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離職潮「海景第一排」,中階主管怎麼撐下去?

Cheers快樂工作人
2025.05.22
2790次觀看

當缺工成為常態,服務業中階主管站在離職潮「海景第一排」,不只要應對前線人力短缺,還得在安撫團隊情緒。許多人表面撐住了,內心卻早已疲憊不堪,一位中階主管坦言聽到「可以跟你聊聊嗎?」都會PTSD。本文直擊台灣服務業中階主管真實處境,探討企業該如何用制度與行動,成為他們堅強的後盾。

文/蘇欣儀 圖/鍾士為 由Cheers授權轉載

本文目錄(點擊可快速前往)

在台灣服務業,一場看不見盡頭的人力荒,正悄悄吞噬中階主管。當離職潮如海浪般一波波襲來,站在「海景第一排」的他們,既要穩住前線、扛起責任,又得安撫團隊情緒、承接上下壓力。他們,看似撐住了,但真的還好嗎?

服務業中階主管:聽到「可以聊聊嗎?」就PTSD

高培鈞在零售業打滾十多年,從工讀生一路做到區經理。他記得當店長時,好幾位員工入職「連面都沒見到,人就不來了」。人手不足時,他還得犧牲休假日加班,即使現在調到總部,還是得不時支援門市,填補人力空缺。

「好幾次,我手把手教了新人一個月,結果他卻說不做了,」高培鈞說,一開始他會難過,覺得自己像是在做白工,現在則漸漸變得麻痹。

有次閒聊時,他發現大家都有一樣的職業病:「現在只要有人開口說『可以跟你聊聊嗎?』就會PTSD(創傷症候群)。」

這並非個別現象。服務業長期受限於入職門檻低、人力流動快,這幾年更面臨嚴重缺工。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2025第一季服務業每月徵才需求高達42.9萬人,其中一半的缺口來自餐飲業,其次是零售業,整體求才難度更是全體市場的5.1倍!

擁有8年精品業經驗,現在帶領25人團隊的Grace也觀察到,精品業過往的光環已不如以往,願意主動來面試的人明顯變少。

更大的挑戰在後頭。根據《全球領導力展望2025報告》,有高達40%的主管正考慮離職。他們一方面要扛績效、帶團隊,另一方面又得面對「只待半年就算久」的新世代員工。面對內外夾擊,他們到底承受了哪些?高層又該怎麼幫?

心理建設:區分事實與感受是主管必經之路

「自責與內疚,是中階主管最常出現的情緒,甚至比組員或老闆都還強烈,」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姚詩豪分享。面對同事離職,中階主管常第一時間懷疑自己:「是不是我做錯了?」

作為高階主管,除了給予安慰,還需要協助對方將感受與事實區分開來。姚詩豪:「如果我是你,也不一定能做得更好。但請記住做錯事跟是不是一個好主管是兩回事,且要相信現在經歷一切是邁向好主管的過程。」

姚詩豪自己也曾陷入深深的內疚。在紐約擔任主管時,他開除兩位員工。由於美國「很殘酷」沒有離職預告期,當天兩人無法刷卡進門,被警衛帶上樓。他眼睜睜看著兩個大男生拿著紙箱邊哭,邊收拾個人物品。

「我一直到前幾年還會夢到這幕而驚醒。」雖然事後證明這個決策是對的,部門業績成長,優秀員工也坦言早就受夠那兩人,但內疚依然如影隨形。他甚至會上LinkedIn、瘋狂推薦他們,直到他們順利找到好的工作,才終於放下心。

「如果回到當時,我還是會做出相同選擇,那就表示我沒有做錯,」他說。這就是成為成熟大人的歷程。你會明白,有些決定雖然殘酷,但真正為團隊負責。

預留「餘裕」:別讓中階工作滿載才有辦法調度

「薪水沒變,事情卻變多」是許多人在同事離職後的直覺反應。Grace觀察到,即使沒有直接抱怨,但如果大家負荷過量,團隊氣氛也容易變得緊繃。

即使是離職率僅1.5%的全聯門市,也難以完全避開缺工挑戰。全聯管理部協理阮秀指出,店長不只要管理人員,還得兼顧補貨、收銀等工作。為了填補人力缺口,全聯採取多元應對策略,例如推動產學合作、調度鄰近門市人力,甚至在中元節等忙碌檔期尋求派遣人員支援。這些方式雖然無法百分百解決問題,卻讓中階主管感受到,企業不是讓他們單打獨鬥,而是願意站在同一陣線上。

否則,一旦讓中階主管長期陷於第一線苦撐,不僅基層員工容易感到疲憊,主管自己也可能萌生去意。

他們不只要扛下人力短缺的責任,還得在面對同仁離職時,承擔安撫、分工與交接等額外工作。若留下的同仁對工作安排不滿也接連離職,中階主管還可能被上層質疑:「是不是你帶不好?」當責任與壓力不斷堆積,最終往往成為難以言說的苦楚。

