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從不投履歷也能被挖角?該怎麼做才能成為炙手可熱的專業人士呢?本文揭開熱門人才職涯經營的5大關鍵,想成為行業中的佼佼者,花3分鐘一次學起來!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當某天發現,身邊的同事沒有主動投遞履歷,卻總是陸續收到獵頭顧問、業界主管或新創公司伸出的橄欖枝,甚至在得到夢幻工作後揮一揮衣袖瀟灑離去,這往往不是偶然的驚喜,而是職涯經過長期經營所累積出來的成果。
這種「被動吸引力」代表其在專業能力、個人品牌,乃至職涯潛力等面向,都已展現出市場認可的價值。換句話說,無論是刻意經營或無心插柳,會被挖角、成為別人眼中的人才,可能是因為他們做對了以下幾件事:
人才被挖角最直接的原因,多半是專業能力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或者掌握了企業急需的獨特技能,是「不容易取代」的存在,企業才會主動出手,這可能有兩個面向:
不只是會操作工具,更懂得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甚至能預判潛在風險,例如:在AI、資安、半導體或特定開發語言等領域,具備實戰經驗與洞察力的專才,幾乎是企業搶破頭也要挖的人。
若人才能將專業知識與其他領域結合,創造出1+1>2的「跨界價值」時,那麼市場競爭力將大幅提升,比如:會行銷又懂資料分析,或是兼具科技與財務背景的管理者,往往更容易在市場上脫穎而出。
被動式挖角很多時候是「口碑」在替本人發聲,即便從未高調行銷自己,只要在工作中持續創造價值,累積以下這兩種軟實力,自然會被「看見」:
曾參與重要專案、成功解決關鍵問題、成功建立或帶領過團隊、在會議或論壇中提出專業觀點,這些都可能是個人品牌的加分項,當累積足夠份量或影響力,這位行家的姓名就會開始在行業內口耳相傳。
平時與客戶、前同事、供應商,甚至是獵才顧問之間的互動,都可能創造意想不到的機會,這些人脈不僅能提供資訊,更可能成為人才的「推薦者」,畢竟當有人願意為某位人才的能力與性格掛保證時,其價值與能見度傳播速度會更廣泛,且比素人更易獲取雇主信任。
通常企業在挖角時,不只看人才「現在能做什麼」,更會關心「未來能成長到哪裡」。當一位工作者持續展現出積極學習、主動解題的特質,並擁有以下能力,就更容易被看作是「值得長期投資」的對象。
在變化快速的產業中,「願意學、學得快」本身就是一種核心競爭力!如果能主動吸收新知、更新技能,企業會相信這位人才能帶來新觀點、新價值,並具備長遠貢獻的潛力。
除了完成交辦任務,如果能主動挖掘新痛點並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對企業來說就是具備「複利價值」的關鍵人才。
上一段談到,被動吸引力其實是一種職場競爭力的展現,如果你也渴望有朝一日能吸引好機會,或希望有更多選擇主動找上門,以下這5的方向是可以持續深耕、讓自己成為「候選名單」的具體行動指南:
先找出職業中核心專業,可以是現有的強項,或是極度感興趣、想深入發展的領域,持續鑽研並掌握最新資訊、技術、理論或趨勢,不僅要知道「怎麼做」,更要了解「為什麼這樣做」,深入理解背後的原理、邏輯和可能的方法,再適當運用、輸出、製作(綜合出解決方案、分享知識或培訓、建立可用SOP或模組工具、實際納入工作環節中),這些都是強化專業存在感的方式。
例如:透過訂閱部落格閱讀、上課、參與產業研討會、考取相關證照等累積實力,藉由撰寫產業文章、在社群或專業討論區上分享自身見解,或者在展會或企業活動中發表實驗心得成果等,同步累積經驗與能見度。
而無論打算以什麼形式輸出成果與見解,請設定一個可負荷的周期,保持有規律的產出;另外也請確保發表的內容都有屬於自己的視角與獨特見解,畢竟比起轉發資訊或談一個空泛的概念,有獨特觀點與解法更能引人關注。
想透過線上學習加強專業能力,歡迎到「104學習精靈」尋找高品質課程。
嘗試將自己原有的專業結合其他技能,讓「複合式職能」大幅提升市場需求。首先,可仔細審視工作上經常合作的單位(或服務的客戶),思考他們在日常作業中會面臨哪些挑戰、有哪些重複性高但效率低下的環節,或者有沒有想做但缺乏資源或專業的事情,這些「痛點」往往是技能發展的最佳切入點。
例如:你是負責幫忙撈數據的工程師,發現行銷部每次開數據需求單都要來回修改或確認,這意味著該部門可能對數據指標的定義、可取得的數據範圍,以及數據如何應用在行銷策略上,缺乏清晰的理解或標準化流程,如你能往這方面發展,有很高機率會變成公司內的關鍵人才。
而進步與檢視跨領域學習狀況最好的方式就是「落實」,光是主動應用於工作環節中,發揮能力解決問題就會讓主管眼睛一亮,更別提若帶來實際貢獻,絕對遠比光說不練更能證明你的價值,也許下一個在公司內部走路有風的人才就是你。
