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居服員以亮眼薪資吸引年輕工作者前仆後繼,但實際上該領域須面對的挑戰卻令人堪憂,究竟居家服務高薪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是什麼原因讓這些充滿潛力的青年選擇離開,長照行業又該如何變革以留住這股新生力量?
文/周妤靜 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長照機構出現愈來愈多年輕面孔,這批生力軍對長期照顧有什麼樣的理想與抱負?他們能帶給我們更專業的照顧嗎?
「恭賀居服員月薪10萬」,長照業者以吸睛標題登出徵人廣告,附上自家居家照顧服務員1月份薪資條,有人月薪超過10萬台幣,6萬元以上亦不在少數。看來薪資亮眼,照顧工作不再乏人問津。
自長照2.0啟動以來,長照人力已成長近4倍,超過10萬人。值得關注的是,35歲以下,到府照顧長輩的居服員也成長兩倍,佔全體的15%,連年輕人都入行了。
「以前長照1.0的年代不可能有年輕人要做這個工作,」一粒麥子基金會新北服務中心主任劉靜芳表示,長照曾被視為「外勞的工作」,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不高。
如今,上萬名長照科系畢業的學院派年輕人投入長照,他們真能實現所學,月入10萬元?居家服務品質,會變得更好嗎?
現實其實很骨感。
今年27歲的陳佩雯(化名)講起長照頭頭是道,她表示,長照融合護理和社工的知識,既要了解翻身拍背和移位的技巧,還要察覺家屬的精神狀況,照顧壓力過大、照顧不當都得通報。
陳佩雯是「學院派」出身的長照人力,於長庚科技大學高齡暨健康照護管理系畢業後,又報考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因為「長照是很重要的知識,每個家庭都有機會遇到。」
像陳佩雯一樣,抱持著長照的專業理想:長照是以失能者為中心、讓失能者恢復自理能力。但進到現場,不被視為專業,時常被無力感淹沒。陳佩雯在擔任半年的居服員、一年的居服督導後,還是離職了。
「我是來提供專業協助的,結果民眾想要的是幫傭,」陳佩雯說。
長照使用者的觀念沒有改變。以單次服務的自負額不超過50元的代購、備餐和家務協助為例,民眾常常無限索求。一次代購服務,長輩要求她跑四個地點,要排隊買小火鍋,還要到賣場買衛生紙,「他看我太年輕,一拒絕就說為什麼別的居服員可以。」
理想中,居服員的角色是協助輕度失能的長輩維持生活自理能力,在兼顧安全的情況下陪同長輩購物、打掃環境,以延緩退化,但「現實是民眾付錢請你,就是要你幫我做。」
不僅民眾不了解生活訓練的重要性,居服機構也不支持,因為太花時間。居服機構考量成本,限定每項服務的時間,若居服員要帶著長輩煮飯,很可能得花兩倍以上的時間。
「就跟帶小朋友煮飯一樣,他可能把廚房用得更亂,還要善後,」陳佩雯解釋,但居服員一個案子接一個案子,根本不可能有時間。
▲長照機構鑫淼天使居聘僱的照服員多為30歲以下,這群年輕人在白色情人節當天和長輩一起製作巧克力。(攝/莊凱程,由天下雜誌授權轉載)
更讓陳佩雯受挫的是,家屬不輕易接受她的照顧意見。陳佩雯為插鼻胃管的臥床長輩灌食時,食物無法順利流入鼻胃管,她判斷要由護理師換管,家屬卻不斷要求她使用加壓針筒,強行灌入。
「他說外籍看護都是這樣做的,」陳佩雯並不認同,因為灌食速度過快,可能導致胃內食物逆流,進而吸入氣管,引發肺炎。然而她只是照服員,不是護理師,屢屢受到家屬質疑。
懷抱專業理想的人,很可能是居家服務過程中最受挫的一群。回想初入職場的心境,陳佩雯忍不住嘆一口氣,「就是太年輕、太有熱忱了。」
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李韶芬解釋,一是文化脈絡看來,照顧和家務多半由親人包辦,長久以來被視為「無酬勞動」,照顧工作的價值本來就被社會低估。
二是長照人力的供給還趕不上需求,「政府思維是趕快先補上人,才要求補上專業,」李韶芬表示,長照系所起碼兩年,但法規只要求90小時的訓練就可擔任照服員,家庭聘請的看護移工甚至遭到排除,沒有受訓的權利,更讓民眾難將家庭內的照顧勞動與專業聯想在一起。
整體而言,長照相關科系畢業的居服員佔比很小,政府在中高齡照服員和看護移工身上投注的訓練資源又太少,導致長照工作難被視為一門專業。
至於,月入10萬元,接案彈性是否為真?
事實上,居服員的高薪是用時間和體力換來的。以時薪換算,一個月工時得超過200個小時、連國定假日都到府服務,才可能月入10萬元。
張詠舜自朝陽科技大學銀髮產業管理系畢業後3年,肩膀厚實不少、變得更有力量,這3年來他都在第一線擔任照顧服務員。和多數畢業生一樣,他先做了居家照顧服務,然而三個月的工作期間,他不曾領過2萬5000元以上的月薪。
「幾乎要天時地利人和,才有辦法賺比較多錢,」張詠舜和機構採取拆帳制而非時薪制,但是能接多少案、從失能者申請的服務收到多少錢,都是不穩定的變數。此外,居服員得單打獨鬥,張詠舜搬不動長輩時,就在腰部繫上移位帶輔助,自立自強。
努力三個月後,他還是放棄了居家服務,轉身投入薪水穩定的住宿型長照機構。機構中有照服員、護理師和社工師一起打團體戰、交換照顧意見,換尿布、沐浴等照顧技巧進步更快,他說,「熟練的技術展現給家屬看,他們才會信任。」
長照工作好不容易吸引年輕人來投入,如何接住他們的熱血,不讓它冷卻?
北護大長照系系主任陳正芬指出,長照工作者需要專業成長和專業認同,她為此倡議,「不要再叫照顧服務員了 ,應該正名為照顧支持員。」
近年長照機構也開始改稱照服員為照服老師,青松健康營運部副理吳雅惠是機構中第一個這樣稱呼的,「因為他們帶長輩活動的樣子,就像老師在帶學生。」照服員在日照中心、住宿型機構帶領長輩進行一連串的生活練習,翻轉照顧對象失能的狀態,也翻轉人們看待照顧工作的眼光。
衛福部正在檢討長照2.0的服務,長照司司長祝健芳指出,「專業的照服員應該花時間在真的需要身體照顧的人身上,而不是幫忙掃地、煮飯。」
為此,明年啟動的長照3.0計劃將照顧人才分級分流,舉凡身體照顧以外的代購、家務與陪伴,居服機構可聘請不具有長照資格的人員提供服務。
年輕人的加入為長照服務帶來活力與專業發展的可能性。然而如何留住人才,關鍵仍在制度與觀念的改革,這條路才能走得長遠、讓願意投入的人能看見未來。
延伸閱讀:
【快訊】2025職涯博覽會擴大舉辦!與200家企業人資面對面,免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