更多104【全聯】工作機會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

姚詩豪指出,企業若想避免這種連鎖反應,關鍵在於「預留餘裕」。以大人學為例,他們會刻意讓員工的工作量維持在7成,每天18:15左右辦公室就變成空城,且設計8成工作可由他人支援。他稱,這並不是「佛系經營」,而是有意識的留下緩衝空間。

同樣重視餘裕的還有萬豪酒店。人力資源處總監張淑娟指出,他們針對中階主管設計了每半年一次的輪調制度,確保組織在面對變動時有喘息與調度空間。

更多104【台北萬豪酒店】工作機會
工程部-木工修繕人員
台北市中山區|月薪35,000-47,000元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

別出一張嘴:高階下場支援,夥伴關係才會建立

根據《勞基法》規定,工作未滿一年者僅需提前10天通知離職,對排班以「月」為單位的服務業來說,簡直是時間差災難。

高培鈞:「空出來的班讓我很焦慮,常常難以安心入睡。即便找到新人,也不知道他能不能立刻上手。」

面對離職潮,中階主管能運用的資源本就有限,高階主管更不能只是「出一張嘴」。當補人不順時,高層也必須親自下場支援,像是協助修改招募文、動用人脈尋人,都是展現行動力的具體方式。姚詩豪指出:「中高階之間平時有沒有建立起信任與夥伴關係,關鍵時刻就看得見。」

同時,離職的處理方式也至關重要。無論是資遣還是自願離職,都應該讓對方「帶著尊嚴離開」,因為團隊的其他成員都在旁觀,稍有不慎便可能動搖士氣。

「該給的就要給足,用最好的公式去算,3.8個月就乾脆給4個月。」姚詩豪強調,這不只是對人的尊重,更是一種長期信任的投資。「你省下算得出來的錢,但未來在看不到的地方,一定會用更高的代價補回來。」

延伸閱讀:離職要多久前提?離職預告期怎麼算?勞基法QA與辭職攻略!

讓中階主管不崩潰:注意兩種人的聲音

近年不論是安靜離職、大聲離職,甚至報復性離職,背後多半源自情緒。而情緒的積累,往往在正式提出離職之前,早有跡可循。

受訪當下,姚詩豪剛送走一位重要夥伴,他深有感觸的說:「真正能挽回人才、降低離職率的關鍵,不在離職面談,而是在他還沒想走時就開始的對話。」

一旦決心已定,離職面談多淪為形式。反之,提前對話,不只能留人,也能看見組織內潛藏的問題。他點出兩類中階主管最值得關注:一是長期承受壓力、責任感強,卻仍選擇留下的「隱忍型」夥伴,他們最有可能為了長遠久待,而說出問題本質;另一類則是表現穩定、工作愉快的人,可從他們身上看見「做對了什麼」。

姚詩豪還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大約有8成的人都認為,別人的工作比自己的更重要。」但站在老闆的高度,可以看見每位員工的貢獻,尤其中階主管既不是策略制定者、也非第一線執行者,若過去的成就感來源逐漸模糊,又無法明確看見自己的定位與價值,很容易在無聲中萌生退意。因此,領導者必須「反覆」強調他們的關鍵角色與意義。

這類對話,最適合透過 1on1 展開。然而,現實中許多主管與中階主管的交流仍停留在任務進度、績效檢核,少有機會真正理解他們承受的壓力、迷惘、失落感,甚至對家庭與未來的想像。

「市面上有很多 1on1 方法論,但關鍵不在談什麼,而是讓對方感受到你願意花時間在他身上。」姚詩豪認為,好的溝通不是一次解決所有問題,而是打開未來更多對話的空間。即使當下無解,也可以坦率地說:「我不知道。」這樣的真誠,往往比逞強更能建立信任。

除了情感支持,也需要制度設計。以雲品集團為例,整體離職率20~30%,在飯店業算相對低,但其幹部流動率更穩定。關鍵之一,是針對中階主管推出的「28計畫」。

這是一套長期儲蓄型激勵制度,舉例來說,每月員工存入200元,公司給予800元獎勵,每3年可提領一半,另一半繼續累積;若中途離職只能拿回個人投入的金額與利息,公司補貼的部分則收回,直到退休才全數領回。

雲品集團董事長盛治仁直言:「錢不是唯一,但制度與誘因,確實能降低離職率,形成一種長期留任的正向機制。」真正能讓中階主管留下的,不是喊口號的激勵話術,而是日復一日的理解與傾聽,用制度與行動持續傳遞訊息:「你的價值,值得我們一起守護。」

更多104【 雲朗觀光集團】工作機會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

(原文標題:服務業「海景第一排」的離職現場:中階主管怎麼撐下去?


推薦閱讀:

最新HR新知,【人資充電】上都有!

★ 小編精選專欄,趕快追起來! ▶ 點我馬上去

台灣最大工作人交流平台,協助新世代透過學習、成長,實踐熱情工作與快樂生活。是對年輕人最具正向影響力的媒體,創造企業與人才間的對話,克服學用落差,推動世代互助與典範傳承。在人生每個重要時刻,給予工作者實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