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長

2021.07.07 | 4519次觀看

你是不是聊天只想講自己的事?患上「對話自戀症」小心沒朋友

你注意過自己都怎麼接話嗎?成功的對話就像拋接球,一下子講自己的想法,一下子專心聽對方說什麼。不過一般人在對話的時候,卻常常犯了對話自戀症,只想講自己的經驗,卻忘記傾聽對方的心聲。

這種在對話中都要講到自己的傾向,社會學家查爾斯.戴伯(Charles Derber)稱為「對話自戀症」,指的是很想主導對話,把焦點集中在自己身上,過程常常細微而不自覺。

戴伯寫道,對話自戀症「是美國時下主流心態的具體表現,也就是想成為焦點。不管是跟朋友、家人,還是同事,平常的對話就會有這種現象。現在有許多書籍討論如何傾聽,如何應對滔滔不絕的人,就是對話自戀症在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證明。」

戴伯認為對話分為轉換反應與輔助反應兩類。前者把焦點轉到自己身上,後者輔助對方的話。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轉換反應

瑪麗:我現在超忙的。

提姆:我也是,工作好多。

|輔助反應

瑪麗:我現在超忙的。

提姆:為什麼? 你手上有什麼工作?

再舉一個例子:

|轉換反應

凱倫:我想要買新鞋子。

馬克:我也是,我的鞋子快穿爛了。

|輔助反應

凱倫:我想要買新鞋子。

馬克:是嗎? 妳想買哪種款式?

轉換反應是對話自戀症的一個特徵,這可以幫助你把焦點轉移到自己身上。反觀輔助反應能鼓勵對方繼續說下去,讓對方知道你在傾聽,想知道更多事情。

對話就像拋接球

經常有人用拋接球來比喻對話。理想的對話中,焦點持續在兩人之間轉換,呈現流動狀態,一下子講你自己的想法,一下子專心聽對方說什麼。(如果用跟得上時代的比喻來形容,就是拿著手機在自拍與人物模式轉換,一下子我,一下子對方。)拋接球的比喻,果然很貼切。

玩拋接球的時候,兩個人必須輪流丟球。但換成對話,我們卻常常想辦法不把焦點還給對方。有時還會以退為進,不著痕跡的搶回發言權。根據戴伯的研究舉個例子:

喬許:我昨天晚上去看了那部新片!

丹恩:喔……

喬許:很好看,我真的很喜歡。

丹恩:那很好啊。

喬許:你看過了嗎?

丹恩: 我看了,但不是很喜歡,演得有點假……(開始長篇大論剖析電影)。

丹恩回答得意興闌珊,一直到喬許把焦點放在他身上,問他問題,他才活了過來。丹恩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其實在逼喬許交出對話的主控權。對很多人來說,掌控對話已經成了一種習慣。

對話的焦點落在誰身上,未必容易察覺。我們有時想搶回焦點,但掩飾得很有技巧,可能先講一句順應對方的話,再補上一句話講自己。比方說,有朋友分享最近升職的好消息,我們可能回說:「太好了,恭喜恭喜! 我也要跟我老闆說說看,希望我也能升職。」 這樣的回應並沒有不好,但要記得把焦點轉回對方。

如果一再聚焦在自己身上,兩人的對話就不平衡了。一直發球的結果,對方可能只想躲球,逃之夭夭。

同理心對話

節錄自:天下文化《同理心對話 / 瑟列斯特.赫莉 著 》


推薦閱讀:

加入粉專,每天收看職場力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