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清界線,不再委屈:為自己設下情緒與生活的護城河 

104高年級
2025.06.30
5276次觀看

在家庭與職場的夾縫中,你是否常感到被壓迫、被誤解?學會「設下界線」,不是自私,而是守護身心健康的起點。從職場母職衝突,到姻親關係的張力,本篇以真實故事出發,帶你學會清楚表達感受與需求,用尊重與溝通劃出時間與情緒的邊界,建立屬於自己的人生節奏與心靈護城河。

文/丘美珍 、圖片/SevenStorm JUHASZIMRUS

編輯整理 /104高年級

在工作、家庭、生活中設定界線,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為心靈建立護城河 

對於雙薪家庭來說,要平衡工作和家庭,是困難的。但是當了父母之後,遲早,必須找出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界線。 

擔任《經理人》月刊總編輯時,是我在職場上深感幸福的時候。老闆充分授權,工作內容很有創意,同事十分有趣。月刊有既定的工作節奏,為了因應每月一日出刊,通常每月二十日到二十六日是最忙碌的時刻,加班是常態,到了進印刷場前一天,通宵工作也很正常。 

二○○五年十二月,我懷著老三,已經到了孕期的最後一個月,家裡有兩歲和四歲的女兒,那時先生在新竹的大學教課,常常在新竹過夜。 

十二月二十五日那天晚上,是雜誌進印刷場前一天,我在編輯台的工作忙碌非常,一個晚上必須看完四十篇稿子到三校,連晚餐都沒有時間吃,跟同事一起趕進度。 

我那時不知道,在家幫忙看顧兩個女兒的家人,也已經疲累到有火氣。兩個女兒想念媽媽,從八點之後打了五通電話到我辦公室,用哭腔問我什麼時候回家。但我的工作一直到晚上十點才結束,趕計程車回程途中,發現自己還沒有吃晚餐,就在巷口的小攤提了一袋米粉湯,小跑步趕回家。 

進門那一刻,就聽到家人飆罵:「你算什麼媽媽?把小孩丟在家裡不回來照顧?你這樣對嗎?」我一聽突然湧上滿腹委屈,當下就哭了,但還是跟家人道歉和道謝,兩個孩子飛撲過來抱我。 

送走家人後,我在廚房一邊吃米粉湯,一邊止不住眼淚,淚水滴落到湯裡,那一夜的晚餐分外苦澀。 

與工作劃出界線 

隔天我就進了產房,生下老三(弟弟)。在醫院那幾天,我重新思考很多事。如今我是三個孩子的母親了,過去我之所以能安心工作,是因為有一個強大的家人團隊,包括公婆大姑大姑丈做為後盾,他們分擔了孩子日常的照顧,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即便我如此熱愛工作,但是,工作的方式,是不是應該調整一下? 

是該劃出一條時間的界線,標定明確的、離開辦公室的時間。 

休完產假回去上班,我跟同事協商,平日我最晚七點離開辦公室,在截稿期,最遲八點得回家,相關稿件確認都以電子郵件加上電話進行。這樣的改變,後來也驗證可行,直到我離職前,都是這樣工作。 

除了跟工作劃定界線,跟家人也需要界線,尤其是姻親。 

因為結婚而在法律上變成一家人,情感的基礎非常薄弱,要彼此理解,互相信任,需要花費的時間超乎想像的長,可能一輩子都做不到。以我來說,因為採訪工作,我從年輕就接觸很多人,自認很擅長觀察人的個性。但即便是這樣的我,真正覺得比較理解夫家一家人,是在結婚第十五年。而對方快言快語,我可以解讀出「他雖然講話很直但是沒有惡意」,是在結婚第二十九年。 

尤其在大家庭,教養不只是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事,家族裡的每一個人基於關心,都有可能毫不猶豫地,對你家的教養提出各種見解。如果剛好身處像我這樣的大家庭之中,每天有十三個人一起吃飯,身為母親的我,在適當的時空劃出界線,非常重要。但身為大家庭的媳婦,我能體會這其中的為難。 

覺得心痛時,不要沉默 

在孩子三歲、五歲、七歲時,我離開職場,因為孩子需要我。回家擔任主婦的日子非常忙碌,但我無論如何不想放棄自己鍾愛的採訪和寫作,所以,一有機會,我就會以特約作者的身分,與媒體或出版社合作。 

