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鑽探、基樁施作、連續壁與逆打工法──這些乍聽陌生的技術,卻是支撐建築穩固、安全與永續的起點。營造業中,「基礎工程」雖難以在表面被看見,卻因為其專業深度高、工法持續進化,反而成為工程人歷練技術與責任的第一線現場。走進地底,才是真正走進營造技術的核心。《104職場力》透過三位來自同豐營造的工程職人故事,帶你認識這條被低估、卻充滿發展潛力的黃金職涯。
文/《104職場力》
本文導覽(點擊可快速前往指定段落閱讀)
談到營造業,你可能會先想到建築外觀、設計美學,或是城市中正在興建的大樓。然而,在一切建設開始之前,有一項關鍵工作早已默默啟動,那就是「基礎工程」—建築物能否穩固、安全、長久,往往由此決定。
營造業可細分為許多領域,而基礎工程之所以獨特,是因為它專注於最核心的起點:打地基。從地質鑽探、基樁施作,到地下連續壁與逆打工法,這些聽起來稍顯陌生的技術,其實支撐著整座城市的未來。每一棟建築、每一段捷運、甚至每一項都市更新案,都無法免除基礎工程施作這一關。
對於工程人來說,這是一條極具挑戰性與深度的道路,有時,也是被低估的職涯黃金路。它不在表面展現華麗,但專業含量高,工法不斷創新,更是技術與責任並重的實戰現場。正因為基礎工程處在第一線,也最能讓人從做中學、從難中成長。舉目所見,正在進行中的城市更新、高樓建設、重大交通建設,甚至未來的海外發展,都需要在這個「地底下的戰場」先打好基礎。
我們將深入挖掘三位來自同豐營造的基礎工程專家的故事。從他們的經歷中,你會看見基礎工程的真實樣貌,也會了解:選擇這條路,不只是投入營造業,更是為自己的職涯打下最穩的根基。
本科專業畢業的同豐營造經理潘永新在退伍後,沒有考慮其他行業,而是直接踏進了營造現場,加入同豐營造擔任基層工程師。這一待,就是三十年。
他說:「我想投入一個能一直累積專業、一步步精進的領域,基礎工程給了我這樣的舞台。」
從測量放樣到基樁施工,從連續壁工法到複合式結構,潘經理走過了每一個技術環節。這些年來,他見證了台灣營造技術的演進,也參與了無數重大工程,包括台北101等地標性建築。
其中,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台北101案中與德國團隊在工程上的「同場較勁」。當國際團隊無法克服特殊地層條件時,同豐的創新工法與精準執行力,反而成為最後的贏家。「那不只是對我們技術的肯定,也是對台灣工程實力的讚揚」,潘經理自豪地說。
基礎工程是一個需要耐心與細心的行業,技術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一個不斷觀察現場、理解地層、修正方案的過程。潘經理認為,年輕人如果願意從現場做起,紮實掌握每一項工法,就能累積出無可取代的實力。他強調:「不要小看第一份工作對未來的影響,它決定了你從哪裡開始紮根。」
在同豐,潘經理也看見公司持續引進新設備、推動工法研發,並鼓勵員工出國考察、參與內部研討,讓技術不斷進化。「基礎工程其實是一個與世界接軌的行業,不只是在台灣打地基,更是在技術上不斷突破國界限制。」
潘經理總結道:「工程這條路沒有捷徑,靠的是一步步紮實累積實力。品質跟技術是會被看見的,只要你肯學、肯做,客戶自然會信任你。」
從學土木出身,到踏入營造現場,同豐營造副理張晉輔在同豐營造已累積了超過二十年的實務經驗。他的職涯從工地主任起步,經歷各種大小型專案,一步步晉升至副理,走的不是捷徑,而是一條穩紮穩打、靠實力說話的道路。
回憶起經手的案場,張副理提到兩個讓他印象特別深刻的工程:台大BOT案與高雄凹子底大型開發案。這些案場的共同點,是規模大、工期緊湊、技術要求高。光是凹子底一案,就牽涉超過270支逆打鋼柱、近萬坪的基地,每日需要針對工區動線做推演、預先檢討進度、盤點設備狀況。
面對這種等級的工程,他說:
「沒有充分準備一說,因為每天都有新的挑戰。但當你把困難的事情一一排除克服,那份成就感是無法取代的。」
