麼保持冷靜、怎麼領導手術團隊……這些都要在手術室裡學習。正是因為這種文化,外科把手術室裡的學習看得很重要,無論是模擬訓練或看影片,都是過於「薄弱」的學習。要是太依賴這些,就是搞錯重點,不是膽小鬼,就是書呆子。

外科醫師就是要離開螢幕,穿上手術服,血濺到手上才可以。

但那位住院醫師的想法完全不同,她站在進步與技能這一邊,就像其他影子學習者,花費大量時間研究YouTube的手術影片,當作手術室學習的補充教材。一開始只是先熟悉手術內容,例如現在看的是什麼?哪一個手術步驟?接下來會開始評估影片的品質,例如這場手術做得怎樣?太粗糙嗎?還是很完美?為什麼?用了什麼技術?這些技術有效嗎?他們經常記下自己的觀察,有些人甚至學習新軟體,直接在影片上加註。久而久之,他們會有自己的影片資料庫,趁進入手術室前「臨陣磨刀」。

比方說,今天要做吻合術(攝護腺切除術中最精細、最困難的環節,要把尿道和膀胱縫合),手術前10分鐘,他們會挑一則自己最愛的示範影片,以0.5倍慢速重播。他們不是每次都看YouTube,有時也會用訓練室的機器人模擬器,但是這種模擬器很陽春,畫面又抽象,比如要抓住一個虛擬的圈圈,沿著虛擬的繩索移動,還不能碰到繩子,根本就像電玩,和真實的手術相差甚遠,但他們還是拚命玩到高分,甚至跟自己比賽。但問題來了,把時間花在這些事,動輒數百個小時,一些資深專家並不買單,一來覺得不妥,二來不相信有效,更重要的是住院醫師還有可能忽略其他職責和人際關係,例如講座缺席、不參加夜間查房。

他們和同期住院醫師相處的時間變少,與導師的交流也跟著減少。結果當專家考慮將來要提拔誰時,這些人稍有不慎就可能會在職涯翻車。

3. 野放式練功

第3種方法我稱為野放式練功(undersupervised struggle)。記得第2章提過「過度保護」嗎?挑戰的大敵?除非你主動改變現狀,否則機器人的手術教學就會是令你心累的惡夢。許多住院醫師表示,這就像汽車駕訓班:方向盤是握在住院醫師手上,但是主刀醫師只要點一下觸控螢幕,隨時可以把車停下來,更何況手術室裡每個人都能看見放大10倍的影像,一起觀看住院醫師的每個動作,主刀醫師也會不停地下「指導棋」,反覆打斷動作。過不了多久,下場就會像克莉絲汀一樣,在眾目睽睽之下接二連三被打斷、指正和反問,最後甚至失去操控權。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磨練自己的技能,一些住院醫師自己想辦法,盡量選擇野放式練功。

有些人調到層級較低的醫院,因為那裡的資深外科醫師本來就不太操作機器人;但是也有人留在原來的醫院,轉調到剛剛引進機器人的科室。這些主治醫師操作機器人的經驗不夠多,比較願意讓住院醫師操刀,說實話他們也不太明白,怎樣才算是「高手」。只要住院醫師表現不錯,主治醫師就不會過問太多,甚至會直接離開手術室,讓住院醫師獨自操刀。還有一種方法就是住院醫師會追隨「明星級」外科醫師,因為這些名醫有許多手術要開,只會親自完成最困難的環節,其餘則會交給住院醫師搞定。沒錯,主刀醫師不會待在手術室。

你看出門路了嗎?有兩大關鍵:第一,住院醫師要挑戰自己的極限,全神貫注,在控制台忙出一身汗;第二,主刀醫師在一旁待命,住院醫師隨時可求助。有個住院醫師分享他追隨名醫的經驗:「我們非常謹慎,不會亂來。每當遇到卡關,主任會進來指導,或是可以呼叫較資深的住院醫師,他們也會幫忙。」如果你聽了還沒有嚇到,我就來為你解釋:主治醫師不在場,住院醫師是不能私自動刀的,雖然並不違法,但美國外科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強烈反對,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明文禁止。

