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體系長年維持穩定的人力結構,但當平均年齡停留在40歲以上、新進人員年齡變動有限的情況下,這樣的節奏是否足以支撐未來的人力需求?從《113年銓敘統計年報》數據出發,來看這套制度正在醞釀的挑戰與調整空間。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
根據《113年銓敘統計年報》,截至113年底,全國公務人員的平均年齡為43.81歲,與前一年幾乎持平,其中男性略低(43.7歲),女性略高(43.94歲),整體年齡中位數維持在40歲以上的範圍內。
從年齡分布結構來看:40-49歲的族群占比最高(28.57%),其次為50-59歲(27.63%)與30-39歲(24.77%)。這表示台灣公部門的主力工作人口仍集中在中生代至熟齡階段,也反映出一種「穩定型長期任職」的結構特性。
這樣的數據雖不代表整體老化趨勢持續惡化,但可以合理看出,退休潮尚未大規模來臨,而新進人力的補充速度也尚未明顯拉低整體年齡結構。
此外,從機關別的數據來看,年齡結構在不同類型機關之間也有顯著差異:
- 行政機關:平均年齡42.99歲,為所有機關類型中最年輕。
- 公立學校(職員):平均47.96歲,為最高。
- 公營事業機構、衛生醫療機構:分別為44.63歲與45.81歲,居中。
若以行政區域再進一步分析,可發現:
- 中央機關平均年齡44.77歲,最高。
- 而新北市39.94歲與桃園市40.93歲,則屬於全國較年輕的機關層級。
這樣的差異部分可由地方政府歷年招募新血較積極或基層人員汰換較頻繁來理解;而中央與特定機構可能因職務穩定性、進用門檻高、調職流動率低,導致年齡偏高。
年報指出,全國初任公務人員平均年齡為26.8歲(最年輕的臺南市,平均初任年齡為25.57歲),與前一年相比僅小幅增加0.05歲,顯示進入公職的新進人員年齡相對穩定。
但須強調的是,這個數據雖然落在「相對年輕」的年齡帶,但因年報未提供不同年齡層的進用分布圖(如:20-24、25-29、30-34等分組比例),以及初任年齡本身多年變動幅度極小,無法形成趨勢線等原因,無法單靠平均數據判斷是否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
換句話說,這僅能代表:公職體系仍有穩定的年輕新血持續補進,但比例與影響尚不足以大幅改變總體結構。
從這份年報數據來看,公務人員的整體平均年齡長期停留在40歲以上,但同時每年仍有26歲左右的新進人員加入,顯示台灣公務體系的年齡結構具有典型的「穩定、任期長、世代接續慢」特性與節奏。
不過若進用人數無法持續提高,或者年輕人對考公職的吸引力持續減弱,長期來看仍有潛在年齡結構老化的風險。
此外,特定機關如中央部會、學校、醫療體系等,其平均年齡持續偏高,也可能在未來人力接替或知識傳承方面,面臨更明顯的斷層挑戰。
未來如何讓更多年輕人願意報考公職、如何強化公家機關新陳代謝機制,將成為政府政策的重要課題。
更詳細的報告內容,可以點擊下方按鈕查看或下載完整《113年銓敘統計年報》。
延伸閱讀:
在服務業人才流動高的年代,王品集團旗下品牌「石二鍋」以實際行動打造新世代幸福職場!相較於薪資、升遷等傳統吸引力,現代員工更重視工作的體感與生活品質。石二鍋從第一線餐飲人最切身的需求出發,推動「員工休息空間」與「宿舍改造」計畫,攜手IKEA共創真正舒適、實用且溫暖的環境。《104職場力》帶您一探這個由聆聽展開、到落實空間,「不只是工作、更是安心落腳所在」的文化變革。
我最近聽到一段由《中年的選擇》作者/現代長者學院(MEA)創辦人奇普康利訪談《紫牛》作者/行銷大師賽斯高汀的podcast,聊到關於「低潮期」、「第二曲線」、「退休觀念」、「年紀增長的優勢」,聽完特別有感,因為我發現自己過去幾年的轉型歷程,正好也在走這幾個階段(和踩坑)。
全球供應鏈重組與AI應用擴張,推升半導體徵才需求快速攀升,工程、製造、研發等職缺持續擴大缺口。《2025半導體人才報告書》揭示四大人才警訊,解析中小企業如何在人才市場競爭中突圍:包括技術職供需失衡、跨域整合人才興起、雇主品牌吸引力不足,以及穩定任職與職能適配的重要性。本文提供半導體招募趨勢與策略建議,協助企業提升招募成功率、強化職缺吸引力與留才力。
外籍人士如受聘來臺工作,多數情況下須由雇主聘僱並與簽訂聘僱契約,同時準備相關文件以申請「聘僱外國專業人員工作許可」,另外部分身分與職業則可由外國人⾃⾏向勞動部申請⼯作許可。《104職場力》為您簡單整理相關職業身分與申請方式,,也歡迎您參考【外籍人士就業】專區,獲得更完整的資訊!
AI大幅降低了寫程式的門檻,工程師該如何在AI時代中保有競爭力?作者、資深工程師指出,現在市場受到AI衝擊最大的是「新手工程師」,因為較難判斷AI答案的品質與正確性。他也建議,工程師與其害怕被取代,不如開始思考:什麼才是真正不可替代的能力?
【急徵】百大知名企業齊聚台南現場徵才,免費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