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級

2025.06.02 | 9277次觀看

父母不是被拋棄,而是要學會放手——給即將離巢孩子的愛與準備 

當孩子即將展翅高飛,是被拋棄的痛,還是放手的成全? 
《不能沒有父母》深刻揭示親子分離的心理歷程,指出獨立並非孩子單方面的課題,而是父母與孩子共同的修煉。本書鼓勵父母正視自己內在的不安與傷痕,療癒「被需要」的依賴感,學習從愛中放手,才能真正支持孩子成為成熟、自主的個體。唯有當父母勇敢面對失落、信任孩子選擇,分離才不會是斷裂,而是更長遠親密關係的開始。

文/珊卓拉.康拉德 、圖片/Lina Kivaka

編輯整理 /104高年級

感覺被拋棄還是主動放手?為孩子將要離家開始獨立做好準備 

獨立永遠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課題。因為從孩子的童年開始,父母就在為孩子日後的獨立付出心力:孩子邁向自主的每一步,都需要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每次孩子遇到阻礙,父母細微貼心的支持會讓他更有信心,變得更加獨立。此外,父母能夠與孩子明確地溝通和設立界線,對這段過程會格外有助益。 

當父母無法讓孩子踏出家門接觸外在世界,孩子就必須花更多的心力來完成獨立的步驟。這往往會造成分離的過程無法推進或是過於激烈,並伴隨著親子雙方的羞愧感和歉疚感:父母擔憂自己沒有盡到職責,孩子因為依賴父母而感到丟臉。這些不舒服的感受常常被壓抑,沒有查明問題就合理化這一切,而不是捫心自問:誰綁住了誰?為什麼會這樣?結果,父母與孩子在不知不覺中誰也離不開誰。 

分離的過程不是單行道,它對子女和父母來說都是成長的挑戰:孩子一定要獨立,父母也必須放手。放手不代表對孩子的離家告別無動於衷或是把他們趕出家門,父母要能認清自己的不捨和難過,不要造成孩子的愧疚。 

但是,如果分離可能會讓自己痛不欲生,又該如何放手呢?如果自己害怕孤獨、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呢?如果孩子在獨立的過程中討厭甚至不再愛父母了?如果父母覺得自己無法擺脫這種極度不舒服的感覺,他們很有可能已經陷入了孩子的角色裡,他們的內在小孩正拚命抵抗「被拋棄」。從前小時候的恐懼、絕望、憤怒、失望和渴望再度湧上心頭,他們如同孩子般的自我出於恐懼而盲目地做出反應,在最糟的情況下,子女心須面對來自父母的需求,例如:「請不要離開我,我需要你!」 

為了避免陷入這種混亂情況,並且能夠盡可能接納成長中孩子的獨立過程,父母也需要認清自己內在的受傷小孩,並療癒從前的舊傷口。這樣,父母能重返他們成熟大人的一面,有能力安撫自己,甚至對孩子自然變得自主的過程感到開心。如果父母無法冷靜面對孩子轉變帶來的不安情緒,就應該要向他人求助,而非一昧不合理地期望孩子,讓他們感到歉疚,或是顛倒了親子的角色。 

父母因為孩子離家而悲傷,感到崩潰陷入憂鬱,亦或他們擔心孩子或者想控制孩子,還是他們不同意孩子的某些決定,或是威脅孩子,如果他們不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就斷絕關係,各種情況都不盡相同。 

某些時候,父母應該放棄期盼孩子成為自己所想像的模樣。與其用固定的思維和框架,父母可以關注和帶著好奇心去靠近孩子,了解他們真實的模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用耐心和尊重陪伴孩子的成年旅程。 

孩子離家對父母來說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能藉此提升彼此的長久關係。在這個重要的時期,父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覺察自己的感受而不把孩子捲入其中。他們也能以身作則,積極地面對改變,不逃避面對生命的意義與存在性問題,並且有意識地回應並從中進步。 

越是刻意為孩子離家做準備,父母和子女會感到越輕鬆。想一想,母親因為孩子適應幼稚園而傷心不已,孩子反而要承受她的分離痛苦並緊緊黏著她不放;或是女兒開始有了性生活,父親無法接受或是禁止她,讓女兒對性行為感到羞恥和不安。 

我想要強調,孩子在獨立過程中需要父母大力配合:父母必須要保持冷靜和信任,即使擔憂自己無法保護孩子免受種種風險和錯誤。一旦孩子不再那麼依賴他們時,父母必須面對自己的重要性日漸減少,以及隨之而來的心痛和失去的恐懼。父母必須接受孩子的人生選擇,即使他們的工作「不好」或是伴侶「不對」。但是,如果父母想幫助孩子並繼續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放手是唯一的選擇。因為如果父母不讓孩子隨著年紀增長適當地支持他獨立並放手,將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並可能阻礙他們的發展。無論是對孩子甚至對整個家庭都是得不償失。 

愛孩子並真心為了孩子好,就應該學會及時放手。正如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洛姆在《愛的藝術》(Die Kunst des Liebens)中所寫:真正的母愛是無條件地愛孩子,同時允許孩子離開與自己的共生關係:「真正的母愛包括關心孩子的成長,這也意味著她(母親)希望孩子能離開她。」佛洛姆強調:「母親不僅要能容忍孩子的離開,甚至要渴望和鼓勵這件事。」 

無論是母親還是父親:愛孩子的父母會鼓勵孩子獨立。 

當然,對父母來說,他們是被拋棄還是主動放手,在感受上有明顯的差異。 

「你們能改變孩子現在的人生嗎?」對於子女已成年的父母,他們無法放手讓孩子獨立,我會一再問他們這個問題。他們仔細且認真評估自己的影響力後,只能給出一個答案:「不能。」父母已陪伴孩子多年,能把他們認為重要的一切給予孩子。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們必須相信自己以前的付出和孩子的生活能力。當然,父母永遠是父母,必要時會無條件地守在孩子身邊。但是基本上父母必須逐漸讓孩子獨立並承擔責任,包括接受孩子做出他們不了解或不贊成的決定,或是孩子的思考和感受與他們不同,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即使完全背離父母的願望。 

克服孩子不再那麼需要自己的哀傷是父母的課題,討好父母不是孩子的任務。 

此外,好好分離不代表失去孩子。相反的,孩子在適當的年齡獨立,證明他在成長過程中被賦予了足夠的自信,能自己做決定,即便其他人不一定認可。正因為父母與子女的連結堅不可摧,遇到衝突也能夠安然過關。 

分離是一段漫長的過程,基本上是一個走向自我的終身旅程,在這方面,父母能給予孩子許多的支持。因此本書不只寫給無法離開父母的子女,也寫給他們的父母。因為也許父母自己未能完全實現獨立,在情感獨立的道路上,仍需要果斷地邁出幾步。不僅是為了自己,也為了他們的孩子。 

節錄自:商周出版《不能沒有父母》,作者:珊卓拉.康拉德,譯者:楊婷湞

關於【第二人生】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