成為聲名遠播專家前的第一步:學會完整的介紹自己。
無論僅是透過開放履歷、使用求職社交平台,或是更積極一點,註冊部落格或自架網站產文,經營的目標是為了讓潛在合作夥伴或雇主能快速且全面了解你的能力和潛力。因此,除非有其他因素考量選擇「匿名」,不然應打造真實、完整的個人檔案,這樣對方才有辦法更進一步展開了解,或至少,聯絡得到你本人……。
在盤點過往經驗的同時,建議大家轉換思維,不要只是羅列工作經歷,而是把每個工作陳述都當作一份「解決方案的提案書」:從「我做了什麼」到「我發現了負責項目中有什麼問題」、「如何運用專業能力、工具發想解決方案並提案」、「最終為企業解決什麼痛點或帶來哪些效益?」等,讓用人單位能一眼就看出你的潛力與價值。
例如:「針對網站內容更新流程繁瑣,導致上線延遲的問題,我提案並主導導入了內容管理系統,並優化了內容審核與發布流程,成功將內容上線時間縮短了30%,確保行銷活動能即時推出。」
人脈是長久累積的信任關係,不是打過招呼、寒暄兩句就成型。無論是線上或線下,建立良好的人際連結始終是職涯中不可忽視的一環。雖然「見面三分情」的實體互動效果通常更勝一籌,但在數位時代,透過社群、專業論壇主動參與討論,也能慢慢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影響力。
參加研討會、業界聚會時,別只追求「認識很多人」,而是應該致力於「給人留下好印象」。與其廣發名片或攀談,不如鎖定幾位專業人士進行一段有意義的對話,建議事前可先了解幾位你想認識的講者或專家的背景,準備幾個有深度的提問或觀點,主動出擊、在互動中自然展現專業,如此一來,比起漫無目的的稱讚和閒聊,更容易讓對方記住你「是做什麼、解決過什麼問題」的人。
經營社群或其他職涯平台時,別只默默觀望,除了定期分享,「積極回應他人的貼文,在相關群組中提出有深度的問題或給予建設性意見」也是一種推廣自己的方式,勇敢浮出水面除了能和業界的佼佼者們在線上交換訊息、激盪思緒的火花,或許還能交上新朋友、拓展業界人脈、獲得新粉絲,建立自己的「數位存在感」。
無論透過什麼方式,真正有價值的人脈,來自後續的連結,將陌生人變成熟識圈的一員需要投入時間精力,確認過眼神+幾次有品質的互動後,可以透過私訊追蹤交流、邀請喝咖啡深入聊聊,或是在對方分享職涯內容時給予回饋,才能慢慢從「認識」走向「信任」,獲得強度與品質都堅強的好人脈與口碑。
你也想拓展職涯人脈,歡迎上「104人才社群」認識更多好夥伴!
延伸閱讀:要不要去喝杯咖啡?主管、同事、客戶邀約背後的職場潛台詞,你真的懂嗎?
想成為企業眼中的優秀專業人才,即使沒有轉職打算,也建議每半年進行一次職涯健檢,定期檢視目前工作的學習曲線、是否仍有成長空間、當前崗位的發展性,並根據未來想走的方向調整技能累積與任務選擇。
這樣的思維,能為你帶來方向與動力,不僅有助於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機會時做出更快、更清楚的判斷,也能在關鍵時刻帶來轉機。
延伸閱讀:
在服務業人才流動高的年代,王品集團旗下品牌「石二鍋」以實際行動打造新世代幸福職場!相較於薪資、升遷等傳統吸引力,現代員工更重視工作的體感與生活品質。石二鍋從第一線餐飲人最切身的需求出發,推動「員工休息空間」與「宿舍改造」計畫,攜手IKEA共創真正舒適、實用且溫暖的環境。《104職場力》帶您一探這個由聆聽展開、到落實空間,「不只是工作、更是安心落腳所在」的文化變革。
我最近聽到一段由《中年的選擇》作者/現代長者學院(MEA)創辦人奇普康利訪談《紫牛》作者/行銷大師賽斯高汀的podcast,聊到關於「低潮期」、「第二曲線」、「退休觀念」、「年紀增長的優勢」,聽完特別有感,因為我發現自己過去幾年的轉型歷程,正好也在走這幾個階段(和踩坑)。
全球供應鏈重組與AI應用擴張,推升半導體徵才需求快速攀升,工程、製造、研發等職缺持續擴大缺口。《2025半導體人才報告書》揭示四大人才警訊,解析中小企業如何在人才市場競爭中突圍:包括技術職供需失衡、跨域整合人才興起、雇主品牌吸引力不足,以及穩定任職與職能適配的重要性。本文提供半導體招募趨勢與策略建議,協助企業提升招募成功率、強化職缺吸引力與留才力。
外籍人士如受聘來臺工作,多數情況下須由雇主聘僱並與簽訂聘僱契約,同時準備相關文件以申請「聘僱外國專業人員工作許可」,另外部分身分與職業則可由外國人⾃⾏向勞動部申請⼯作許可。《104職場力》為您簡單整理相關職業身分與申請方式,,也歡迎您參考【外籍人士就業】專區,獲得更完整的資訊!
AI大幅降低了寫程式的門檻,工程師該如何在AI時代中保有競爭力?作者、資深工程師指出,現在市場受到AI衝擊最大的是「新手工程師」,因為較難判斷AI答案的品質與正確性。他也建議,工程師與其害怕被取代,不如開始思考:什麼才是真正不可替代的能力?
【急徵】百大知名企業齊聚台南現場徵才,免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