這些住院醫師卻為了磨練技術,冒著被懲戒的風險,甚至讓病患承擔風險。所以,這絕對不是醫師會推薦的標準做法。

用「旁門左道」學會新技能

這3種影子學習法,完美守住挑戰、複雜性與連結,讓這些資歷尚淺的住院醫師也能練出驚人本事。

提早專精的好處,就是比別人早一點接觸機器人手術,一步步擴大參與範圍,慢慢挑戰更完整的流程。複雜性有了,挑戰也有了,因為接觸手術的實務操作,哪怕只是在實驗室當助手,對小小的醫學生來說,已經是能力的極限。連結也有了,因為這種「作弊」方式不是你想就能做,要有資深的主治醫師帶領,你也要有能力幫上忙,建立彼此的信任、尊重與默契。

再來是數位排練,絕對和適度的複雜性有關。這些住院醫師反覆吸收數位資源,對機器人及相關手術瞭若指掌,看過各種操作手法,重播上百遍。等到真的進入手術室,已經有足夠的能力消化實務細節,基本動作也會更流暢。有趣的是,這些螢幕前的努力還會帶來適度的連結:因為「事前準備」做足了,進入手術室後,就能和專家順利搭上線,例如詢問一些「聰明的問題」,甚至提出建議。這又會進一步帶來挑戰。資深外科醫師看到這情況,就會立刻安排幾個高難度任務,對新人的實力也會更認可。即使頂尖外科醫師不想放手,影子學習者也會主動爭取。還記得嗎?他們在操作台忙出一身汗,那是因為事先和專家說好:「讓我自己先摸索,除非要出大事,你再來幫我一把。」先說好遊戲規則,新手就可以挑戰極限,專家也會適時幫一把,這樣的複雜性恰到好處。就這樣,他們的學習之路,完美符合適度挑戰的每一個條件。

這些新人違規學習,不隨便張揚,結果挑戰、複雜性、連結都足夠,所有技能密碼也沒少。而且成果顯著,遙遙領先同儕,還搶到很多練功的機會。

這就像「有錢人會越有錢」,只要你一入門就比其他新人更熟練,就可以得到更多機會,把技能磨練得越精,再解鎖更多機會,而你的同事只能在旁邊乾瞪眼。

但是話說回來,這些招數多少有一點踩線,不可能取代傳統的訓練模式。正因為這樣,該有的挑戰、複雜性和連結也稱不上完美。進行影子學習的住院醫師們,全靠自己摸索、自己嘗試。試想,如果他們能打開心扉,和專家或同儕交流這些做法,是否能建立更多的信任、尊重和關懷?專家能否提供更精準的引導,幫他們找到下一個複雜任務?專家能否提供更適合的協助,讓他們邁向更高階的挑戰?答案是現狀還不夠理想,有進步的空間。

我們團隊經過3年半的觀察,發現影子學習的現象隨處可見,特別是倉儲業的基層人員,只不過形式非常不同。還記得伊內絲嗎?大多數工人只會埋頭苦幹,因此她是少數,這些人分散在各個組織,即使公司拚命簡化流程,他們仍會用「旁門左道」學會新技能。

基本上,他們的方法差不多:在日常工作中,總會有一些小問題反覆發生,說大不大,但這些人看了就會心煩意亂,或者出於好奇心動手解決,而且並未詢問主管的意見。事實上,他們的解決方法大多違反標準作業流程,但是因為這些問題反覆出現,所以有機會不斷嘗試和調整,說穿了,就是在磨練技能。你已經知道伊內絲這個介面設計界的潛力股,不只是解決眼前的問題,還展現「工作敏感度」。就像《星際大戰》(Star Wars)裡的絕地武士,對地球原力特別敏感,而這些人對工作有一種特別的直覺,專門解決特定的問題,例如伊內絲就是對科技有感。

節錄自:商周出版《技能密碼:MIT博士教你從似懂非懂到穩定輸出,把專業變事業的職能升級攻略》/麥特.比恩 著

節錄自:商周出版《技能密碼:MIT博士教你從似懂非懂到穩定輸出,把專業變事業的職能升級攻略》/麥特.比恩 著


推薦閱讀:

【快訊】2025職涯博覽會擴大舉辦!與200家企業人資面對面,免費報名>>

Y25品牌日_職涯博覽會

商周出版以準確掌握社會脈動、敏銳嗅察市場變化,每年出版超過兩百本以上的新書,並創造出市場的重量級話題書。秉持持續出版拓展眼光、智識及品味的選書原則,期待以更開闊的精神,打開廿一世紀的新閱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