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是老查(李全興)、圖片/Pixabay
文章整理/104高年級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似乎並不適用於百歲人生時代的中年期。走到人生中期的你我,或多或少都會感受到生命節奏上的改變,無論是事業上的瓶頸、家庭的多重責任,或是內心對自我價值的質疑與迷惘,都可能在這個階段浮現,影響生活品質與心理狀態。韓國精神科醫師韓星姬的著作《給我40歲的女兒》,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透過她自身的人生經驗與專業背景,以類似書信的形式對她的女兒娓娓道來,給予誠摯而真實的指引。
韓星姬醫師本身的生涯就歷經精彩的轉折與挑戰。她在少年時期夢想成為一位大提琴演奏家,但因家庭因素而未能如願。27歲時成為韓國國立精神健康中心的精神科醫師,之後則勇敢地在50歲離開穩定的組織獨立開業經營診所,60歲更進一步赴美攻讀精神分析學位,並取得紐約精神分析師與國際精神分析師資格,曾任UCLA客座教授等要職。她的人生充分體現了「人生沒有來不及」的精神,正如她在書中所言:「不必羨慕別人的成功,也無須自我懷疑,想去做,就勇敢去試。」
好課推薦:【人生轉型工作坊2.0】好評加開,名額有限,立即報名。
中年,對許多人來說,是職場和家庭壓力交織的時期。可能會感受到被這些角色牢牢束縛,讓人感到生活變得無趣、厭倦,但重要的是不要讓自己陷入這種思維。換個角度思考,這些經歷同時也鍛煉了我們,讓我們在壓力中變得更堅韌。
《給我40歲的女兒》深入探討了許多中年人經常面臨的現實困境。韓星姬指出:「中年階段,不免因為在工作上的職責與家庭中的角色,覺得自己的人生被偷走了。」但她鼓勵讀者從另一角度重新看待這些壓力:「這些經歷其實也讓我們更堅強,生命的每一種滋味都是難能可貴的體驗。」
也因為身上承擔家庭與工作的雙重責任,中年世代不免陷入過度追求安全感和穩定的思維陷阱中,「若過度追求財務的累積,生命能量將會被耗盡。」她認為中年生活真正需要的是辨識並珍惜生活中的小確幸,而非不斷追逐那些短暫的滿足與無窮盡的願望。
另外,你我不免帶著過去的創傷與遺憾來到中年,這些經驗可能會成為內心的障礙,使我們陷入「如果當時怎麼樣就好了」的悔恨中。韓星姬提醒,不要把過去的傷口當作逃避人生問題的藉口,而是要將它轉化為向前的力量。她分享:「傷口固然疼痛,但也可以成為促使我們進步的契機。」
在作者多年來輔導眾多前來求助者的經驗中,老年人在60歲時最後悔的事:沒有在年輕時挑戰自己,活出自己想活的樣子。他引用1979年進行的「逆時針」實驗:讓一群老人置身於週遭事物與衣著打扮刻意佈置成20年前的環境一段時間,發現老人們的舉止動作與健康度都變年輕了,意味著心理上的心態切換,會影響實際生理上的表現—覺得自己老了,就會呈現老態。覺得自己不老,身心都會更年輕。
韓星姬醫師以自己少年時原本想成為音樂家未果,但在精神醫學領域有所成就的經驗為例:人生的備案不一定就比第一選擇遜色,但面對挫折時的態度會決定了自己的獲得。在自己60歲的此時看,40歲的女兒還很年輕呢,沒有活到最後,不會知道人生是什麼樣子,不要輕易斷言。人生的選擇無論如何都會有遺憾,但重點不在於選擇了什麼,而在於我們如何接受選擇後的結果。
她借用了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的例子,提到村上春樹在37歲離開日本,前往歐洲長住數年寫作長篇小說的經驗,形容自己「聽到了遠方的鼓聲召喚」,從而勇敢跨出熟悉的環境,尋找生命的新可能。中年可以是穩定軌道的轉折點,無論是因為對停滯的不安或是被心中潛在成長能量的召喚,不要用逃避自己來應付,而是做出取捨,刪掉對自己人生沒有意義的事物,接受心中鼓聲的召喚。當時間到了,該開始為自己而活。
韓星姬醫師也不忘給予身為父母的中年朋友寶貴的建議:「不要將過去未實現的期望轉化為對子女的高壓態度。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的,當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就不會畏懼他人的目光。」
她強調,父母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與支持,而非硬是為他們做決定。應該讓子女積累自己做決定和行動的經驗。這不僅有助於子女學會獨立思考,還能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這種方式,子女能在一個充滿愛與理解的環境中成長,這將有助於他們建立自信和自尊。
書中提到,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應該建立在美好回憶而非嘮叨上。這意味著與子女共享愉快時光,而不是不斷指責或批評。韓星姬醫師指出,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情緒控制能力與溝通能力的培養遠比學業成績更為重要。父母應該教導子女如何表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並且學會有效地與他人溝通。這些技能將成為子女未來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基石。
最後,韓星姬鼓勵父母享受教養子女的過程,放下成為「完美父母」的壓力。「不要擔心人生是一場「魷魚遊戲」(一次失誤就完了)」她建議父母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能力創造自己的優勢,並且享受與子女一起成長的過程。這不僅可以減少父母的壓力,也能提高整個家庭的幸福感。
許多中年人習慣將自己逼到極限,不敢放鬆,害怕休息會影響效率。然而,韓星姬提醒:「好好休息,才能擁有更高的生活品質。」她指出,過度的完美主義或「好人情結」,會讓人難以拒絕別人的請求,最終導致過載與倦怠。當生活進入麻木的「自動駕駛模式」,我們就會失去對人生的熱情。因此,她強調適度休息的重要性,讓自己回到「真實感受」的狀態,而不是單純地扮演別人期待的角色。
韓星姬醫師建議女兒(讀者)要找到「想為自己做的事」--就算會被批評也不能讓步的事。設法先照顧好自己,因為若自己不幸福快樂,又如何讓他人幸福快樂?自己的幸福永遠應該是第一順位。
此外,書中也提到了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不要一味地盲目忍耐,要學會適度地表達憤怒。」作者指出,壓抑怒氣只會累積更多的委屈與鬱悶,進而造成心理的過載與爆發。因此,要學習智慧的發怒,避免以被動、迂迴或情緒勒索的方式來發洩。
為了做到自我覺察,生活中的「me time」,也就是刻意獨處的時光非常重要。「獨處時刻,用於傾聽自己的內心,才能更了解自己,維持心靈的平靜。」這對於處於繁忙生活中的中年女性尤其重要,適度的不安可以激發行動,但過度的不安卻可能使人陷入停滯。作者建議讀者透過記錄「煩惱日記」,清晰地找出不安的源頭,將擔憂區分為可解決與不可控制的部分,從而更有效地處理與面對。
《給我40歲的女兒》是一本啟發中年讀者重新認識自己的智慧之書。書中充滿人性化的溫暖,真誠地提醒每位中年朋友都有權利追尋自我的幸福與滿足,並且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意義與價值。四十歲未必不惑,卻是另一個探索的開始。在這個百歲人生的時代,中年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聆聽內心的鼓聲,勇敢邁向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更多【老查的中年級觀察】: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