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會計師少子化、加班惡名與AI衝擊,資誠如何建立超越外在誘因的「關係厚度」,在激烈的人才戰中獲取佳績?本文分享資誠獨家策略,為企業在人才短缺時代提供最值得借鑑的攬才心法。
文/吳佩旻 由Cheers人才永續頻道授權轉載
本文導覽
當台灣會計系學生畢業就人手三個 offer,資誠卻能讓 507 位簽約者中有 506 人準時報到,報到率高達近 100%。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507位簽約的學生中,最後只有一位沒來報到!」在一場人資圈的交流場合中,資誠(PwC)管顧執行董事桂竹安自信地分享集團內會計師事務所的攬才成果,驚人的報到率引起台下兩百多位聽眾驚呼,遠高於業界平均70%的水準甚多!
然而,漂亮的數字背後,是人才一年比一年稀缺考驗下,對市場所採取的大反攻策略。
「全台灣有商學院的學校,我們幾乎每年都要去『請安』一遍!」資誠會計師事務所人資長林永智指出,校園組光是編制就有5人,肩負事務所攬才的重責。隨著少子化與產業吸引力改變,徵才挑戰日益艱鉅。資誠近年攬才並不輕鬆,甚至都提早佈局高中校園,建立心占率。
根據教育部統計,111學年度會計與稅務學類畢業生僅4,684人,較102學年度減少894人、下滑約16%。
另一個長久無法擺脫的負面印象是,會計師事務經常加班的印象,尤其在報稅季前,讓不少年輕人望之卻步。2022年更有新聞指出,台大會計系120名畢業生,「去年僅18人進四大」。
更雪上加霜的是,近年AI崛起,「每年我都要到學校徵才說明會,跟家長和同學解釋,會計師不會被AI取代,」林永智無奈笑稱。
過去會計系幾乎優先進四大,如今有六成學生畢業後投入新創或產業界。尤其工程、設計、商模競賽興起,讓越來越多非會計系的學生找到跨域創業的熱情,會計系同學變成團隊中最搶手的成員。 「學生開始覺得『創業比較酷』,報到率自然下滑。」林永智說。
然而,即便環境艱難,資誠仍在去年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去年招聘超過1,000位員工,其中730人為應屆畢業生。等於每6位畢業生中,就有1位進了資誠。若單看內部統計數據,從507位簽約者中,有506位確實報到,報到率幾乎百分之百,究竟資誠怎麼做到?
答案是他們完整的三階段養成人才計畫——「養、套、殺」。
首先是「養」,布局全台校園,從高中開始搶下心占率。
林永智指出,資誠校園組編制五人,全年無休跑遍全台,每到一校,當地業務同仁如千軍萬馬般支援。「只要高中有職涯講座,有機會我就去講!」 此外,儘管所內同仁有8成仍是會計系畢業,但隨著少子化衝擊,不得不及早把觸角延伸至周邊的科系,「我們現在鎖定經濟系,幾乎全台只要有商學院的學校,我們都會去辦說明會,」甚至合夥人也出馬。
資誠努力走進高中的職涯講座,讓學生和家長知道:會計不只是帳務,而是一個懂科技、能帶來改變的產業。甚至主動無償提供台大「財會營」場地,讓學生親眼見識會計師的實際工作。
此外,資誠還辦領袖營、數位營、碩士營,幾乎場場都免費,教簡報技巧、數據分析、模擬提案。「不只是宣傳,要讓學生感覺在資誠的感覺很好,可以一直學新東西。」林永智解釋。
透過多元營隊與實習接觸,與學生建立長期信任感後,第二步,是更實際展開接觸,亦即所謂的「套」,建立穩固關係。
資誠不亂槍打鳥,而是一連串有系統的透過社群的力量「固樁」。