張副理特別指出,同豐營造這幾年在擴展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提供更多外派與跨國合作的機會,包括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地。這不僅拓展了企業規模,也讓年輕工程師有機會接觸不同環境、加速成長。
與此同時,公司內部也不斷強化制度,例如導入系統化的教育訓練、舉辦技術研討會、安排證照考取輔導,讓新進人員能更快進入狀況。張副理說:「我們從師徒制逐漸走向制度化,目的就是希望讓有潛力的年輕人能夠安心學、踏實做。」
對於剛踏入營造領域的後進,張副理給的建議很簡單卻很中肯:「這行沒有一步登天,技術就是從現場一點一滴累積來的。你要先穩下來,才有機會走得長久。」
從基樁、連續壁到逆打工法,同豐營造副總經理王志強熟悉各類基礎工程技術。他一路見證同豐營造從本土紮根到跨足國際,發展成為擁有自主專利與海外據點的領導品牌,位列東南亞前五大專業地工營造公司。他說:「基礎工程不是單純的土木施工,它是要面對土地真實狀況、在不可預測中找出可控解方的產業。」
王副總強調,同豐之所以能在競爭激烈的營造市場中脫穎而出,靠的不是低價搶標,而是技術硬實力。許多建設公司遇到特殊地層、超深連續壁或高風險施工環境時,會主動找上他們,因為「這些別人不敢做的,我們敢、也做得好」。
例如台北101、高鐵、捷運等項目,背後都有同豐的基礎工程團隊參與,更遑論未來十幾二十年、能改變都市容貌又需要進行高難度舊基礎處理的許多都市更新案。
除了施工經驗豐富外,同豐更積極投入研發。他提到近年引進的德國高階機具、全電動化施工設備,正是因應ESG與環保趨勢的具體做法。「如果我們還停留在過去那套傳統模式,就無法面對未來挑戰。技術的進步,不只是業主要求,更是我們自己給自己的壓力與目標。」
王副總也提到公司不只重視技術,更重視人才的培育與國際歷練。所有高階主管都有海外經驗,這不只是履歷上的光環,而是實際參與各國工程現場所累積的實戰視野。他認為,未來的年輕人若想脫離「只會畫圖或算量」的單一能力框架,就要勇於面對現場、挑戰問題,才能成為真正的工程專業者。
「我們做的,不只是建造,也是在突破限制、解決難題。如果你想的是一份會讓你越做越強、越走越廣的職涯,那你應該來基礎工程看看。」
多數人對基礎工程的印象,往往停留在「體力活」或「不起眼」,但實際上,基礎工程卻是營造產業中技術最集中、門檻最高的專業之一。王副總指出,全台上千家營造公司中,真正能獨立承攬大型基礎工程的,不超過五家,而同豐便是其中領先者之一。
與傳統建築工種不同,基礎工程每天都在跟地質、地下水位、土壤條件對話,每一個案場都是全新的挑戰。王副總說:「土壤是天然生成的,不確定性高,每個工地都要重新學習,這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這種與自然條件博弈的過程,能夠培養出高度的問題解決能力與現場判斷力。
張副理也分享:「同豐團隊曾克服過無數高難度的大型案場。這些案子業主都很謹慎,因為難度高,不能隨便找廠商做,最後都還是找上我們,就是信任我們做得來,也做得好。」
除了技術優勢外,同豐也投注資源研發自有專利工法、引進國外高端設備,並培養海外實戰能力。從都市更新到東南亞開發,每一段成就都是前線工程人員積累出來的成果。
這不是一份可以被輕易取代的工作,而是一條從現場走向技術頂尖的專業路徑。如果渴望挑戰、期待成就,基礎工程,正是值得毅然投身的領域。
每一座建築都從地底開始,職涯也是。王副總曾說過,基礎工程是所有建築的起點,也是人們人生大事的依託。「一戶房子,可能是一個家庭一輩子的心血,而這一切,都奠基於你手上的基礎之上。」這份工作,不能只當作一份職業,更應是一份責任。
三位基礎工程專家的職涯雖各有不同,卻都從現場出發,靠實力一步步走上管理與技術高位。他們沒走捷徑,也沒有口號,只有對專業的堅持與面對挑戰的勇氣。他們用親身經歷證明,只要願意投入、持續累積,基礎工程就能為你奠定穩固的事業基礎。
選擇在同豐營造起步,選擇踏入基礎工程,你同時也正在為自己的人生,打下一個堅實可期的地基。
沒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嗎?