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排隊美食「林聰明沙鍋魚頭」從在地小吃店變成知名餐飲品牌,員工人數從10個人茁壯到100多人,這和第三代接班人林佳慧擁抱閱讀脫不了關係——她從書堆裡,找到了黃金屋。從洗油鍋到讀商管書,她如何透過閱讀建立經營管理腦?如何打造一支高留任率、橫跨7個世代的團隊?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不同於許多喝過洋墨水的CEO,林聰明沙鍋魚頭的第三代接班人林佳慧十分「接地氣」,她可以前腳清潔榨油機,後腳就拿起書來讀。每個月至少花1萬元買書、每年讀上百本書,她形容自己「買書就像買菜」。
台北南港LaLaport日前風光開幕,曾上過Netflix紀錄片《世界小吃》的林聰明沙鍋魚頭首度「北漂」,便拿下全館餐飲業績第一名的成績。而位於嘉義的本店,一年甚至可以創下單店1.5億元的營收。
不同於許多喝過洋墨水的CEO,林聰明沙鍋魚頭的第三代接班人林佳慧十分「接地氣」,採訪前一天的晚上,她還在南港店清潔榨油機。
「說出來不怕你們笑,很少有老闆會親自去洗一台榨油機,還有鍋子、流理台、加熱鍋。因為那些小孩(指店員)禮拜天已經站一天了,可能做完這些要12點了。我想說趕快做一做,至少節省他們1個小時。」
出生於1982年的林佳慧就是那種,會從家附近小吃店走出來和你聊天的親切小老闆形象,畢業於真理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的她,也很難讓人與「愛讀書」的形象聯繫在一起。
然而,林佳慧每年購買、閱讀的書籍,可要比我們想象中的「讀書人」還多。而且,林聰明沙鍋魚頭得以從一間在地小吃店變成知名餐飲品牌,更在她接手後,員工人數從10個人茁壯到100多人,這和林佳慧學會擁抱閱讀脫不了關係——她從書堆裡,找到了黃金屋。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
林佳慧的父母是傳統、埋頭苦幹型的經營者。以前的店裡,沒有點餐POS機、沒有年輕員工、沒有洗碗機,家裡總是缺人手。
林佳慧在真理大學讀書期間,週末常常都要搭飛機回去嘉義幫忙洗碗,「一個洗碗區,6、7個人都洗不完,我還要拜託親朋好友,時薪180元,要不要來洗碗?」
大學畢業後,林佳慧回嘉義繼承家業,和父母從家人變同事,結果「前十年都在吵架」。例如光是一台POS機的導入,就可以掀起「家庭革命」:只是為了店裡好,買一台收銀機有那麼難嗎?
不過,雖然父母觀念保守,但他們卻教會了林佳慧「寬宏」的經營智慧。早期員工家境不好,偷了店裡的花枝,父親發現後不動聲色地,還在花枝旁放了醬油和芥末,「讓他知道要吃也要蘸個芥末和醬油,這樣是點醒他,這真的很有智慧。」
父親這種「啟發式教育」的智慧,也成了林佳慧「愛上讀書」的轉折。
大概在林佳慧國小四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她做錯事,父親沒有打罵,反而給了她1,000元,讓她去書局買三本書自我反省,而且還不能買《白雪公主》《三隻小豬》之類的童書。
彼時的林佳慧還沒看過「大人的書」,店員推薦她劉墉的《超越自己》,「雖然那時候看得懵懵懂懂,但『超越自己』這幾個字真的很激勵人心。我爸爸叫我買書,也是希望我檢討自己、超越自己。」
劉墉的《超越自己》,打開了林佳慧的世界,「以前看的都是動物書、歷史書,第一次接觸寫真實世界的書,他會講生活、家庭、情感、社會,好像是有人在跟你聊天。」
但林佳慧也坦言,自己沒辦法讀那種「很深」的書,「像那時候流行的龍應台、李敖都太深了,我也不喜歡讀散文、言情小說,我喜歡那種『真人講話』,講的都是跟他生活相關的,或是他所領悟出來的道理。」
林佳慧指的是心靈成長、商業管理類,尤其是餐飲管理相關的書籍。曾深刻影響他的書籍,包括嚴長壽的《總裁獅子心》、何飛鵬《自慢3:以身相殉——何飛鵬的創業私房學》、貝絲.康斯塔克(Beth Comstock)的《勇往直前:引爆創想,重寫你的故事》、丹尼.梅爾(Daniel Meyer)的《全心待客:頂級服務體驗的祕訣》,她最近在讀的,是史蒂文.巴列特(Steven Bartlett)的《執行長日記:關於事業與人生的33條法則》。
閱讀《總裁獅子心》時,林佳慧獲得了深刻的啟發:嚴長壽讓國際旅客一提到台北就會想到亞都麗緻飯店,那麼,是否也能讓人一提到嘉義,就自然聯想到林聰明,而不僅僅是雞肉飯呢?