林永智指出,校園徵才說明會,特地派出畢業校友,讓學生感覺更親切,並於結束後成立專屬LINE群組,讓學生「問到飽」。 資誠這麼做並不是單純搏感情,由於清楚Z世代就是最在乎自己權益的一群人,而且非常善於解決問題、找資源,所以特別透過LINE,來做好與年輕人的「關係維護」。
為了讓群組真正發揮效果,資誠更果敢決定「不蓋牌」,讓剛進事務所的學長姐,親授個人經驗,「我們不會安排這群人來打假球,而是可以開誠布公分享工作,學生才不會感覺進來後被騙!」林永智坦誠地說。
在群組中,有攻有守,當學生球來時,務必要回。當資誠有活動或是特定訊息想要傳達,這個平台就成為最好的對話窗口,彼此雖然沒有見面,卻頻繁的在上面交流,無形中也成為一種潛在朋友關係。 在歷經一段時間的「網友」後,資誠會安排一次簽約前聚餐,這時會刻意帶上未來所屬的部門主管及同仁,讓學生可以更盡情地問工作細節,同時也感受主管的溝通風格以及部門氛圍。
林永智強調,簽完約後,群組會進行大移轉,提供服務者從學長姐過渡到未來可能的部門主管和同仁,新鮮人在這段期間如有任何更細瑣或是較為隱私的問題,都能直接找到主管,不必瞎猜。
接下來就是簽約儀式。 但事實上按一般程序,從面談到簽約,歷時半年,變數多、競爭者多,資誠怎麼把人留住?
「最後這一哩路的成敗,不在經營學生,而在經營自己,」林永智的這一番話說得輕鬆,但卻比前面做的幾件事都更耗費,且是長遠的人才工程,亦即「殺」,成為殺手鐧的內部文化。
資誠的組織文化早就開始轉型:不打卡、不固定座位、允許穿牛仔褲上班、疫情前就實施WFH。只要負責任,怎麼工作都行,這對重視彈性的新世代來說,是致命吸引力。
此外,合夥人來自物理系、經濟系,甚至有前台積電員工,這些「非典型成功路徑」也讓非會計系學生看到未來可能性。
▲前排由左至右:資誠會計師事務所人資長林永智、人力資源副總翁玉珍;後方為專責校園招聘的人資同仁。(攝/曾瀅倫,由Cheers人才永續頻道授權轉載)
資誠自2018年起讓年輕基層員工自組一隊「酷青團」,團隊代表參與主管會議,分享年輕員工對工作的期待,並對組織管理提出建言,「請假時數變成半小時為單位,就是酷青團提出的,而且每年員工滿意度都在提升,」林永智笑說。
能有此成效,正是因為資誠善用了年輕生力軍的力量。攤開公司的員工組成,全體員工4,000人,工作三年內開始帶人的基層主管約占整體員工的32.5%,多達1,300人;經理級以下的年輕員工更占整體的72.5%。換言之,資誠之所以持續吸引大量新鮮人加入,關鍵不僅在於品牌聲量,更在於其組織設計與文化選擇貼近年輕人節奏。
這樣的結構,讓剛入職的新鮮人面對的是「年齡相近的學長姐」,而非距離遙遠的主管,也自然形塑出一種世代共鳴的職場氛圍。
人力資源副總翁玉珍指出,許多公司的球隊競賽都外包給行銷團隊代操,但是資誠認為,必須要真的搏感情才會有效果。也因為這樣的氛圍,抓到了許多粽子頭,「不少人是因為參加同一支球隊,相約一起來報到,從球友升級為同事!」林永智透露,所長會主動找這群球隊的隊長喝咖啡,因為是培養及發掘領袖人才的大好機會。
在這個「一人三offer」的時代,資誠沒有靠獎金說服人,而是靠關係厚度、文化共鳴與真感情打動人心。
從「養」感情、「套」關係,到「殺」手鐧的文化魅力,一步步建立起的不只是勞雇關係,更是一種選擇的「關係厚度」。
這也是每個企業在人力短缺時代,最值得借鏡的攬才心法。
(原文標題:當全台會計系學生人手3個offer,資誠如何讓新人報到率近100%、高出業界平均4成?)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