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與職場中,從小習慣聽命行事的人,長大後往往難以建立真正的獨立人格。乖巧未必是美德,反抗未必是錯誤。無論是孩子拒絕擁抱的那一刻,還是下屬拒絕錯誤指令的那一刻,都是邁向自主與成熟的重要一步。身為上司或父母,與其培養順從的人,不如學會欣賞那些「有主見」的靈魂──因為,真正的領導,是成就比你更好的人。
文/岸見一郎、圖片/Elevate Digital
編輯整理 /104高年級
在人際關係中,大部分的人都有過自我貶低的經驗。討厭在親子關係中被貶低的人,長大成人之後,反而會希望居於下位。
如前面所說的,只要聽從發號施令者的命令,自己就不需要承擔責任。即使上司的決策是錯誤的,即使目睹上司任何不當行為,也不會多說一句。想說的話、該說的話漸漸地說不出口。從人際關係的角度來看,若要建立真實的關係,就必須做好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的心理準備。
在日本,當該回答問題的人答不出來的時候,會若無其事地說:「無可奉告。」這是因為他們認為「上位者」是可以被原諒的,而提問的記者也允許這樣的做法。
再回到原本的話題,人們認為座位的位置就代表著個人地位的高低,許多人都無法從那樣的上下關係跳脫出來。前面提到了在校門口等待孩子的情境,當母親詢問孩子是否喜歡自己時,孩子明明說不喜歡,她卻對孩子做出「你是喜歡我的」這樣的歸因賦予。
反應因人而異,有些孩子會回答「喜歡」,但是並非每個孩子都會做出相同的回答。如果孩子回答不喜歡,母親就無法接受。孩子如果沉默不語,母親當然就不會知道孩子內心在想什麼。
就算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母親也只能接受孩子已經不像小時候那樣喜歡自己。教養孩子的目標各有不同,不論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只要孩子能夠脫離父母獨立自主,那就代表教育是成功的。
當孩子開始脫離自己,父母會感到寂寞或是悲傷,即使如此,那些情緒終究是父母必須靠自己解決的課題,孩子沒辦法幫忙解決。「你那樣說的話,媽媽會覺得很寂寞。」如果母親用這種方式要求孩子說喜歡自己,就等於是要孩子幫忙解決只有她自己才能解決的問題,這麼做是不對的。
孩子不需要接受父母的歸因化。在連恩舉出的例子當中,到學校迎接孩子的母親敞開雙臂,試圖給孩子一個擁抱,然而孩子卻在遠處停下腳步。
見狀的母親問道:「你不喜歡我嗎?」
「嗯。」
母親伸手甩了孩子一個耳光。或許很多人會認為這種反應太過激烈,但在孩子被打的瞬間,他便能夠擺脫父母的歸因化,以忠於自己想法的方式,脫離父母的羽翼成為一個「外人」。換句話說,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隔閡,孩子就能建立起獨立的人格。
在此之前,父母會將孩子歸因化,告訴他們「你是個乖巧、聽話的孩子」或是「你是個溫柔、善良的孩子」。當孩子抗拒父母的歸因化時,父母卻無法接受孩子的叛逆,而情不自禁打了孩子。與此同時,孩子就能擺脫父母的歸因賦予。
如果無法接受父母的歸因化,孩子和父母之間的團結感就會消失,或許就會因此變得孤單,但這是孩子獨立自主並獲得自由的必經過程。
當孩子、孫子或是職場上的年輕人們開始違抗父母、祖父母或上司,也就是不再那麼百依百順,並且開始有自己的意見時,就代表已經脫離了依附狀態,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這是件值得令人開心的事。
職場上也會發生相同的情況。一個不管說什麼都不會反對、唯命是從的人,因為從小就不是個獨立自主的個體,所以進到職場之後,也會變得十分依賴上司。下屬總是一味服從,完全不會批判上司,這並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環顧四周,如果你的身邊全是些唯命是從的人,那就反映了身為上司的你會把個人理想強加給下屬,要求他們遵照你的理想做事,也意味著你的身邊沒有半個真正有能力的下屬。
上司當然希望下屬能夠順從,最好所有事情都能夠遵從自己的指示。但是如果下屬不反對上司,總是百依百順的話,反而更需要多加注意。有時候,下屬不按上司的心意做事反而是件好事,為什麼呢?
當上司對下屬做出「遵從上級指示且能力極佳」的歸因賦予時,聽到這番誇讚字眼,有些人當然會感到非常開心,但也有些人可能反而倍感壓力,認為自己明明沒有能力,上司卻用反諷的方式對自己做出「有能力」的歸因化。於是,下屬表現出乖乖聽從指示的模樣,藉此討上司的喜愛。
然而,真正有能力的下屬未必次次都會遵從上司指示。不遵從上司可能是為了證明自己真正的實力,也可能是因為上司的指示有錯,所以選擇不遵從。有些上司並不樂見下屬有能力,或許是因為這樣一來就會暴露自己的無能。
不要成為唯命是從的人。在上司眼中,並非次次唯命是從、總是非常有主見的下屬或許有點難搞,但是上司的工作本來就是給予正確的指導,讓下屬超越自己。
節錄自:方言文化 《岸見一郎的人際自在學 》,作者:岸見一郎,譯者:羅淑慧
關於【第二人生】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