在家的日子過了好幾年,孩子轉眼已經成為國高中生,可以獨立作息。那是尋常的一天,我下午安排了採訪,晚上應天下《獨立評論》的邀請,去看電影,準備寫影評。下午去採訪的是出版界前輩何飛鵬,相談甚歡。訪談結束,離晚上的行程還有一點時間,我先回家,交代小孩:「今晚媽媽沒有辦法煮飯,我給你們錢,自己出去買晚餐。」然後我懷抱著好心情,步履輕快地出門去看電影。沒想到電影散場回到家,孩子轉述說:「今天晚上阿公阿嬤家的電視壞了,他們到我們家來看電視,發現我們在吃便利商店的晚餐,就大罵你不負責任,自己跑去看電影,讓小孩吃垃圾食物!」 

我一聽當下就怒了!三個小孩都已經是國高中生了,我去看電影怎麼了?便利商店的食物有什麼不對?為什麼我要因為這種事情被罵?而且是我不在的時候,當著我小孩的面罵我?一秒間,我從順媳變成逆媳。 

憤怒之後是傷心。我離開我那麼喜歡的工作,回家為這個大家庭煮了十年飯,竟然因為一餐沒煮被說不負責任,這個標籤令我好心痛,覺得自己被誤解。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覺得:這樣的公婆好嚴苛啊!但是,我得說,平日他們對我們這個小家庭十分愛護,只要我們有需要,他們就會立刻支援,而且不求回報,真是非常佛心的公婆。 

但這一次,他們真的是越線了。當有人踩到你的腳,如果不喊痛,對方永遠不知道下次不可以這樣。我決定正視自己的情緒,在家族 LINE 群組發聲說明,解釋來龍去脈。 

貼文出去之後,公婆讀過,特地當面跟我道歉。公公特別解釋,他青少年時,曾經有一段時間,他的母親會出去玩到晚上不煮飯,他從學校放學回家,沒有飯吃,家裡也沒有食材,他餓著讀書,餓到睡著。所以,「媽媽出去玩到不煮晚餐」是他的創傷。那一天,他應該是重疊了過去跟現在的時空,才會引爆那麼大的怒火。 

我原來認定,家人一起好好吃一頓晚餐,是人生中的幸福記憶。沒想到,吃不到晚餐竟然是公公少年時的創傷。每個人的記憶像一個黑盒子,有時憤怒是畫了妝的悲傷,尤其對情感內斂的長輩來說,更是如此。家人因為衝突而彼此加深理解,真的是非常珍貴的經驗。 

我慶幸自己標定了家人相處的界線,當對方越線時,也完整表達自己的感受,讓對方可以回應解釋,這是好深刻的學習。 

練習設定界線 

設立界線的重點,在於清楚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同時尊重對方。我自己很喜歡的溝通方式是: 

‧使用「我」的語句:避免指責或批評對方,而是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求。 

‧態度堅定但溫和:表達界線時要堅定,但同時保持溫和的態度。 

‧用三段式的句子,來表達:「當你……我感到……」、「我需要……」、「我希望你可以……」。 

套用到上面我跟公婆的情境,可以是: 

「當你們還不清楚原因,就在孩子面前指責我,我覺得很難過。」 

「我需要你們尊重我。」 

「我希望未來你們對我有任何建議或意見,可以直接跟我說。」 

現在重新看待各種「界線」,充分感覺到其中有微妙的張力。時間的界線顯示了我們的價值觀,是我想要在「何人何事何物」花費心思。空間的界線則是保障了我們的安全感,任何人跨越界線,從公共領域進入私人領域後,會引發我們的恐懼和警戒,讓身心不得安寧。 

身為父母,在時間空間有限的壓力之下,劃定界線可以讓心情更安定,讓生活忙而不亂,這真是非常重要的修練,讓我們一起學習。

節錄自:天下文化 《工作媽媽學會的事》,作者: 丘美珍

關於【第二人生】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高年級不打烊】好友募集中!活動優惠、最新資訊不漏接,點擊圖片現在就加入▼

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已成必然的趨勢,104高年級長期關注「中高齡價值再發光」議題,企圖透過講座、工作坊、開課平台…等手法喚醒邁入中年的工作者,在百歲年代的今天提早為人生的下半場做足準備。探討議題包含中年轉型、斜槓創業、退休準備、人生第二曲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