「嘉義不是只有雞肉飯好吃,也有好玩、好住、有趣、有質感的事,那怎麼去做?看完《總裁獅子心》,我就想,那就從自己的餐廳開始,慢慢去做這些事。」
以前店裡沒那麼忙的時候,林佳慧每天都會讀至少2-3個小時的書。早上開店前吃早餐,配菜就是兩三本「書」;晚上收完店,趁著書店快打烊前的半小時,趕緊去書局買幾本書,一邊吃火鍋一邊看書。
「嘉義晚上沒什麼活動,我不喜歡party,也不喜歡打電動,所以半夜幾乎都在看書。閱讀可以幫助我思考,而且也是一種放鬆,睡前看一下,也很容易就睡著了。」
通過閱讀,林佳慧累積了父母那代經營者所不具備的商業知識,這也為她日後的企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林佳慧的閱讀量很驚人:以前還沒忙著展店時,她每個月花至少1萬元買書、每年讀上百本書,她形容,「看到喜歡的就買,有點像買菜,但是書放著又不會壞。」
但是,買了那麼多書,看得完嗎?林佳慧用「吃桌菜」「讀報紙」「吃小吃」形容自己的讀書心法。
首先,一本書,她不會從頭讀到尾,只會挑自己喜歡的重點內容去讀,這就像「吃桌菜」。舉個例子,林佳慧讀《京都老舖傳承奧祕:七位京老舖社長家業人生物語》,「你看到第3家店,就不會想繼續看第4、第5家店了嘛。」但她讀完書後,會選擇直接去日本參訪這些老店、學習經驗。
其次,一次不會只讀一本書,林佳慧每次讀書都會翻5-6本,用「看報紙」的方式來看書。「你看報紙不會只看政治版,一定是政治版翻一下、娛樂版再翻一下,各種內容都看一點才不會累。」
第三,利用碎片時間閱讀。林佳慧出門的時候,隨身都會帶1-2本書,想看的時候就拿出來翻,在捷運、飛機、遊覽車、餐廳、咖啡廳,「有時候感覺好像一個護身符。」
第四,看書記不住也沒關係,只要記住一兩個觀念,然後去實際運用。林佳慧看《IKEA的真相:藏在沙發、蠟燭與馬桶刷背後的祕密》,發現「扁平化」的包裝可以替顧客節省運費,就立刻將這個概念運用在自己的冷凍包上。
第五,多買一點,自己看不完、別人也會看。這就好像「吃小吃」,一次不會只吃一樣,買個5、6種回來,自己吃不完還可以分別人吃。所以林佳慧也會重複買書,看到不錯的就送給員工、朋友。
不過,書籍只是知識的載體,林佳慧也會聽Podcast、看線上課程、參加實體講座。因為父母無法與她對話這些商業理論,所以林佳慧在閱讀的過程中與作者「對話」,補充知識的同時,也佐證自己的做法。
「你平常也沒那麼多時間跟那麼多人接觸,但看書的時候,就好像交了100個朋友,每個朋友都在講話,你可以隨時和他對話。」
時間來到林佳慧回嘉義的第二個10年,「我覺得再吵下去,我自己都不會在這裡,我必須要做出一個很大的轉變。」
因為有了前10年知識和經驗的累積,林佳慧改變的第一步,是將工作內容拆分,接著招募和訓練工讀生。她將原本的工作比喻成蛋糕,本來工作量很大,一個人要吃3人份,現在把蛋糕切小,「這樣年輕人進來的門檻也就低一點。」
隨著新血的加入,林佳慧的團隊橫跨7個世代——從三年級到九年級都有,她也因此自信地說,「來這邊5年以下算是資淺的。如果不展店的話,留任率大概7成五。高二來打工的員工,大四畢業那一年就在嘉義買房子了。好幾個買房子啦,比我30歲的時候過得好。」
在這個餐飲業大缺工的時代,林佳慧卻可以留住人、讓他們賺到錢,這與她強調「溝通、包容、信任」的企業文化脫不了關係。林佳慧更是注重員工培訓:聘請外籍老師教學職場英文;安排食品安全顧問團,協助員工內部教育訓練;請劇團教導肢體互動來增進與客人的互動;還有廚藝進修、人資、管理、ESG等等。
「你看嘉義的小吃店哪有像我給員工那麼多教育培訓的?有的員工不一定喜歡培訓,但是我們都付錢,你來上課還有錢賺,而且是上班時間,還有便當可以吃。」
林佳慧還有一份不服輸的精神。嘉義的小孩做餐飲,家人都會希望他們去大城市、去五星級飯店,「誰要來一個什麼林聰明啊?但是我跟他們說,老闆一定能做到,讓你們領台北的薪水,在嘉義生活,離家近可以照顧爸爸媽媽,想去台北玩就買張高鐵票。」
改變的這十幾年來,林聰明沙鍋魚頭從嘉義一間小吃店一路開到台中、桃園、台北,林佳慧從父親「寬厚」的經營理念出發,結合書本裡的知識,最終發展出了屬於自己的管理哲學:領導別人之前先領導自己。
「領導自己找到對的方向,吸引對的人加入,原本不太對的人事物,就透過我們的領導改變。」林佳慧侃侃地分享她的管理智慧。
(原文標題:嘉義美味名揚國際,進駐LaLaport登餐飲業績冠軍!這位CEO如何用「讀書」拓展家業?)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
推薦閱讀:
【快訊】2025職涯博覽會擴大舉辦!與200家企業人資面對面,免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