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朋友:白天是上班族,晚上變身接案設計師、家教老師,甚至還經營副業網店?根據國外最新調查,超過一半的Y世代都正透過「斜槓人生」來補充收入、追求熱情,甚至重新定義自己的職涯方向。這股「多職共生」的趨勢,正在重塑我們對穩定工作的想像。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Academized針對2,500名、現年26-41歲、正是社會中流砥柱的Y世代(Generation Y,出生於1981年至1996年間,又稱千禧世代)進行調查,聚焦於這個世代當中「多職工作」快速成長的現象,並整理出以下數據重點:
不同於過往只投入一份正職工作,Polyworking(中文翻譯:多職工作/多重工作)的出現,不只改變了工作者當前的職場型態,也重新定義了「穩定工作」的概念。其中女性更是這波多職潮流中的核心參與者。
很多人光一份工作就忙得團團轉,為什麼還要身兼多職把時間全塞滿呢?
調查指出,美國工作者選擇Polyworking大多是因為這些理由:
從數據來看,Polyworking背後其實反映出Y世代對工作意義與生活掌控感的追求,不只是「為了多賺一點錢」,更是一種「在不確定經濟環境下,主動尋找彈性、自我發展與長期職涯安全感」的策略。
這世代的工作者不再單靠單一職位來定義自己,而是結合興趣,藉由多元收入、不同職能的累積,打造出更有韌性與自主性的職涯路線。
這些工作者透過Polyworking,平均每年可多額外增加12,689美元(約新台幣40萬元)的收入,表現好的甚至能年賺45,000美元(約新台幣140萬),但如果從事的是較低報酬或非持續穩定性的零工,年收入可能僅有1,200美元(約新台幣3.8萬)。
乍看之下這些額外的收入不低!不過細看調查結果後發現,只有41%的Y世代工作者覺得Polyworking有效幫助他們減輕財務壓力,有34%坦言效果有限,甚至有25%的人即使靠多份工作補強收入,仍難以真正擺脫財務困境和焦慮。
這代表那些為了存下更多錢而選擇Polyworking的工作者,至多在經濟困境中獲得短暫的喘息空間,卻無法真正靠多職翻身。
如同獲得的報酬對每個人的幫助性不一,看似靈活又多元的Polyworking,實際上對許多Y世代工作者而言,也不完全是一種理想的工作模式。
根據調查,有高達42%的受訪者承認,因長時間工時與頻繁轉換工作角色而出現職業倦怠的狀況;有3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並不覺得多職工作有什麼重大缺點;26%的人坦言多重工作的壓力已經影響到他們的私人關係,而19%的人則有感自己的正職表現因此下滑。
這些數據顯示,Polyworking雖然能創造額外收入與職涯多樣性,但扣掉3成如魚得水的工作者,近7成其實都還是落入了「時間分身乏術、生活全面失衡」的陷阱中。
這樣的分歧結果露出一個訊號:Polyworking不是萬靈丹,可能對某些人來說有益,但是否適合自己,仍需審慎評估個人狀況與承受力。
Polyworking能夠在現今快速普及,除了經濟動機與職涯考量外,科技的進步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推手。
根據調查,有35%的Y世代工作者使用數位工具與AI協助他們管理多職的任務,從時間安排、工作流程自動化到收入紀錄,科技不僅降低了多工的管理成本,也大幅提升了執行效率。
這趨勢在科技相關領域尤其明顯,舉凡編寫、開發程式、數位行銷與自媒體經營等,這些領域本身就高度依賴線上作業模式,加上AI與自動化工具的輔助,讓這類斜槓工作者更能以低門檻、高彈性的方式開啟第2、第3個職涯。
雖然這份研究針對的是美國地區的工作者,但放眼台灣,類似現象其實也正悄悄上演,台灣同樣面對工資停滯、生活成本上升、職涯不確定性等挑戰,這些都讓Polyworking成為許多人認真思考的選項,越來越多年輕工作者在下班後轉身經營副業、投入自媒體、接案教學、規劃創業等,試圖開創職涯新路徑。
因此,這份報告結果也值得作為參考,並重新思考我們該如何面對未來職涯型態的轉變?斜槓、多職,究竟是權宜之計,還是下一個長期常態?
延伸閱讀:
在服務業人才流動高的年代,王品集團旗下品牌「石二鍋」以實際行動打造新世代幸福職場!相較於薪資、升遷等傳統吸引力,現代員工更重視工作的體感與生活品質。石二鍋從第一線餐飲人最切身的需求出發,推動「員工休息空間」與「宿舍改造」計畫,攜手IKEA共創真正舒適、實用且溫暖的環境。《104職場力》帶您一探這個由聆聽展開、到落實空間,「不只是工作、更是安心落腳所在」的文化變革。
我最近聽到一段由《中年的選擇》作者/現代長者學院(MEA)創辦人奇普康利訪談《紫牛》作者/行銷大師賽斯高汀的podcast,聊到關於「低潮期」、「第二曲線」、「退休觀念」、「年紀增長的優勢」,聽完特別有感,因為我發現自己過去幾年的轉型歷程,正好也在走這幾個階段(和踩坑)。
全球供應鏈重組與AI應用擴張,推升半導體徵才需求快速攀升,工程、製造、研發等職缺持續擴大缺口。《2025半導體人才報告書》揭示四大人才警訊,解析中小企業如何在人才市場競爭中突圍:包括技術職供需失衡、跨域整合人才興起、雇主品牌吸引力不足,以及穩定任職與職能適配的重要性。本文提供半導體招募趨勢與策略建議,協助企業提升招募成功率、強化職缺吸引力與留才力。
外籍人士如受聘來臺工作,多數情況下須由雇主聘僱並與簽訂聘僱契約,同時準備相關文件以申請「聘僱外國專業人員工作許可」,另外部分身分與職業則可由外國人⾃⾏向勞動部申請⼯作許可。《104職場力》為您簡單整理相關職業身分與申請方式,,也歡迎您參考【外籍人士就業】專區,獲得更完整的資訊!
AI大幅降低了寫程式的門檻,工程師該如何在AI時代中保有競爭力?作者、資深工程師指出,現在市場受到AI衝擊最大的是「新手工程師」,因為較難判斷AI答案的品質與正確性。他也建議,工程師與其害怕被取代,不如開始思考:什麼才是真正不可替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